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与设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与设计
艺术与设计

不定期

1008-2832

010-68570934

100832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4号干3号楼5层

艺术与设计/Journal Art And Desig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图腾文化的苗族传统纹样视觉创意衍生设计

    韩君侯倩倩汪仕健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研究基于图腾文化的苗族传统纹样特色及其现代视觉衍生设计方法.通过对苗族传统纹样文化渊源的内在阐释,解读其重要的文化寓意、美学意蕴和现代设计应用现状,深入分析苗族传统纹样中蕴含的元素构建、骨骼构建、色彩构建等视觉要点.通过探索视觉元素的创新变异、民俗故事的创新提取两个创新路径,输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并代表苗族图腾文化象征寓意的创新设计纹样.苗族在数次迁徙中丢失了自己的文字,图腾纹样便成为记载其民俗和历史的重要文化符号,它体现着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从苗族图腾文化视觉化传承的角度探索苗族传统纹样的创新应用,有助于苗族传统纹样焕发新的活力,有助于传承传统纹样中丰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为新时代的设计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苗族图腾文化传统纹样视觉衍生设计创新应用

    儿童教育机器人的交互功能设计研究

    季炜铭李庆楠
    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儿童教育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技术的成熟使得机器人功能愈发完善,合理的交互功能设计逐渐成为儿童机器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文章使用优必选悟空机器人作为实验平台,通过对家长的深度访谈以及对学龄前儿童在使用过程中的行为观察,从家长角度分析对机器人的功能需求以及儿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交互问题,并最终提出相应的设计优化策略,为今后教育机器人的产品优化提供参考.

    儿童教育机器人交互设计行为观察功能需求分析

    基于心智模型的学龄前儿童建构玩具设计研究

    刘宝顺武琪婧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如何提升儿童建构玩具体验满意度的问题,借助心智模型理论挖掘学龄前儿童的使用需求,通过访谈和POEMS观察法收集学龄前儿童使用建构玩具时的行为和态度,根据描述内容的相关性整理出原子任务、任务层、任务塔以及心智空间,并形成学龄前儿童使用建构玩具的心智模型.通过对儿童心智模型需求的分析以及设计机会点的提炼,归纳整合设计方向,使建构玩具满足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体验需求,为儿童建构玩具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心智模型学龄前儿童用户需求建构玩具

    基于包容性理论的公共卫生间大便器设计研究

    汤军胡泽深
    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包容性理论的角度,在现有公共卫生间基础上,在不改变基本的公共卫生间格局的限制条件下设计出一款能够满足各个用户群体的多样化和差异化需求且节省成本、能快速安装的大便器.通过查阅与公共卫生间现状与布局、不同人群的特征及需求差异以及包容性设计理论相关的文献、专利及设计成果,并分析研究现有公共卫生间的现状和问题、各个人群的需求差异问题以及公共卫生间大便器的包容性问题,运用包容性理论以及人机工学理论,从如厕方式、人群需求、安装方式以及卫生健康等层面对城市公厕大便器进行功能拓展,对外观及内部结构进行创新设计,以达到提升公共卫生间包容度,以及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厕的使用需求、减少病菌传播且能提升用户人群的使用体验的设计目的.以包容性理论对公共卫生间大便器的设计实践进行指导,既能为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亦能为包容性设计理论提供实践参考.

    包容性公共卫生间大便器人机工学产品设计产品创新

    产教融合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困境与突围

    白艳维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产教融合及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文章对国内不同类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教师访谈,通过分析,发现艺术设计专业在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教师思政能力培养笼统、企业导师课程思政能力薄弱、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落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欠佳、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短缺的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加强党建引领,分层联合培养思政意识;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合力构建育人实训教学模式;整合师资队伍,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搭建线上示范平台,开展"立体"全员过程评价的应对策略,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产教融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沉浸式学习框架下艺术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研究

    夏旭林徐跃恬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浸式学习通过构建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建构起学习情境下的"体验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捕捉直接经验,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高校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思政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文章以中国美术学院2021级9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思政课沉浸式教学,探讨沉浸式学习框架下艺术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沉浸式学习模式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学习者能够减少认知负荷,提升学习动机,增加心流体验,提高学习成绩.

    沉浸式学习思政课程学习效果实证研究

    高校公共美育课程"艺术导论"的思政体现与创意实践——以天津地域文化图像与符号呈现为例

    郝锐岳明慧
    13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作为理论背景,以天津高校作为研究框架,以天津地方文化特色资源作为目标对象,以公共美育教学作为实际需求点,通过公共美育通识类课程"艺术导论"的开设与落实,针对性地建立高校公共美育课程的体系与教学模式.以验证性教学的相关开展作为案例研究,试探讨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在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同时兼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目标,具备课程思政推进与美育教育落实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高校美育公共通识课教学模式

    文化自信:课程思政理念下动画专业"声音叙事"课程的再设计与再实践

    王凯翔
    14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引领下,文章探讨在课程思政的浸润中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对课程计划与实践进行再设计,从提升"声音叙事"课程思政维度出发,践行专业课程与思政结合产生的增效作用,将"文化自信"的理念更好地传递给新时期的大学生.

    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声音叙事再设计再实践

    向非设计背景的本科生引入包容性设计思维的策略研究——基于交叉学科的范式

    王士顺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着重于如何将设计整合到交叉教育中,这是中国教育中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中国,所有大学都在尽最大努力来建立跨界教育.因为首先,他们都认为扩大大学生的视野和眼界至关重要,其次,越来越多的项目需要多样化和专业协同才能完成.他们需要知道和了解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但是,与具有设计专业背景的学生不同,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来说,如何使设计课程以一种更好、更轻松的方式来使其更好地接受和吸收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作者认为,如何在跨界教育中培养设计思维,这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最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文章重点介绍如何将包容性设计理念引入非设计背景的本科生教育中.这也是上海教育科学研究计划(批准号C17067)①支持的"基于包容性设计原理的应用型大学的设计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

    包容性设计设计学设计策略非设计学生

    基于馆校合作的课程资源设计研究

    卓娜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各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在探索深入有效的馆校合作模式时,有必要先对目前国内馆校之间的关系及学校自身特点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文章以福建工程学院设计与海工学院为例,深入探讨在馆校合作的基础上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分析研究.

    博物馆馆校合作课程资源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