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亚太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亚太经济
亚太经济

双月刊

1000-6052

ytjjbjb@tom.com

0591-83791485、83718702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18号

亚太经济/Journal 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本刊着重反映世界政治经济对亚太地区发展的影响,亚太经济各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问题、合作与趋势,以及我国的战略选择与应采取的对策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迈向高水平开放之路

    沈铭辉胡艺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中国的对外开放之路也已走过75年.从最初探索性对外开放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到加入WTO后深层次对外开放,再到顺应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事业走过的每一步都是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而对外开放又深刻影响着中国内部的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的高水平开放将在制度型开放、贸易强国建设、一流外资营商环境营造、区域开放格局平衡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达到全新的高度.此外,也应重视平衡对外开放中的内外结构问题、数量质量问题、公平效率问题以及西向南向问题.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改革开放高水平开放

    中国 能源治理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强度的影响

    余紫菱马莉莉王艳艳
    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背景下,探讨中国能源治理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中国内部能源治理和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治理有助于降低共建国家的碳强度.其中,中国内部新能源治理的效果最强,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项目对话与合作中心、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等国际能源治理平台和机制也显示出较强的降碳效果.绿色低碳的理念、产品和技术是中国内部能源治理降低共建国家碳强度的关键渠道.同时,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治理为共建国家提供了新能源条约、新能源贸易和电力基础设施合作的绿色平台,推动了清洁能源的普及.此外,在能源治理配合度高、稳定性强的共建国家,治理效果更好.而能源组织叠加效应会降低中国参与的国际能源治理的成效.

    中国能源治理共建"一带一路"碳强度新能源治理

    RCEP背景下东亚区域产业链整合动向、提升困境与中国对策

    朱福林
    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原因,东亚区域产业链具有偏重生产型、奉行积极的出口导向战略、外资引导作用突出、开放型鼓励政策鲜明、东亚新儒家文化效力显著等主要特征.RCEP通过推动东亚区域统一大市场加速形成、提升东亚区域经贸合作制度质量、构建起东亚地区关键大国之间经贸关系、助推东亚区域产业链格局变迁等内在机制促进东亚区域产业链再次整合.当前形势下,RCEP黏合东亚区域产业链面临不少障碍与困境:从国际层面来看,经济全球化进入"慢时代",美国的负面分化效应加剧;从内部层面看,东亚区域经贸一体化机制仍存短板,东亚区域内部固有差异,东亚地区大国关系复杂;从自身层面,RCEP规则标准与颗粒度有待提升,RCEP利用率有待提高.中国应以对接RCE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为准绳扩大制度型开放,再以高水平开放为准绳推动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

    RCEP东亚区域出口导向产业链制度型开放

    数字经济发展的二元风险:表征、成因及治理路径

    孙元君严励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始终伴随着二元风险,即原生与次生风险.数字经济的原生风险包括了数据、技术本身对国家带来的安全隐忧,技术依赖性对市场机能带来的潜在影响,算法技术对个人带来的可能歧视;次生风险包括了跨境数据流动语境下公私主体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垄断地位滥用情况下平台企业对市场竞争的阻碍,数据共享利用场景下个人隐私的泄露风险.在应对数字经济原生风险时,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支持技术发展消解数据的安全隐忧,搭建监测机制达成风险控制,推动行业自律形成自我约束从而减少算法的潜在歧视;在应对数字经济次生风险时,需要以国家安全规范、跨域监管体系降低国家安全威胁,以数字监管技术、专门监管部门规制垄断地位滥用,以隐私保护规范、国家保护义务实现个人权利保障.

    数字经济二元风险三层主体类型化

    WTO技术援助的进口促进效应——基于受援方视角

    陆建明曹健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促进贸易的关键方式,WTO技术援助对受援方贸易领域的影响效应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基于受援方进口的视角,采用2009-2020年间139个经济体接受WTO技术援助的数据,探讨WTO技术援助对受援方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WTO技术援助能够显著促进受援方的进口规模,这种促进效应主要通过削减关税壁垒、提高规则透明度和改善贸易便利化水平来实现.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发展水平低、制度质量不完善的受援方在充分发挥WTO技术援助的促贸效应方面存在困难.进一步分析显示:WTO技术援助可以通过扩大进口深度来推动受援方进口规模的增长,各受援方还需进一步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以提高贸易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WTO技术援助促贸效应进口贸易

    第三方效应对FTA数字贸易规则缔结质量的影响研究

    王青松王俊马筝
    7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FTA数字贸易规则缔结质量对于中国深度参与区域性数字贸易合作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1年187个涉及数字贸易规则的FTA和110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第三方效应对FTA数字贸易规则缔结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自主FTA效应之和能显著提升数字贸易规则的缔结质量,自主FTA效应之差显著抑制数字贸易规则的缔结质量.从分条款角度来看,数据管理条款、隐私保护条款、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争端解决与合作条款的缔结质量受第三方效应的影响;从国别角度来看,相对于"南—南"经济体,"北—北"经济体对自主FTA效应之差更为敏感;相比于"北—北"经济体,自主FTA效应之差的负面作用在"南—北"经济体之间更小.

    数字贸易规则第三方效应跨境数据流动FTA缔结质量

    美国与东亚国家贸易摩擦对东亚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中日韩三国为例

    王春丽敖翔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域外因素,其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失衡及摩擦会对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产生复杂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美国与东亚国家贸易摩擦的焦点转移到中国,中美贸易摩擦已成为影响东亚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东亚作为世界三大中心之一,推进区域合作发展能有效缓解以美国为主的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面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不断升级,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应以加强区域合作为导向,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主动扩大市场开放和区域深度融合,深化东亚区域价值链合作,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拓展新空间.

    美国东亚国家贸易摩擦区域发展

    日本数字技术创新动态及中日合作前景

    庄芮王晓航刘灿雷
    10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领域已经成为创新要素最多、发展速度最快、辐射范围最广的技术创新领域.整理分析欧洲专利局发布的数字技术专利发现:日本的数字技术专利占全球比重逐渐降低,但在数字技术全球创新引用网络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仍然是一个数字技术创新强国,特别是在机器人领域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这些成就得益于战后日本官产学合作模式的推动,但如今日本数字技术创新也存在着投资不足、转型困难、人才匮乏等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的数字经济正蓬勃发展,创新活力持续增强,这为两国在数字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带来了广阔空间.然而,双方合作面临一些共同挑战,包括逆全球化与"技术民族主义"抬头、中日关系有待改善、数据安全规则存在分歧等,需要中日两国增强技术互信、建立专业领域的对话机制、拓宽合作空间.

    日本数字技术数字创新网络数字技术合作中日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专利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下印尼与美国经济合作研究

    李皖南
    12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1月,印尼与美国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历史性新阶段,是21世纪以来印尼与美国关系的第三次升级发展.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美国一直重视印尼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从美国角度来看,发展与印尼关系的战略安全考量远高于经济合作;但从印尼角度看,发展与美国关系不仅仅在于战略安全与防务方面,还包括经济合作.由于双方诉求目标不一致,印尼与美国经济合作的历史发展并不顺利,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两国新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强化了经济合作内容,为印尼加强与美国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印尼美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济合作

    国际供给冲击对中国国内循环的影响研究

    洪俊杰杨志浩商辉
    140-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中国国内循环嵌入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型,提出了一个国际供给冲击影响国内循环的理论框架,并拓展分析了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科技创新和标准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在应对国际供给冲击中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企业和行业层面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际供给冲击抑制了国内循环发展,表现为降低了企业参与国内循环的规模和国内循环畅通度;中高技术国际供给冲击抑制了国内循环发展,但低技术国际供给冲击对国内循环的影响不明显;科技创新缓解了国际供给冲击对企业参与国内循环规模的不利影响,标准领域的制度型开放缓解了国际供给冲击对国内循环畅通度的不利影响.

    国际供给冲击国内循环创新制度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