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

高卉民

季刊

1673-0321

ysyj@vip.163.com

0451-86347554 88067434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艺术研究/Journal Art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弗里达·卡洛对生命的超越性理解——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

    孟军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流派中的一支,其以独特的性别视角对自然、人和社会间的关系进行再审视,寻求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平衡点,倡导女性群体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弗里达·卡洛作为20世纪拉美艺术中的代表画家,通过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深刻的揭露了以美国代表的资产阶级父权制力量对墨西哥民族在自然环境及意识形态上的压迫与破坏.并在晚年创作中尝试解构男女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探索出一种生态女性主义理念所倡导的终极形态,将男人、女人、自然和文化均融为一体.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弗里达·卡洛的部分作品进行解读,探讨其现实意义.

    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弗里达·卡洛女性意识

    宋代书画文本中的思想世界:以东坡书画题跋为中心

    王新明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坡书画题跋是苏轼书画思想文本重要载体.本文将东坡书画题跋文本的思想内容从"自然观""心性观""意道观"三个方面展开阐释,串联"自然观""心性观""意道观"三个旨趣间内容上互通之处,形成意理圆融的思想意涵.东坡思想内容所折射的这种思想精神也是东坡人生的正向写照,东坡这样的书画思想观也让他在历史发展的变化中始终矗立而亘古不摇.系统梳理东坡书画题跋文本,有利于深化对东坡个体思想的理解,凸显宋代书画文本中蕴藏丰厚书画学思想的价值意义.

    宋代东坡书画题跋自然观心性观意道观

    山林佛寺中的山水审美取向与控制因素

    顾颖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林佛寺的兴起离不开佛教出世的宗教性质,其宁静隐逸的气氛与营造的空间关系更能符合避世修持与刻苦修行的佛教教旨,因此山林佛寺的山水审美取向处于相对原始、淳朴的佛寺建筑审美阶段.文章通过分析山林佛寺中的山水审美取向,溯源山林佛寺的兴盛与其背后蕴含的自然观与山水美学,提出山林佛寺山水格局中佛教思想、风水思想及礼制思想三个控制因素,并结合实例论证这些山水格局控制因素在典型佛寺布局中的体现意味.

    山林佛寺山水格局佛教宇宙观建筑风水寺院布局

    克尔凯郭尔理论下西方电影的个体与层级解码——《饥饿站台》中的心理镜鉴与社会隐喻

    甘卉叶辉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33届欧洲电影节获奖作品《饥饿站台》是一部"异化"于传统西方科幻片的作品,以独特的架空世界观和层级场域展现了荒诞却极具哲学思辨的故事,在人性镜鉴、社会空间、心理秩序方面注入深邃隐喻与"符号"象征.以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理论介入分析电影中的角色心理导向、社会层级隐喻,探讨个体在"认知绝望之笼"到"摆脱绝望之困",最终到"对抗绝望之局"的三个阶段,阐释角色个体救赎之路与影像符号的特殊寓意,解构西方社会资本"趋利化"的层级投射,并启示个体在环境中需要保持热忱与建构正向的内心秩序,追寻生活本真之源以走出困境与桎梏.

    《饥饿站台》克尔凯郭尔西方电影电影角色分析艺术心理学

    万玛才旦电影的符号性美学刍议

    蔺康辉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族导演万玛才旦以其独特的"作者电影"风格开创了民族化叙事的先河.电影中的人物都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焦虑与迷茫,在被动的处境中寻找藏族传统文明的时代化发展之路.本文从符号学角度探讨万玛才旦电影中的符号美学,探析人物内在属性的表征、动物与人物命运的互文关系以及身份失衡的隐喻,及藏族群体在现代化潮流中的困境与现实,突出解析万玛才旦的影像化思考.

    符号学万玛才旦藏地电影现代化

    南宋女性服饰造型的世俗化出新

    高杰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南宋女性服饰造型的世俗化趋势,初探这种世俗化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和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南宋女性服饰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趋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南宋女性服饰了解到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女性的地位.由此,抽取研究南宋女性服饰的世俗化趋势与更迭,指出造成世俗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其中,样式描述将关注服饰样式和元素的变化,并探讨世俗化过程中服饰所反映的社会观念、价值观以及女性自主性的增强.

    南宋女性服饰世俗化趋势社会影响艺术表现

    音乐交流——1949-1959年中国音乐代表团在苏联的演出

    余沁毓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化指示下,中国文化代表团在1949年至1959年间多次赴苏进行音乐演出与交流.本文着眼于这一时期三个艺术团体在苏联的演出,是当时中苏音乐艺术交流的重要事件,该事件涉及行程安排、演出曲目、表演形式及苏联观众的共鸣等介绍和研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文化外交上取得可喜成果及影响.三次演出的成功经验,阐释中国价值理念,传达出中华历史传统具有最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文化价值.

    音乐交流苏联中国青年文工团中国旅大歌舞团中国青年艺术团

    后数字新美学:一种基于技术反思的具身表达

    彦风吴帆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正在不断重新定义着人与世界的关系,颠覆着人类的认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一重大改变影响的日渐扩散,早已被数字化深度参与的个体生存状态和社会组织形式也将随之产生新的改变,多样的文化形态及其交融、碰撞在所难免.与此同时,艺术的观念与表达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鉴于数字技术'渗入'了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众多艺术家、策展人和理论家已经宣布了一个'后数字'和'后网络'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在同时深受数字技术和网络影响的作品中发现了其艺术表达,然而这些作品的最终形式跨越了媒体之间的边界".①尽管今天"数字"与"后数字"已经不是艺术讨论的新主题,然而面对如此急风骤雨般的技术、社会文化改变以及所带来的不可测的人类未来,艺术和艺术家无可避免地需要直面人类命运与处境的又一次巨变并从中创造一种新美学,这既是艺术家的责任也是艺术家的机遇.

    后数字艺术与技术具身表达

    重构情结:京剧《青衣》"经典化"的过程

    周思嘉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剧《青衣》自从在江苏大剧院演出以来广受业内好评,获得首届紫金京昆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一名,被《人民日报》推荐为"2016年度戏剧剧目".观众由于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演员俱佳的表演难以释怀.事实上,京剧《青衣》也是探索京剧艺术的现代化转型的成功范例之一,京剧《青衣》围绕小说《青衣》的重构情结改编到注入灵魂的创造,奔向精神追求的情感纯粹性的演绎,交织精美舞效等方面的重启"经典化"价值都有所考量.

    京剧《青衣》经典化演绎

    黑龙江水彩画地域题材的挖掘与传播研究

    王强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黑龙江地域、历史、文化等研究背景,汇聚黑龙江水彩画创作中地域题材的挖掘与传播.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广袤的原始森林、蜿蜒的河流到极具特色的冰雪景观,从抗日根据地、第四野战军到工业基地、大庆油田、"北大仓"等,为黑龙江水彩艺术家提供了最为有效的创作基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作自由.地域题材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自然、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信息,这些信息的艺术化表达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传承,同时也是水彩画家们情感表达的载体.研究黑龙江水彩画的地域题材,有助于挖掘和记录那些可能逐渐消失的自然、历史文化特征,唤起人们对发生在黑龙江大地上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与敬仰.通过水彩画作品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并以新阶段传播途径如展览、出版或数字化方式等,让艺术家的作品作为视觉触发点捕捉、传承地域文化,稼接创作走出单一寻找真实世界失衡的图像.

    黑龙江地域题材挖掘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