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

高卉民

季刊

1673-0321

ysyj@vip.163.com

0451-86347554 88067434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艺术研究/Journal Art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来华汉学家高罗佩的中国音乐研究现状述评

    王艳莉孙润辰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外国人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其中汉学家的到来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运用CNKI数据库对汉学家高罗佩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相关文论的分类研究.通过分析,旨在了解高罗佩的中国音乐研究现状及国内外学界对这位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多维研究视角,以期对高罗佩来华的人、事关系网络做进一步的拓展性思考.

    汉学家高罗佩中国音乐研究可视化分析研究现状

    古老琴弦的当代流传:再探"毕旺"琴之流变、本体与符号意义

    龚小净唐进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毕旺"琴是历史悠久的藏族拉弦乐器,亦称藏弦胡.作为藏彝走廊重要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毕旺"琴具有很高的科考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毕旺"琴的研究多依附于巴塘"谐"歌舞艺术,普遍认知其为"弦子歌舞的伴奏乐器".本文以实地田野考察为基础,结合传承人口述史料,对"毕旺"琴的流变(历史文化记忆)、本体(与形制相似的二胡进行材料工艺和演奏技术比较)、符号(文化意义探究)三个方面进行研讨,力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脉络中进一步挖掘"毕旺"琴跨越时空的多重人文价值.

    "毕旺""巴塘弦子"二胡文化

    明清易代之际项圣谟的创作心境与隐逸思想探析

    韩继财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代的更迭致使许多文人或入仕者流入新朝,经历国破家亡的文人士大夫往往难于臣服新朝,心中充满郁勃愤悱之气,寄情于诗词书画,作品往往能呈现出其人格结构、精神追求与处世哲学.经历了明清易代的项圣谟,从嘉兴项氏望族转为隐逸的鬻画者,外在的跨度与落差加之文人的文化心理使他感伤现世而怀念故国旧土,寓思想与情趣于创作中.项圣谟通过绘制个人隐喻性的朱色山水,追元人倪瓒逸气的品格,以及借用画家善于利用的枯树意象实现遗民身份的构建与隐逸思想的表现.

    项圣谟逸气枯树《写生山水册》

    张宏山水画风格演变及历史意义研究

    何明珠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宏,明代吴门画派画家,绘画早期以古朴雅致的山水书写,追前人气韵;到明中后期画家一味摹古之时,他没有随大流临摹前人,而是选取人们熟知景色作画,质朴平实的图像设置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晚年的绘画更多是选择城镇附近的美景作画,或将自己游历山川所见描绘下来,表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感觉.张宏因高居翰著作将其放在首章迈入大众视野,虽争议不断,但不得不说张宏坚持不断创新,又不失山水画的传统,在传统上创新,给晚明山水画的创作注入了一缕新气息.

    张宏山水画演变历史意义高居翰

    从明代《豳风图》看中国古代环境美学

    高越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豳风图》是基于《诗经·豳风》文本而绘制的农业图像,此类图像在多个朝代中出现,统治者以图像解经的手段来实现民众的政治教化.明代《豳风图》在画面环境营造方面具有独特性,图像中的农业场景展现了山川之美,村田之乐,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家园意识和天人关系便蕴含其中.本文主要从明代《豳风图》的农耕场景的独特性出发,通过分析画家在画面中营造的生活环境来探究其中的家园意识和天人关系,再进一步以"赏"和"居"两种审美方式来感受《豳风图》之中的环境之美.

    明代《豳风图》环境美学农业文明

    现代语境下的形体语言在中西戏剧中的困境与突破

    胡中辉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既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段,也是构筑人物形象的重要物质材料.形体语言深刻体现了戏剧的本质精神.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在基本理念、舞台观念、表演传统中的巨大差异,使得形体语言在各自的戏剧传统中形成了"剧场——观众"与"剧本——读者"两个虽相互联系但判然有别的戏剧系统.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戏剧观念直接导致了形体语言在各自戏剧传统和表演系统中的差异.本文深入地探究形体语言对于戏剧本质和精神的意义,探讨形体语言在现代语境的中西方戏剧表演中所应承载的价值和功能、各自面临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形体语言困境突破戏剧观念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在创作中寻求生命的原始与本真

    梁佳阳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近年个人所创作的《通古斯系列》作品和《潜望系列》作品为例,展示了创作者如何在创作实践中将艺术理念及艺术感受传达到画面中.生态中心主义是创作者认同的一种世界观,而远古时期通古斯人的"天人合一"的原始认知观与此有着某种类似,《通古斯系列》作品,折射出的是创作者对"天人合一"认知观的阐释,以及对生态未来主义思想的表达,画面中的色彩、图式语言和符号象征均是围绕着这样的理念和目的进行设计和铺陈.在AI等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下,具有独创精神的原创艺术尤为可贵,艺术家们独一无二的个人记忆和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保持其艺术生命力的资源和养分,而如何将记忆和感受转化为能够与观者沟通并达成某种心灵默契的艺术作品则是本文所描述的另一个内容,本文通过《潜望系列》作品对此进行了具体化的说明.

    《通古斯系列》天人合一《潜望系列》个人记忆

    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漫画的语义生成与语汇建构

    李中诚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初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中,漫画以通俗大众文化为场域,是参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漫画一词虽然起源于中国并拥有悠久的历史,但20世纪初漫画在中国的出现和兴起却并非是对本土文脉的主动接续,而是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作为一门新兴画科,20世纪初漫画的发展既伴随着讽刺画、时事画、滑稽画等多种名称和概念的整合,也显现出融合东西方画法的本体语言建构趋势,在与现代传媒的共生纽带中,以图像叙事彰显其救亡图存与启蒙新知的时代主题.

    漫画现代性语义生成图像叙事

    整体性视野与共同体意识:《妈妈!》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张沁元李隽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杨荔钠导演"女性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妈妈!》(又名《春歌》)不仅延续了前两部《春梦》和《春潮》通过融入大自然的意向诉说女性与自然"相怜"关系的关注,同时还以一种更加强调整体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观刻画女性角色.导演运用细腻的影像手法刻画出女性角色与生态系统间既惺惺相惜又彼此支撑的联结;以更加包容与宏观的视角探讨了两性和谐与生态和谐,倡导两性在对话与共情中求和;同时通过不同身份的女性之间的相互连接与救赎表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信念感.

    《妈妈!》生态女性主义杨荔钠

    中华文化与根性叙事:中国台湾早期电视剧叙事文化史考(1962-1984)

    张帆唐莉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电视剧,不仅仅是台湾社会图景的一个缩影,也是台湾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纪录者.台湾早期电视剧受当时台湾政治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和根性叙事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伦理剧创作和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古装剧创作.

    中华文化根性叙事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