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物生物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物生物技术
药物生物技术

吴梧桐

双月刊

1005-8915

ywswjs@cpu.edu.cn

025-83220372

210009

南京童家巷24号

药物生物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食品化学、农业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应用文章。包括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信息学、基因治疗学以及生物成份的分离纯化和分析、新生物药物的开发和药理、药效及临床研究。本刊读者是从事生物技术科学研究人员,生物科学工作者,生物药物科技人员,药学工作者,医师,高等院校师生和工农业科技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A蛋白保守抗原表位的鉴定

    郭春艳靳占奎封青黄晓燕...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感大流行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流感病毒型别多,易变异,现有疫苗不能诱导机体产生不同亚型间的交叉保护力,造成预防困难,因此,精细定位甲型流感病毒保守抗原表位是研究重点。本研究通过使用单克隆抗体和计算机模拟预测两种技术,采用免疫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了 4株识别血凝素(HA)保守抗原表位的单克隆抗体,以这4株单抗为研究工具,最终明确HA茎部区域多肽STQNAID(409~415 aa)是甲型流感病毒HA保守区抗原表位,为开发甲型流感通用疫苗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A单克隆抗体阻断ELISA计算机预测定位保守抗原表位

    香菊感冒颗粒抗流感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活性研究

    谢晓琳何林清曹佳蕊张亚云...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香菊感冒颗粒由香薷、藿香和野菊花等多味中药组成,对风寒、风热及寒包火三类证型的感冒均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在体外用CCK8试剂盒检测香菊感冒颗粒的细胞毒性,及其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H1N1奥司他韦耐药株)和其他呼吸道病毒(RSV、仙台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且观察病毒感染后药物治疗对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 effect,CPE)的影响。在体内建立H1N1病毒感染小鼠模型,评价药物治疗后小鼠生存指标,通过HE染色、ELISA、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药物治疗对小鼠炎症因子释放及炎症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香菊感冒颗粒的半数细胞毒浓度(Concentration of cytotoxicity 50%,CC50)高于其对受试病毒株的有效抑制浓度,提示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针对甲型流感病毒及仙台病毒引起的MDCK细胞病变显示出良好的抑制效果,尤其对H1N1奥司他韦耐药株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抑制活性。香菊感冒颗粒在体内能够明显降低H1N1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延长其存活时间,并能降低肺指数,缓解肺部炎性细胞浸润。同时小鼠肺部炎症因子释放、NLRP3-caspase1-IL-1β蛋白的活化也明显下降。研究通过体外建立6种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体内建立H1N1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证明了香菊感冒颗粒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病毒活性,并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信号NLRP3-caspase1-IL-1β通路抑制由H1N1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香菊感冒颗粒流感病毒炎症抗病毒作用

    基于高通量方法对高浓度单克隆抗体A的稳定性预测

    昌根琼林军肖红星曹天助...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高通量方法研究单抗分子的溶解特性、热稳定性、胶体稳定性等稳定性相关特性,建立稳定性预测方法,快速评估单抗分子的可开发性特性。采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沉淀法这种高通量的方法同时结合扩散相互作用系数(Diffusion interaction parameter,kD)、Kirkwood-Buff integrals(G22)以及不同处方条件下的等温稳定性来预测单抗的溶解度、胶体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特性。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方法确定的kD、G22、Cmid等指标组合,确定了预测单抗在高浓度条件下稳定性的初步方法。预测的较优处方条件(20 mmol/L Histidine-HCl,200 mmol/L ArgCl,pH 6。0)可以保证单抗产品在高浓度条件下的溶解度以及胶体稳定性,这也得到了加速稳定性的证实。此研究通过采用多种高通量预测指标组合,为准确高效地开展制剂处方尤其是高浓度制剂处方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高浓度单抗高通量稳定性溶解度聚乙二醇测定法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

    IgG 1抗体链间二硫键还原条件的研究

    刘玉慧胡柳志王文超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是一种新型靶向治疗癌症药物,由抗体、有效载荷和连接链组成。将抗体链间二硫键还原为游离硫醇,与连接链上的亲电受体部分发生迈克尔反应是构建ADC的重要方法。本研究考察ADC分子制备过程中还原剂与单抗的摩尔当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这三个关键因素对抗体链间二硫键还原的影响。并合成6-Mal-PEG-CPT分子与还原后的单抗偶联得到ADC分子,通过测量其有效载荷和抗体的比值(Drug-antibody ratio,DAR),考察游离硫醇与亲电受体的偶联效率。结果表明,当还原剂用量为抗体50倍摩尔当量,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为在37 ℃时具有最佳的反应效率。在最优条件下,6-Mal-PEG-CPT与抗体的偶联效率为83。3%。本研究为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制备工艺提供参考,具有指导意义。

    抗体药物偶联物抗体药物偶联比还原条件二硫键单抗马来酰亚胺喜树碱

    脂肪酸修饰胰岛素与白蛋白结合活性的研究

    胡宏飞徐同杰魏莹张甜甜...
    13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胰岛素-白蛋白体外结合活性测定方法进行研究,以判定自制长效胰岛素TQ05849与原研药物的相似性,同时探索脂肪酸链在该结合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活性琼脂糖基质固定化白蛋白体外结合长效胰岛素、SPR亲和力及结合/解离动力学测定两种方法对结合率进行测定,并设置长效胰岛素前体为阴性对照组,考察脂肪酸链在长效胰岛素与白蛋白结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固定化白蛋白体外结合长效胰岛素的方法测得TQ05849及原研制剂的体外白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6。52%及86。71%,通过SPR亲和力及结合/解离动力学测定法测得TQ05849及原研制剂体外白蛋白亲和力Rmax值分别为332及346 RU,KD值分别为124。8及122。4 μmol/L,均基本一致,且结合/解离动力学图谱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法中阴性对照组长效胰岛素前体与白蛋白基本无结合,自制长效胰岛素TQ05849与原研制剂体外白蛋白结合活性相似,脂肪酸链在长效胰岛素与白蛋白体外结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长效胰岛素固定化白蛋白表面等离子共振脂肪酸体外结合率

    一种PI3Kδ选择性抑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屈晓博王金国周海峰夏红梅...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建立了具有处方工艺区分力的XT01片溶出测定方法。采用Sunfire C18色谱柱(4。6 mm ×50 mm,3。5 μm),流动相为0。05%三氟乙酸水溶液(v/v)-0。05%三氟乙酸乙腈溶液(v/v)(75∶25),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46 nm,柱温30℃,进样量15µL的色谱检测方法。通过考察XT01片在不同溶出介质、表面活性剂、搅拌速度对XT01片溶出行为的影响,筛选具有处方工艺区分力的溶出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专属性、线性、准确度、回收率、溶液稳定性和滤膜吸附的方法学验证。XT01溶出度测定方法为采用桨法,转速75 r/min,37℃,含0。20%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H 6。8磷酸盐溶液为溶出介质,且方法学验证结果均符合测定要求,XT01在4。4~26。8 µ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溶出方法可有效应用于XT01片的溶出度检测,能够区分不同处方工艺之间溶出行为差异。

    XT01片溶出度区分力方法开发方法验证高效液相色谱

    GP1BA、CYP2C19基因检测调整冠心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及安全性评价

    谢飞周虹蔡伦徐建华...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通过GP1BA、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检测调整冠心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评价抗血小板情况及安全性。前瞻性选取医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患者191例,进行GP1BA、CYP2C19基因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及血小板抑制率进行分组。按照基因分型及血小板抑制率分别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治疗90 d,观察两组性别、基础疾病、年龄、吸烟、BMI的差异,比较治疗策略调整前、调整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抑制率、活化率、黏附率、疗效以及心源性死亡、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血栓的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结合AA/ADP抑制率以及CYP2C19、GP1BA基因型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结合AA/ADP抑制率以及 CYP2C19、GP1BA基因型分为观察组 95 例:AA/ADP 抑制率<20%、20%~50%、50%~75%、>95%;对照组96例:95%>AA/ADP抑制率>75%。在调整治疗策略前,观察组血小板计数(279。47±19。58)× 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198。36±12。92)× 109/L,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调整治疗策略前,观察组血小板抑制率(29。62±1。69)%明显低于对照组(51。22±2。12)%,观察组血小板活化率(66。45±3。49)%、血小板黏附率(84。33±6。22)%明显高于对照组(42。51±2。39)%、(62。54± 4。31)%,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小板抑制率、活化率、黏附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调整治疗策略前,观察组总有效率(64。21%)显著低于对照组(91。67%),P<0。05;调整治疗策略后两组疗效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5。26%)与对照组(4。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冠心病患者GP1BA、CYP2C19基因检测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对调整冠心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并且能够安全、可靠的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避免药量异常等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GP1BACYP2C19冠心病个体化抗血小板安全性

    呋喹替尼联合PD-L1抑制剂治疗晚期MSS mCRC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黄彬俞甲子金梁斌彭涛...
    15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是一个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健康问题,仍需要创新的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回顾性分析接受呋喹替尼联合PD-L1抑制剂(靶免组)对比接受呋喹替尼(靶向组)治疗微卫星稳定型(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或错配修复正常型(Effective mismatch repair,pMMR)晚期不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呋喹替尼联合PD-L1抑制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可行性。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获得的晚期MSS/pMMR mCRC患者资料,并分析比较靶免组和靶向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AEs)。所有数据采用 SPSS 25。0软件和GraphPad Prism 8。0进行分析。符合标准的40名患者被分为靶免组(n=19)和靶向组(n=21)。靶免组和靶向组的ORR分别为5。0%和0,DCR分别为68。4%和52。3%。靶免组的mPFS高于靶向组(分别为5。8个月和4。5个月;P=0。013 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患者(7。5%)出现与治疗相关的3级不良反应,无治疗相关性死亡。本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对mCRC患者进行呋喹替尼和一种PD-L1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本研究提示mCRC患者接受PD-L1抑制剂联合呋喹替尼治疗较呋喹替尼单药治疗具有更好的生存获益及可控的毒性反应。

    呋喹替尼PD-L1抑制剂转移性结直肠癌客观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血管新生的影响

    张永明
    160-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血管新生的影响。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86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注射用顺铂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进行治疗,两组均以14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1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1个周期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1个周期后的肺功能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血管新生指标、生活质量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与对照组客观缓解率(ORR)(46。51%)比较,治疗组治疗1个周期后的ORR较高(72。09%,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速(PEF)及生活质量调查表肺癌13(QLQ-LC13)评分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人细胞角蛋白21-1片段(CYFRA21-1)、胸苷激酶-1(TK-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外周血活性循环内皮细胞(aCECs)、循环内皮细胞(CECs)水平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0%vs 13。95%,P>0。05)。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可有效调节晚期NSCLC患者肺功能、血管新生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肺功能,抑制血管新生,控制肿瘤进展,进而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非小细胞肺癌晚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注射用顺铂肿瘤标志物血管新生肺功能

    利拉鲁肽、达格列净、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中的联合应用及对血清NGAL、MCP-1、mAlb水平的影响

    葛欣联王翯提素芳王璐阳...
    16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利拉鲁肽、达格列净、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尿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的作用。选择2022年1~10月本院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予以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62例,予以利拉鲁肽、达格列净、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均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疗效性、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血糖相关指标[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指标[BUN(尿素氮)、Scr(血肌酐)]、肾损伤指标[NGAL、MCP-1、mAlb、24 h UP(24 h尿蛋白定量)]、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RBC-C3b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百分率、RBC-I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百分率、CD35阳性RBC(红细胞)百分率]。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5。16%vs75。81%,P<0。05);指标中NGAL、MCP-1、FPG、2hPG、HbA1c、BUN、Scr、24 h UP、mAlb水平两组经治疗后均下降,其中观察组上述指标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RBC-ICR花环百分率低于对照组,而RBC-C3bR花环百分率、CD35阳性RBC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9。68%vs对照组6。45%,P>0。05)。利拉鲁肽、达格列净、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糖水平,减轻肾损害,调节机体免疫,并具备一定用药安全性。

    2型糖尿病肾病利拉鲁肽二甲双胍达格列净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