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剑

季刊

1009-3850

cdgeo@163.com

028-83234636

610082

四川成都一环路北三段2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Journal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士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学学术期刊。办刊20余年来,己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兼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石油地质等基他基础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班-怒成矿带西段切隆铜金矿点成矿物质来源:来自矿石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的证据

    何云龙王立强洛桑塔青李保亮...
    683-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切隆铜金矿点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曲隆地区,矿体主要赋存于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与下拉组大理岩接触带,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区蚀变以夕卡岩化为主.该矿区稳定同位素研究尚属空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矿区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文对矿石中的斑铜矿、蓝辉铜矿和黄铜矿进行了原位S同位素测试,探讨了切隆铜金矿点的成矿物质来源.结果显示:斑铜矿的δ34SV-CDT值为-0.29‰~2.15‰,均值为 1.22‰;蓝辉铜矿的δ34SV-CDT值为-0.52‰~-0.47‰,均值为-0.50‰;黄铜矿的δ34SV-CDT值为 0.22‰~1.67‰,均值为 1.11‰,指示S同位素组成具有岩浆硫的特征.通过切隆铜金矿点与尕尔穷、嘎拉勒矿床的对比,本文认为切隆铜金矿点与尕尔穷、嘎拉勒矿床具有相似的围岩岩性条件,但其成矿物质源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切隆铜金矿点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地层对成矿贡献不大,而尕尔穷、嘎拉勒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则具有深部岩浆和地层的混源特征.在该区域的后续找矿勘查工作中,要重点关注晚白垩世早期(90 Ma~80 Ma)中-酸性侵入岩发育地区以及侵入岩与地层中碳酸盐岩的接触部位是否存在夕卡岩型矿化.此外,还应重点查明切隆矿区隐伏岩体的侵位情况,以期探获斑岩型矿体.

    S同位素成矿物质来源切隆铜金矿点班-怒成矿带西段

    西藏拿若斑岩型铜(金)矿床黄铁矿、黄铜矿原位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发桥唐菊兴王立强宋扬...
    697-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拿若矿床是目前西藏多龙矿集区内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针对成岩成矿地质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其成矿物质硫的来源等成矿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针对拿若矿床中广泛发育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利用镜下鉴定、LA-MC-ICP-MS同位素测试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矿相学特征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期查明其原位硫同位素特征,揭示其矿床成因并指示找矿勘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铁矿主要分为三类,从早到晚分别为:Py-Ⅰ→Py-Ⅲ→Py-Ⅱ→Py-Ⅲ,除Py-Ⅰ外,其他均与黄铜矿的形成密切相关.黄铁矿δ34S值介于-4.05‰~3.49‰(均值为-0.2‰,n=53),黄铜矿表现出更小的δ34S值特征,即δ34S=-7.24‰~0.32‰(均值为-2.44‰,n=24),测试结果与矿集区内其他矿床数值相近.计算所得成矿流体总硫值(δ34SΣ)为-3.06‰,表明硫的来源主要与岩浆硫有关.硫同位素黄铁矿-黄铜矿矿物对显示成矿温度介于 255℃~590℃之间,成矿中心温度为 320℃,证实了中温成矿环境.硫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从矿化中心到外围,δ34S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某些碱性斑岩型矿床明显不同.本次研究认为,拿若矿床的成矿主要与中温环境和远端SO2 的脱气作用有关,该特征可作为拿若矿床重要的找矿勘查指示标志.本次研究丰富了对于拿若矿床硫的来源和成矿温度等成矿机制的认识,为下一步成矿理论和找矿勘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铁矿黄铜矿原位硫同位素拿若矿床多龙矿集区西藏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典中组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黄一入唐菊兴杨宗耀钟庆伟...
    710-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子宗群是印度-亚洲大陆汇聚的重要产物,主要为一套火山岩和少量沉积岩,本次在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林子宗群火山岩系的典中组中发现了大量板岩,为了研究其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对斯弄多典中组板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斯弄多典中组板岩与火山岩呈渐变接触关系,且与火山岩的大部分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相似,而不同于沉积成因的板岩.但同时,与典中组火山岩相比,典中组板岩的亚铁和As含量明显增高,虽然沉积成因的板岩As含量同样较高,但其亚铁含量却较低,亚铁和As没有明确的关系.结果表明,斯弄多典中组板岩的原岩为典中组酸性火山岩,由典中组火山岩与后期岩浆热液发生接触热变质而形成,并促进火山岩中金的富集,因此区域低温变质作用可能是典中组火山岩形成金矿的必要条件.

    变质作用地球化学板岩林子宗群火山岩金成矿作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物化遥关键技术及找矿应用"专辑征稿启事

    722页

    西藏努日Cu-W-Mo矿床白钨矿原位微量元素、Sr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吴志山汤立伟巴桑元旦陈文庆...
    72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努日Cu-W-Mo矿床是目前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唯一具有Cu-W-Mo矿化组合的大型矿床.然而,自该矿床上世纪发现以来,关于其成因类型,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研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对矿床成矿阶段进行了精确的划分,并以氧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的白钨矿(Sch-A和Sch-B)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测试分析,对矿床成矿流体来源、演化过程及成因进行深入探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SEM-CL)图像显示,白钨矿Sch-A具有两个世代,暗色均质Sch-A1被浅色均质Sch-A2不规则交代;而白钨矿Sch-B具有"核-边"结构,核部Sch-B1呈深灰色、具有均匀生长环带,边部为浅灰色、均质的Sch-B2.白钨矿Sch-A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特征和Sr同位素数据指示,成矿流体早期来源于花岗闪长斑岩,后期因强烈的水-岩反应而有围岩物质混入,而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的强烈水-岩反应也是白钨矿大量沉淀的重要机制.其高Mo和低Sr含量的特征,也符合岩浆-热液型矿床中白钨矿的特点.因此,综合努日矿床地质特征,白钨矿微量元素、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流体来源、演化过程及矿床成因的指示,认为努日矿床属于斑岩-夕卡岩型矿床.

    原位微量元素原位Sr同位素斑岩-夕卡岩型矿床努日冈底斯成矿带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早白垩世吉龙花岗闪长斑岩成因: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约束

    张海陆生林郭伟康李红兵...
    740-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龙荣地区,发育有吉龙、龙荣、双岔河等众多早白垩世成矿岩体.吉龙岩体位于龙荣地区中部,由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16.4±0.7)Ma(MSWD=1.07),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为:具有较高的SiO2(63.66%~65.24%)、Al2O3(14.23%~16.21%)、MgO(2.32%~2.53%)含量,较低的P2O5(0.24%~0.26%)、TiO2(0.53%~0.61%)含量,里特曼指数(σ43)为 0.86~1.47,铝饱和指数(A/CNK)为 0.98~1.12,分异系数(DI)为 63~6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相对于Rb和Th亏损Ba,Eu负异常(δEu=0.37~0.58).总体上,花岗闪长斑岩为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有典型岛弧型岩浆岩的特征.花岗闪长斑岩具有不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15.7~-6.8),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2~1.6 Ga,具有较低的全岩锆石饱和温度(TZr=782~790℃)和锆石Ti饱和温度(TTi=603~772℃),Mg#值为 49.38~55.96,表现出壳幔混合的特征.研究揭示,吉龙花岗闪长斑岩是古元古代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与少量俯冲流体交代的幔源岩浆混合的产物,早白垩世晚期(120~110 Ma)向北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板片的折返可能是其成岩作用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吉龙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藏东地区左贡地块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新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刘函苟正彬吴义布郝学辉...
    757-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贡地块一直缺少明确的早古生代沉积盖层发现,造成其在藏东地区地层系统及构造格架划分定位中存在争议.本文针对左贡地块错嘎地区和锅雪普地区原三叠系中新识别出的两套浅变质岩系,通过碎屑锆石与区域地层对比,确定其时代,进一步探讨其构造属性.在错嘎地区原上三叠统锅雪普组(阿堵拉组)中识别出一套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及大理岩组合,其中,云母石英片岩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 548 Ma,通过区域地层岩性及时代对比,认为其沉积时代为寒武纪.锅雪普地区原上三叠统锅雪普组(甲丕拉组)为一套板岩与变石英砂岩组合,变石英砂岩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 491 Ma,将其沉积时代修订为早奥陶世.二者碎屑锆石最年轻年龄组分的差异反映了寒武纪与奥陶纪沉积物源区的改变.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左贡地块除了泛非期碎屑锆石外,在早古生代地层、早古生代岩浆岩、晚古生代冰海杂砾岩等方面与南羌塘、保山地块均具有可比性.左贡地块在原特提斯演化阶段是冈瓦纳大陆东北缘的一部分,是南羌塘地块和保山地块的连接纽带,进一步反映了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在藏东的延伸位于左贡地块与昌都地块之间.

    藏东左贡地块寒武系奥陶系碎屑锆石

    藏北日土地区南羌塘地块晚石炭—早二叠世海相裂谷盆地沉积序列:冈瓦纳大陆北缘初始裂解的沉积响应

    张予杰翟庆国张以春刘一鸣...
    773-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羌塘地块被广泛认为是晚古生代亲冈瓦纳的基梅里大陆的一部分,其构造演化历史与冈瓦纳北缘裂解及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的打开关系密切.虽然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南羌塘地块在早二叠世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而来,但这在盆地沉积响应上却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本文通过研究藏北日土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受冰期影响的 4类 16个岩相、6类沉积环境特征和不同沉积作用演化阶段,划分出受盆地基底构造沉降控制和气候影响的 5个沉积充填序列,并分析其所反映的沉积物供应与可容空间变化,揭示沉积充填序列形成过程中的构造-气候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序列Ⅰ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舍尔期沉积,表现为冰川沉积物补偿了盆地基底沉降形成的沉积可容空间,是同裂谷早期阶段构造活动与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萨克马尔期至亚丁斯克早期,以展金组为代表的冰海相海侵退积序列(序列Ⅱ)和以曲地组为代表的海退进积-加积序列(序列Ⅲ),分别反映同裂谷活动第一幕高峰期和停滞期;亚丁斯克晚期至空谷期,以吞龙共巴组下段为代表的海侵加积-退积序列(序列Ⅳ)和以吞龙共巴组上段为代表的加积-进积序列(序列Ⅴ)则分别指向同裂谷活动第二幕高峰期和减弱期.因此,藏北日土地区南羌塘地块晚石炭—早二叠世沉积充填序列是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过程的沉积响应,早二叠世是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初始打开的关键时期.

    南羌塘地块晚石炭—早二叠世沉积充填序列冈瓦纳北缘裂解日土地区

    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付文鼎尚福华麻书玮朱悦雯...
    796-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变形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本次研究采集 12件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液氮吸附和二氧化碳吸附等方法系统表征其孔隙结构特征,并与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带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主要包括有机质孔、无机孔和微裂缝,与四川盆地川南地区成熟度相近的海相页岩相比,样品有机孔发育程度偏低,孔隙规模偏小.此外,无机孔、微裂缝在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都较为发育.根据孔裂隙发育特征,可将无机孔划分为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粒内孔三类,将微裂缝划分为有机质相关微裂缝和无机矿物相关微裂缝.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TOC含量对微孔的影响作用呈阶段式变化,在TOC<5.93%时,TOC含量与微孔体积、比表面积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TOC>5.93%时,则呈现负相关关系,TOC含量与介孔参数并无相关性,而黏土矿物、脆性矿物含量与页岩孔隙发育均没有显著相关性.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构造挤压强度增加导致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中孔隙数量减少,且孔隙连通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这使得页岩储层中游离态页岩气向吸附态页岩气转化,从而使气体发生强烈的吸附作用,并且主要以吸附态的形式封存起来,提高了页岩储气能力.该研究成果为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渝东北龙马溪组变形页岩孔隙结构主控因素

    上扬子地区奥陶纪—志留纪转折期古气候演化与有机碳同位素变化成因

    杜梧槚高平蔡益栋刘若冰...
    809-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陶纪—志留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古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的晚奥陶世赫南特阶碳同位素漂移事件(HICE)广为人知,但关于古气候变化和碳同位素漂移的原因及其相互关联尚不明晰.以上扬子焦石坝地区JY4井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计算出不同页岩段的化学蚀变指数(CIA),结合生物地层学,发现WF2—WF4段对应的古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逐渐转变为寒冷干燥,LM1—LM4段仍为寒冷干燥的古气候,但化学风化作用向上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LM5段开始逐渐过渡至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环境,LM6—LM7及其以上段则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转变为寒冷干燥古气候条件的幕式波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表明,WF2—WF4段页岩的沉积环境逐渐由氧化转变为还原,但观音桥段海水中氧含量迅速上升;LM1—LM3段页岩沉积于极度缺氧甚至硫化的沉积环境中,向上LM4段氧含量逐渐增加,大体上逐渐由缺氧向贫氧、次贫氧以及富氧条件过渡.观音桥段δ13Corg异常"正漂"可能主要与有机碳埋藏及其氧化溶解有关,化学风化作用导致的营养物质输入增强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段δ13Corg异常"负漂"的出现则可能与大规模海侵导致12C重新回到海洋碳库有关.

    五峰—龙马溪组古气候碳同位素古环境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