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研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赵瑞芹

月刊

1673-548X

xyz85637883@126.com,jmr@imicams.ac.cn

010-52328677;52328678;52328679

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3号

医学研究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紧跟医学发展趋势,对医学热点予以适时追踪,内容新颖、及时,信息量大,学术水平较高。以从事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国家重点课题的医学进展、医疗新技术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促进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铁死亡参与无机砷致人肝星状细胞活化的研究

    迪丽娜尔·亚尔麦麦提黄菲丁关鑫赵丽君...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亚砷酸钠(NaAsO2)对人肝星状细胞(LX-2)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LX-2细胞,采用成组设计将不同浓度NaAsO2(5 μmol/L、10μmol/L、15 μmol/L)染毒LX-2细胞24h,构建体外NaAsO2致LX-2活化模型,同时设立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NaAsO2处理LX-2细胞线粒体结构变化情况;荧光显微镜和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Fe2+水平;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溶质载体家族7号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number 7member 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EM结果显示,NaAsO2组细胞线粒体膜完整性破损,线粒体嵴减少和消失;此外,与对照组比较,NaAsO2处理组Fe2+水平均升高(P<0.05);不同剂量NaAsO2组MD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8,P均<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5、15μmol/L NaAsO2组LX-2细胞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翻译水平上,纤维化指标α-SMA蛋白表达水平随着NaAsO2剂量的升高而表达上调(P<0.05),铁死亡指标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随着NaAsO2剂量的升高而减少(P<0.05).结论 铁死亡参与NaAsO2致LX-2细胞活化过程.

    亚砷酸钠人肝星状细胞铁死亡

    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廉帅马忠良刘扬张艳...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依达拉奉与奥拉西坦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检索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2年10月27日,使用RevMan 5.4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共纳入9篇研究,合计8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OR=4.66,95%CI:2.74~7.93,P<0.001;MD=14.57,95%CI:8.58~20.56,P<0.001),观察组 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D=-5.28,95%CI:-6.42~-4.13,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CI:0.63~1.95,P=0.72).结论 依达拉奉与奥拉西坦联合治疗ACI可以显著降低NIHSS评分,提高Barthel指数和总有效率,疗效优于依达拉奉单独用药,未来需对安全性进行更全面评价.

    依达拉奉奥拉西坦急性脑梗死Meta分析

    脊髓背根神经节ZXDC介导CCL2对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小鼠神经性疼痛的作用

    李文媛王晓宇吕忠孝刘东明...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转录因子锌指X连锁复制C(zinc finger X-linked dupli-cated C,ZXDC)介导CCL2/CCR2信号通路对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uction injury model,CCI)诱导神经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构建小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正常情况和CCI造模后DRG中ZXDC及CCL2表达变化;将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Sham)组、CCI+AAV-NC组和CCI+AAV-ZXDC siRNA组;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CCI造模后各时间点DRG中ZXDC、CCL2和CCR2表达,RT-qPCR检测DRG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 β mRNA表达,机械性缩足反射测试检测神经性疼痛行为改变.结果 ZX-DC表达定位在DRG大、中、小神经元.CCI损伤后1~3天DRG中ZXDC和CCL2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高,CCI后7天二者表达显著降低,ZXDC和CCL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P均<0.05).CCI后3天,与Sham组比较,CCI+AAV-NC组和CCI+AAV-ZXDC siRNA 组 ZXDC、CCL2、CCR2 蛋白表达、TNF-α 和 IL-1β mRNA 表达显著增高,其中 CCI+AAV-ZXDC siRNA 组较 CCI+AAV-NC 组 ZXDC、CCL2、CCR2 蛋白表达、TNF-α 和 IL-1 β mRNA 显著降低(P均<0.05).与 Sham 组比较,CCI+AAV-ZXDC siRNA组和CCI+AAV-NC组CCI后各时间点机械缩足阈值均显著降低,其中CCI后7天,CCI+AAV-ZXDC siR-NA组机械缩足阈值显著高于CCI+AAV-NC组(P均<0.05).结论 脊髓背根神经节ZXDC基因敲减通过抑制CCL2/CCR2信号通路介导CCI诱导的神经性疼痛.

    脊髓背根神经节锌指X连锁复制CCC趋化因子2神经损伤慢性神经疼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郑鑫泽林晓晓廖文庆张瀚麟...
    63-6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6月1日的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中关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研究,并根据指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在严格遵守Cochrane系统评价原则的条件下,对文献质量进行合理分析评估以及再筛选,后使用Review man-ager5.4 软件对各研究中的术后ODI、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Cobb's角和骨水泥渗漏等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9篇,其中英文文献4篇,中文文献5篇,共收录经皮椎体成形术组243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222例,共计465例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术后ODI评分、骨水泥渗漏和术后Cobb's角等方面存在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较长,术后VAS评分改善效果较差.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Kummell病的手术治疗中,与传统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改善术后ODI评分、减少骨水泥渗漏风险、缩小术后Cobb's角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在提高临床疗效与降低术后风险上更具优势.

    Ku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Meta分析

    绿原酸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及机制探索

    周云鑫刘柯丁军颖
    70-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绿原酸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的抗炎作用,揭示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绿原酸干预后RAW264.7的细胞活性;采用LPS刺激巨噬细胞RAW264.7,预制细胞炎性状态,设置空白对照组(K组,n=3)、模型对照组(L组,n=3)和实验组(S组,n=3)分别给药,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分别于24h及48h获取细胞沉淀及上清,以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 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的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 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转化生长因子 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高迁移率族蛋白 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kappaB,NF-κB)的mRNA表达.结果 1 μg/ml的LPS成功预制RAW264.7细胞炎性状态;12.5~200.0μg/ml的绿原酸对RAW264.7无明显毒性,50μg/ml及200μg/ml的绿原酸对RAW264.7细胞有明显的增殖作用(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上清中IL-1β蛋白含量明显降低,Arg-1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50μg/ml的绿原酸显著降低LPS诱导的炎性细胞中NF-κB、TGF-β1、PTGS2及HMGB1的mRNA表达(P<0.05).结论 绿原酸对LPS诱导的RAW264.7炎性反应有明确抑制作用,可能与调控HMGB1介导的NF-κB相关通路分子表达有关.

    绿原酸脂多糖RAW264.7抗炎

    血清CD73和帕金森病患者运动障碍相关性研究

    赵媛刘向杨国锋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PD患者血清CD73表达水平,以及血清CD73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运动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60岁以上PD患者97例和健康对照者71例,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PD患者同时收集病程、H&Y分期、UPDRS-Ⅲ评分和用药情况,并依据H&Y分期将PD患者分为轻度PD组和中重度PD组;抽取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静脉血进行血清CD73检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年龄、性别和血清CD73等因素与PD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用于血清CD73的诊断价值预测;Pearson法用于统计分析PD患者血清CD73与H&Y分期、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PD患者血清CD73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CD73水平降低是PD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D73水平低于2.85U/L对诊断PD的敏感度较高.在PD患者中H&Y分期越高,血清CD73水平越低;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血清CD73水平与H&Y分期、UPDRS-Ⅲ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血清CD73水平降低会显著增加PD风险,且水平越低,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

    帕金森病CD73运动功能障碍H&Y分期UPDRS评分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比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Meta分析

    张志强蒲莹陈伟刘波...
    80-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PSE)与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10月30日关于PSE与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由两位研究员分别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10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周、1个月、1年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MD=-2.03,95%CI:-3.03~-1.04,P<0.001)脾切除术组明显高于PSE组;两组术后1个月、1年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MD=-65.46,95%CI:-116.39~-14.52,P=0.01)和术后 6 个月(MD=-117.99,95%CI:-229.71~-6.27,P=0.04)脾切除术组均高于 PSE 组;两组术后1周、1个月和1年红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NK细胞计数水平比较,术后1个月(MD=6.02,95%CI:4.27~7.77,P<0.001)、术后 1年(MD=3.53,95%CI:1.68~5.37,P=0.0002),均提示 PSE 组的术后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脾切组;与脾切除术组比较,PSE组术中出血量更少(MD=-73.92,95%CI:-89.39~-58.45,P<0.001)、住院费用更少(MD=-0.80,95%CI:-1.27~-0.34,P=0.0008)、住院时间也更短(MD=-4.08,95%CI:-5.22~-2.95,P<0.001).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短期与远期均有一定的疗效,相较于脾切除术,其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和费用少,并发症易控制,且可保留一定的免疫功能,更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受纳人文献数量以及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脾切除术肝硬化脾功能亢进Meta分析

    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袁思捷赵育芳闫晓慧翟梓锌...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评估独立危险因素对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79例PT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声像图资料,以术后病理为依据,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特征,探寻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独立危险因素对颈部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癌结节最大径、边界、形态、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等特征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均<0.05);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效能最高,其AUC为0.785(95%CI:0.721~0.849,P<0.05).结论 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可辅助评估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检查

    DSI Studio软件结合DTI在脑功能区肿瘤术后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高菲牛光明陶胜忠刘展...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DSI Studio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于脑功能区肿瘤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的41例脑功能区肿瘤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3.0T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及DTI检查,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投射区DTI参数,分析与患者MRC肌力评分及CST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FA值(P<0.001),患侧ADC值明显高于健侧ADC值(P<0.001);患侧FA值、偏侧rFA值与CST分级呈负相关(P<0.01);ADC值、rADC值与CST分级呈正相关性(P<0.01);患侧FA值、偏侧rFA值与手术前后肌力评分程度呈正相关(P<0.01);ADC值、rADC值与CST分级呈负相关性(P<0.01);患者术前CST分级与对侧肌力呈负相关;患侧FA值,rFA值、ADC值、rADC值和CST分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分别是 0.820(P<0.01)、0.796(P<0.01)、0.698(P<0.05)、0.638(P>0.05)、0.708(P<0.05).结论 DTI参数与肌力评分及CST分级对脑功能区肿瘤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弥散张量成像脑功能区肿瘤DSIStudio运动功能纤维束成像皮质脊髓束

    术中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的影响

    季涛刘苏苏高伟吴南玲...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L组(0.15mg/kg)、M组(0.30mg/kg)、H组(0.50mg/kg)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各24例,在麻醉诱导时给予.记录术前1天(D1)、术后1天(D2)、术后3天(D3)、术后5天(D4)、术后7天(D5)的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scale,SAI)评分、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 depression scale,MADRS)评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手术时长等数据.记录从麻醉结束至拔管时间,记录术后PACU停留时间、术后24h内谵妄、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头晕、嗜睡、镇痛补救率.结果 D3时,H组较其他3组有更低的SAI评分(P<0.05);与D1时比较,C组、L组、M组的D4、D5时SAI评分明显下降(P<0.05);H组D3、D4、D5时SAI评分下降(P<0.05);D3、D4时H组MADRS评分较另外3组降低(P<0.05);与D1时比较各组的MADR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H组瑞芬太尼消耗量较其他3组降低(P<0.05);4组患者术后谵妄、PONA、补救镇痛、头晕嗜睡、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3天的SAI及MADRS评分,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乳腺癌艾司氯胺酮焦虑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