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剑

季刊

1009-3850

cdgeo@163.com

028-83234636

610082

四川成都一环路北三段2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Journal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士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学学术期刊。办刊20余年来,己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兼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石油地质等基他基础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

    曹琰金之钧朱如凯刘扣其...
    23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的划分方案、前沿表征方法、演化及发育影响因素,对页岩油储量评价及商业开发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调研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归纳孔隙的划分方案,对比不同现代测试手段在泥页岩孔隙结构表征过程中的优劣性,探讨海、陆相泥页岩孔隙结构的演化模式和有机、无机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展望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泥页岩储层表征的手段主要可以划分为成像法、流体侵入法、吸附法、散射法四类.(2)红外连用的原子力显微镜(AFM-IR)能够揭示泥页岩中显微组分的化学和岩石力学非均质性,小角中子散射(SANS)、核磁共振(NMR)和纳米CT技术是揭示孔隙连通性的重要途径.(3)沉积环境控制着泥页岩岩相和有机质母质来源,成岩和生烃作用及其相互间影响是泥页岩孔隙演化的主控因素,海、陆相泥页岩孔隙演化随时间和深度总体上均有"减孔→增孔→减孔→增孔→减孔"的规律,但陆相泥页岩在未熟-成熟阶段孔隙变化得更频繁.(4)Ⅰ型干酪根的有机质孔发育潜力远高于Ⅲ型干酪根,强生烃能力的腐泥组显微组分可发育丰富的有机孔隙,液态烃运移之后经二次裂解形成的焦沥青能提供更有效的连续性渗透路径.(5)成岩过程中无机矿物间的相互转化,长石、碳酸盐岩等矿物差异性溶蚀,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等均会复杂化无机孔隙网络,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矿物自身的岩石力学性质也是无机孔隙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岩心在地表和地下所处环境差异巨大,未来的研究需要建立一个页岩孔隙在地面与地层条件下的反馈机制和矫正机制,进一步还原页岩油气在地下孔隙结构中真实的赋存状态.

    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成熟度孔隙演化

    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沉积古地貌与页岩气差异富集的耦合机制

    韦国栋谭秀成刘睿张康斌...
    253-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的发育过程存在空间非均质性,导致了高产能区域仅局限于个别构造单元区.通过长宁气田(地区)新获取的钻井等资料,结合龙马溪组沉积古地貌,探究不同地貌单元下的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环境,阐明地貌单元与页岩气富集的联系机制.结果表明:(1)长宁地区龙马溪组沉积古地貌呈现出多级隆洼相间格局,西南与东北部形成两大低幅隆起区,矿物组分空间变化所指示的物源方向与古地貌高度吻合.(2)相较于古沟谷区,古隆起区拥有更丰富的陆源营养物质供给和更高的古海洋生产力,有利于有机质优势富集,且古隆起区近物源的特性使其成为相对高石英含量的脆性区.但随着海平面降低,古隆起区的氧化作用相较于古沟谷区更强,并不利于有机质保存.(3)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孔隙度、TOC和含气量三者关系紧密,表明有机孔隙是优质页岩孔隙的重要组成.(4)与古沟谷区相比,古隆起区更有利于优质页岩中有机质的生烃和储存,同时也更便于后期的生产压裂.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沉积古地貌氧化还原环境差异富集

    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岩沉积环境及页岩气勘探潜力

    何洪茜肖加飞杨海英兰青...
    26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是中国南方海相碳质页岩赋存的主要层位之一,在贵州北部、中部及东部广泛分布,层位稳定.牛蹄塘组以黑色炭质泥岩为主,岩层多为薄层状,具水平层理,其组分主要为黏土矿物、石英及少量的碳质组分和黄铁矿.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平均值相比,泥岩V、Mo、U含量较高,而Co、Cu、Zn和Th含量较低.V/Cr、Ni/Co、U/Th、V/(V+Ni)的元素比值以及AU含量表明,牛蹄塘组黑色泥岩沉积环境呈缺氧还原状态.样品(La/Yb)N值明显大于 1,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大,指示沉积速率较低.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成熟度为高—过成熟阶段,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有效厚度约为 30~100 m.综上,黔北牛蹄塘组黑色泥岩存在形成页岩气藏的较好物质条件,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牛蹄塘组页岩气沉积环境勘探潜力黔北

    四川盆地二叠纪礁滩体发育特征、分布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

    冯许魁杨雨朱亚东崔永平...
    27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四川盆地二叠纪开江-梁平海槽的台缘礁滩相勘探已获得巨大成功,但近十年勘探进入瓶颈期.为进一步深化二叠纪礁滩认识、取得规模性勘探新突破,本文以钻测井、地震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二叠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礁滩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下一步礁滩勘探的有利区带.研究表明:(1)栖霞期台内滩受加里东末期阶梯状环形侵蚀地貌控制,其台内滩表现出早、中、晚三期环带状展布的特点,川北九龙山—龙岗地区、蜀南宜宾—内江地区栖二段晚期环形台内滩成藏条件优越,勘探程度低,是下一步的重要勘探方向;(2)茅二段沉积期是二叠纪沉积格局转换的关键时期,茅二下亚段沉积受加里东古隆残留地貌控制,台内滩仍呈环带状分布,至茅二上亚段古地貌受峨眉地幔柱隆升活动影响,有利相带转变为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特征,磨溪北斜坡地区茅二上亚段台缘滩是茅口组重要的接替领域;(3)长兴期台缘礁向开江-梁平海槽内迁移形成多排礁滩体,具有优越的源储配置条件,是二叠系新的潜在勘探领域.

    四川盆地二叠系礁滩体发育特征分布模式有利勘探区带

    缓坡背景下受潮汐影响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以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为例

    张若琳刘岩金思丁周杨...
    295-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是碎屑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对于其沉积环境及相类型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为揭示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沉积环境及砂体的分布规律,本文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系统刻画了卡拉沙依组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1)塔河油田卡拉沙依组兼具辫状河三角洲和潮坪沉积特征,识别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汐水道、砂坪、砂泥混合坪、泥坪7种沉积;(2)从平面展布上来看,研究区北部以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南部以潮汐沉积为主,中部发育大量受潮汐改造的水下分流河道;(3)海退时期研究区沉积主要受河流控制,水下分流河道规模较大;海进时期主要受潮汐作用控制,潮道规模较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缓坡背景下受潮汐影响的辫状河三角洲纵向分布相带序列模式和河控—潮控沉积模式,可为该层段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塔里木盆地卡拉沙依组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沉积相沉积模式

    川北旺苍地区奥陶系沉积特征与风暴沉积的发现

    王牧源牟传龙王秀平侯乾...
    31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厘清上扬子北缘奥陶系古地理格局与沉积环境,在川北旺苍地区奥陶系沉积相研究基础上,选择大两会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实测与室内薄片的详细分析,对旺苍地区奥陶系沉积相进行精细划分.结果表明,大两会剖面奥陶系地层主要发育赵家坝组、西梁寺组、宝塔组、五峰组.赵家坝组与西梁寺组主要发育海岸相的潮坪亚相;宝塔组主要发育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台地亚相;五峰组主要发育浅海相的陆棚亚相,并依次划分出多个次相.首次在西梁寺组潮坪亚相中发现风暴沉积,风暴沉积构造主要包括底面侵蚀构造、砾屑层、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并识别出 4种风暴沉积序列.因此,上扬子北缘中奥陶纪处于海岸环境的低纬度飓风地带,晚奥陶纪处于浅海环境.

    四川盆地奥陶系沉积特征沉积相风暴沉积

    准噶尔盆地风城组硅硼钠石中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刘晋陇王国芝李娜赵甫峰...
    326-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风城组的含钠白云岩和油页岩是重要的油气藏和主要的烃源岩,正确认识硅硼钠石的成因,对明确含钠白云岩的成因以及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风城组白云岩、硅质岩的成因,本文选取准噶尔盆地风城组60 件岩芯样品磨片制样,通过观察硅硼钠石及其中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再结合包裹体显微测温,得到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eq))等多项参数,探讨了硅硼钠石成因以及其对寄主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风城组泥页岩、白云岩和硅质岩中均出现了团块状硅硼钠石和似斑状硅硼钠石,且硅硼钠石中的包裹包括油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两大类,具体类型为气液两相的油包裹体(O型)、纯液相油包裹体(PO型)、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W型)、纯液相流体包裹体(PW型);(2)从深部到浅部,团块状硅硼钠石的均一温度峰值范围由 108.8~129.4℃变为 72.8~89.8℃,似斑状硅硼钠石的均一温度范围由 50.4~86.4℃变为 54.2~66.4℃;(3)团块状硅硼钠石中W型包裹体盐度为 8.41%~18.22%,无明显集中范围;似斑状为 6.88%~15.37%,流体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属于高盐度流体.此次通过对准噶尔盆地风城组硅硼钠石岩相学和包裹体研究,结合前人对研究区风城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研究,综合表明,硅硼钠石寄主岩石属于碱性盐湖背景下,中低温热液流体与碱性盐湖水混合沉积成因.

    风城组盐湖沉积低温热液硅硼钠石流体包裹体

    寒武系张夏组树形石中的钙化蓝细菌——以山东淄博峨庄镇后紫峪剖面为例

    王璇梅朝佳李忠日
    339-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淄博峨庄镇后紫峪剖面寒武系张夏组顶部发育树形石,根据宏观露头岩性变化所反映的沉积相特征,研究区张夏组层序可以划分为三个四级亚层序.随着微生物影响树形石的形成过程的证据不断丰富,广为接受的"CCM机制引发蓝细菌鞘钙化作用"的观点正不断受到挑战.本文通过野外勘探采样、室内薄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镜下识别刻画树形石的组构,并与现代实例进行类比进而分析其成因机制.树形石的主要组构为暗色泥晶基质、亮晶方解石胶结物和碎屑颗粒,显微镜下显示,树形石内部发育钙化蓝细菌生物化石,包括附枝菌(Epiphyton)、基座菌(Hedstroemia)、肾形菌(Renalcis),还可见孢网菌(Bacinella)、石松藻(Lithocodium)状组构.通过对研究区树形石中多种类型钙化蓝细菌和钙化蓝细菌微生物膜钙化残余物质的研究,为树形石内钙化微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较为翔实的补充,明确了树形石是附枝菌等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膜或微生物席钙化作用的产物,其中胞外聚合物(EPS)在树形石的发育和矿物沉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树形石的"微生物影响成因"提供了一个典型实例.

    钙化蓝细菌树形石钙化作用后紫峪剖面山东

    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至侏罗纪不整合面分布特征及成因

    李跨越能源黄少英段云江...
    35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整合研究对盆地演化、古地貌重建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塔里木盆地发育多种不整合.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资料分析,研究盆地晚奥陶世—侏罗纪形成的不整合面展布及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不整合结构类型主要有平行、削截、褶皱、断褶、叠加超覆、单一超覆及异岩不整合;(2)志留系底界发育断褶、褶皱、削截、叠加超覆、单一超覆及平行不整合,呈东西带状分布,在盆地中南部发育大范围角度不整合,阿瓦提-满加尔坳陷中北部发育平行不整合,塔北隆起发育小范围角度不整合;泥盆—石炭系底界主要发育平行、削截、断褶、单一超覆、叠加超覆及异岩不整合,平面分布具有以北部坳陷沉积中心连线为轴近似南北对称特点;三叠系底界不整合由北向南,发育叠加超覆不整合、低角度削截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反映海西晚期盆地北缘南天山洋闭合造山运动;侏罗系底界发育褶皱、叠加超覆、削截及异岩不整合,整体以满加尔-英吉苏凹陷沉积中心连线为轴似对称分布;(3)不整合面分布特征反映出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古隆起的迁移及活动性,不整合对盆内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

    不整合盆地演化古地貌塔里木盆地古隆起

    基于井震结合-层序界面逐级约束的小层划分与对比:以杭锦旗十里加汗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为例

    李宏涛陈笛张占杨刘庆彬...
    369-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十里加汗太原组—下石盒子组小层精细对比,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岩心-测井-地震紧密结合,利用岩心标定测井曲线,总结不同级次标志层序界面特征,利用逐级标志层序约束,井震结合进行高频层序划分,结合开发实际,进行小层划分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下石盒子组地层厚度在 230 m左右,自下而上,由海陆过渡环境的潮坪相—三角洲相沉积,逐渐演变为山西组的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至下石盒子组则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依据层序界面类型,将目的层识别出Ⅱ级界面 1个,Ⅲ级界面 3个,Ⅳ级界面 4个.将Ⅱ-Ⅳ级层序界面按照岩心-测井曲线-地震响应特征的难易识别程度,划分了 4个级次,进一步通过岩心-测井详细标定,识别V级界面 25个.在地震剖面约束和沉积认识指导下,开展不同级别标志界面井间对比,进而逐级约束,实现高频层序对比,结合现场开发实际,将目的层划分为 13个小层,各小层厚度较为稳定,主要反映了平原三角洲—辫状河沉积特征.高频层序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沉积储层的发育与分布.通过井震结合、逐级约束的方法,可提高小层划分对比的准确度和精细度,为该区进一步的气藏地质研究与评价提供基础.

    杭锦旗十里加汗井震结合逐级约束高频层序小层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