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王剑

季刊

1009-3850

cdgeo@163.com

028-83234636

610082

四川成都一环路北三段2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Journal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国士资源部主管、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地学学术期刊。办刊20余年来,己形成了沉积学的专业特色和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兼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石油地质等基他基础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藏边境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危险性分析

    高延超龚凌枫曹佳文铁永波...
    46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边境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对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搜集西藏 21个边境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查明该区域共有3 224处地质灾害点,包括崩塌768处、滑坡697处、泥石流1 738处、冰湖溃决型链式灾害 21处.其中,大型及以上的崩塌 99处、滑坡 48处、泥石流 23处.综合区域地貌、气候特征,将西藏边境区域分为东段(南迦巴瓦峰—错那)、中段(错那—普兰)及西段(普兰—日土).本文系统研究总结各段的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危害特征,结合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及诱发因素,选取高程、坡度、水系密度、工程岩组、断裂密度、年均降雨量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7个影响因子,基于层析分析法和加权信息量法对西藏边境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识别出察隅县察隅曲、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段、错那县娘姆江流域、洛扎县洛扎曲、亚东县麻曲、定结县朋曲、定日县绒辖曲、聂拉木县波曲及吉隆县吉隆藏布等 9个流域为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边境地区建设中需关注建设场地地质安全评价、高陡斜坡蠕滑堵江、冰湖溃决、地震灾害及其长期后效应等四个关键问题,为西藏边境地区的宏观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西藏边境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危险性评价

    凉山州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

    徐伟铁永波郑玄殷万清...
    47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凉山州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川滇构造带南段,受活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切割等作用影响,发育有地质灾害总数4 016处,以中、小型土质滑坡和中、小型沟谷泥石流为主,是四川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按行政区分析,德昌县是地质灾害发育数量最多的县市,为 387处;宁南县是灾害发育密度最高的县市,为 17.7处/100 km2;按流域分析,安宁河流域的地质灾害数量最多,达 779处;美姑河流域的灾害发育密度最高,达 11.18处/100 km2.以灾害发育密度为指标对不同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滑坡方面,划分为 4个极高密度区和 15个高密度区,滑坡发育受活动构造、易滑地层(红层、昔格达组等)控制作用影响较大;崩塌方面,划分为2个极高密度区和 5个高密度区,崩塌沿河谷及支沟、活动构造呈带状分布,受水电站库区开发建设、公路建设等工程活动切坡影响较大;泥石流方面,划分为 2个极高密度区和 10个高密度区,泥石流发育受构造断裂、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凉山州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参考.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时空分布规律

    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

    李洪梁黄海张勇田尤...
    493-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东昌都红层紧邻北澜沧江结合带(LCS),是近年来新厘定的红层岩系.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红层及滑坡灾害研究,文章基于翔实的现场调查,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约束滑坡发育的边界条件,总结归纳了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并对不同类型滑坡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受区域造山作用影响,藏东昌都红层掀斜,发育大量透入性构造面,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能弱化.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主要包括原生层理型、层理断层型、层理节理型、褶皱节理型和断层节理型等 5类.构造面是红层滑坡发育的主控因素,建议在明确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及构造框架的基础上,精细刻画滑坡区构造面发育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滑坡发育的内在机制及监测预警、工程防治等提供理论支撑.

    地质成因模式红层滑坡北澜沧江结合带构造面藏东昌都红层

    西南山区巨型古滑坡体发育演化特征与城镇空间扩张关联机制分析

    梁京涛赵聪张肃董继红...
    510-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巨型古滑坡体的变形复活是我国西南山区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本文以云南省大关县城古滑坡为例,采用机载LiDAR航测、InSAR监测、多期次光学影像对比解译以及野外调查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古滑坡体发育演化特征与稳定性现状研究,并详细分析了该古滑坡体演化特征与城镇空间扩张特征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大关县城古滑坡体具有明显的分级分期次运动演化迹象,现有滑坡地貌形态并非在一次运动过程上形成;古滑坡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部分区域受人类工程活动或强降雨影响,存在多处中小规模次级滑坡局部复活迹象;1970年至 2022年,大关县城城区面积扩大了7.56倍,受城镇空间扩张影响,该古滑坡体表部的 5处新滑坡和 6处复活次级滑坡分布于居民地扩展区和道路开挖区域附近,建房切坡和修路开挖是影响大关县城古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我国西部山区城镇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西南山区古滑坡演化特征城镇扩张多源遥感

    基于SHALSTAB-SVM模型的降雨型滑坡危险性评价:以云南省大关县为例

    翁彦梅张伟高连通
    523-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降雨型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国家之一,频繁发生的滑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我国长期面临的降雨型滑坡灾害威胁,本研究提出采用SHALSTAB和SVM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了SHALSTAB模型对降雨入渗影响边坡稳定性评价的优势和SVM模型对非线性数据的处理能力,开发形成SHALSTAB-SVM模型.本次研究选择云南省大关县作为研究区域,深入探究降雨型滑坡的危险性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评估精度,由单一SHALSTAB模型的 82.7%提高至SHALSTAB-SVM模型的 94.5%,精度提升达到 14.268%.这一显著提升彰显了融合模型在准确分析降雨型滑坡危险性预测方面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同时,卫星影像解译情况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滑坡情况相符,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高度的准确性.该研究不仅在大关县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类似地区或其他类型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降雨型滑坡滑坡危险性评价SHALSTAB模型SVM模型融合模型

    基于BPNN-SHAP模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以伊犁河流域为例

    戴勇孟庆凯陈世泷李威...
    534-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滑坡危险性预测模型精度、增强模型可解释性,本文以新疆伊犁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 8个影响滑坡发生的危险性因子,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基础上,借鉴博弈论思想,构建一种可解释BP神经网络模型(BPNN-SHAP),解决神经网络滑坡危险性评价的"黑箱"问题.将数据集分为 70%训练集和 30%测试集,采用 5折交叉验证提高模型稳定性,对比深度神经网络(DNN)、随机森林(RF)和逻辑回归(LR)3个模型的评价精度,并探讨BPNN-SHAP预测结果的可解释性,完成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模型,BPNN-SHAP模型的 5个精度评价指标均为最高,分别是:准确率(A)=0.904、精准度(P)=0.911、召回率(R)=0.919、F1分数(F1Score)=0.915、曲线下面积(SAUC)=0.901;研究区滑坡极高、高危险区分别占比 11.96%、15.53%,其中新源县和巩留县极高、高危险区占比最高,分别为51.1%、45.6%;滑坡主控因子为高程、坡度、降雨量和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定量揭示高程在1 500~2 000 m、坡度大于 14°、年降雨量在 260~310 mm、PGA大于 0.23 g的区域对滑坡发生起促进作用,表明该区域滑坡可能为高程和坡度主控的降雨型、地震型滑坡.本研究方法可为滑坡危险性评价提供新的技术参考,为伊犁河流域防灾减灾韧性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滑坡危险性评价BP神经网络5折交叉验证可解释性伊犁河流域

    基于频率比-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的四川省喜德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孙才铁永波宁志杰徐伟...
    547-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因子分级基础数据与评价模型的选取问题,本文以滑坡灾害频发的四川省喜德县为研究区,采用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高程、坡度、曲率、NDVI、SPI、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工程地质岩组、土地利用类型 11个评价因子,分别对区域点属性和滑坡点属性两类基础数据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因子分级,代入频率比模型和频率比-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来评价滑坡易发性,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典型斜坡来验证模型精度.结果显示:以滑坡点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数据并运用耦合模型得到的评价精度最高,对应的曲线下面积(SAUC)值为 0.752,能更好地预测滑坡易发性;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极高、高易发区面积占比分别为 4.65%和 23.73%,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断层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区域.相反,断层稀疏、人口分散的地区属于中、低易发区,其面积占比分别为 44.20%和 27.42%.结果将为喜德县及其类似地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滑坡易发性因子分级频率比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耦合模型

    基于"天-空-地-深"方法的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隐患判识:以四川省喜德县重点乡镇为例

    熊小辉白永健铁永波高延超...
    560-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隐患精细识别的需求,实现中、小型以及高隐蔽性地灾隐患的有效判识,本次以川西南喜德县重点乡镇为例,综合采用了光学遥感、InSAR、无人机载LiDAR、地面精细调查、高密度电法等方法,从不同精度和角度对研究区系统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判识.结果表明,不同手段具有很好的互补性,综合识别效果较好,共识别地灾隐患 80处,包括新增识别 29处,此外,识别潜在危险源 131处;孕灾条件差异制约着不同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其中光学遥感在研究区西北部构造变形强烈、坚硬岩组分布区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无人机摄影测量配合地面斜坡详查及物探探查等手段更适合东部米市宽缓向斜红层分布区的地灾识别,机载LiDAR高清三维摄影对重点城镇后山斜坡普遍发育的"簸箕形"平面形态滑坡和"栎叶状"流域平面形态泥石流识别效果较好;易崩易滑工程地质岩组与顺向型斜坡结构的优势组合是研究区地灾孕育的关键,而深部物探对控灾结构面探查是地质灾害隐患判识的重要佐证.

    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地球物理探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山区城镇

    基于CNN-BiLSTM-Attention的三峡库区滑坡地表位移预测研究

    陈欢冯晓亮刘一民赵晗...
    572-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位移预测在滑坡监测预警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稳定可靠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是关键.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并以三峡库区黄泥巴蹬坎滑坡为例进行了验证.本文综合分析了该滑坡长达 8年的降雨量、库水位和地表位移等监测数据,建立了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双向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网络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CNN-BiLSTM-Attention深度学习组合预测模型,采用了适应性学习率和正则化技术进行模型训练,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时避免过拟合,并与传统LSTM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方法,该模型在滑坡位移预测精度上取得了显著提升,预测模型拟合优度(R2)达0.989,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仅为0.059.

    滑坡监测地表位移注意力机制预测模型三峡库区

    沉积盆地古水深恢复方法与研究进展

    张涛王琳霖廖慧鸿邹敏...
    582-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水深分析对古环境重建、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古地貌恢复以及生、储、盖层条件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古水深分析通常有古生物法、沉积学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及数字模拟法,各种方法优缺点并存,尽管某些方法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存在优势,但在恢复同一环境的古水深时,不同方法还是存在其偏差;这些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许多方法易受自然条件限制,且对样品可靠性要求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水深研究.古水深恢复建议综合考虑地质背景、环境演化、研究地质体特征及地质资料情况等多种因素,多方法研究相互约束,以期更客观地再现古水深变化规律.

    古水深层序地层古生物方法沉积学方法地球化学法数字模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