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研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赵瑞芹

月刊

1673-548X

xyz85637883@126.com,jmr@imicams.ac.cn

010-52328677;52328678;52328679

100020

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3号

医学研究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紧跟医学发展趋势,对医学热点予以适时追踪,内容新颖、及时,信息量大,学术水平较高。以从事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国家重点课题的医学进展、医疗新技术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促进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宋雅怡赵建军张建勇李埝...
    48-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MTB/NTM)核酸检测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0例TB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TBM A组(n=67,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罗氏培养、涂片查抗酸菌、MTB/NTM核酸检测)和TBM B组(n=53,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罗氏培养、涂片查抗酸菌、GeneXpert MTB/RIF检测),另收集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18例为对照组(C组,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罗氏培养、涂片查抗酸菌、MTB/NTM核酸检测、GeneXpert MTB/RIF检测).结果 TBM A组脑脊液罗氏培养、涂片查抗酸菌、MTB/NTM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43%(9/67)、10.45%(7/67)、46.27%(31/67);TBM B组脑脊液罗氏培养、涂片查抗酸菌、Gene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09%(8/53)、11.32%(6/53)、47.17%(25/53),Gene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病例中利福平耐药基因检测阳性2例.C组脑脊液罗氏培养、涂片查抗酸菌、MTB/NTM核酸检测和GeneXpert MTB/RIF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MTB/NTM核酸检测与GeneXpert MTB/RIF检测均可辅助早期诊断TBM,相较于后者更经济,并能鉴别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感染,及时减少NTM病误诊、误治,值得临床推广.

    结核性脑膜炎非结核分枝杆菌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

    荜茇提取物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郭梓琪赵丽王如梦吴迪...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荜茇提取物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荜茇提取物低剂量组(16.6mg/kg)、荜茇提取物中剂量组(33.3mg/kg)和荜茇提取物高剂量组(66.7mg/kg),每组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皮下注射50%CCl4-菜籽油溶液干预8周,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的同时给予模型组灌胃0.9%氯化钠溶液,荜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胃治疗8周.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提取RNA并采用qPCR技术检测大鼠肝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TNF-α mRNA表达水平;提取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Collagen Ⅰ、α-SMA、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可观察到模型组大鼠肝脏纤维增生明显,大鼠血清中ALT、AST、γ-GT升高,血清中炎性介质TNF-α和IL-6分泌增多,Collagen Ⅰ、α-SMA和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荜茇提取物可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血清中ALT、AST、γ-GT下降,血清中炎性介质TNF-α和IL-6下降,肝组织中Collagen Ⅰ、α-SMA、TNF-α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荜茇提取物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明显治疗作用,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表达,可能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激活,从而减少Collagen Ⅰ和α-SMA合成发挥抗纤维化的药效.

    荜茇提取物四氯化碳肝纤维化肿瘤坏死因子-α大鼠

    预测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赵旭珍徐新燕张向楠张晶...
    58-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并验证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女性发生剖宫产瘢痕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8~2022年于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女性663例,按7∶3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460)和测试集(n=203),将训练集病例分为CSP组(n=239)和非CSP组(n=221).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CSP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分别在测试集和训练集中进行验证并评价.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Hosmer-Lemeshow检验等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使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次数>1次、子宫后位、流产次数>1次、剖宫产瘢痕憩室、本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间流产史是CS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剖宫产时机为产程中是CSP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以上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在训练集中AUC为0.813(95%CI:0.773~0.852);在测试集中AUC为0.817(95%CI:0.755~0.878);训练集和测试集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该模型拟合度良好(x2=7.647,P=0.469;x2=6.162,P=0.629).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在预测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发生CSP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CA曲线显示,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效能.结论 以上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CSP的发生,可为高风险人群早期识别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参考.

    剖宫产瘢痕妊娠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

    不同药物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

    王研王小玲吕国庆吴隼...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氟马替尼、地西他滨、三氧化二砷以及维奈托克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K562细胞系增殖的影响,为CML新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利用不同浓度的氟马替尼、地西他滨、三氧化二砷、维奈托克分别单独及两药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采用Compusyn软件计算两药联合作用的联合指数.结果 不同浓度的氟马替尼、三氧化二砷、地西他滨及维奈托克单药均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马替尼、地西他滨、三氧化二砷分别两药联合可增强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P<0.01),但分别与维奈托克联合后对K562细胞的抑制无明显增强(P>0.05).结论 氟马替尼、三氧化二砷、地西他滨、维奈托克单药均能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氟马替尼、地西他滨、三氧化二砷分别两药联合均有协同作用;而这3种药物分别与维奈托克联合无明显协同作用.

    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联合指数

    凶险性前置胎盘与新生儿窒息相关的临床分析

    吴茜子樊瑶艾国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与新生儿窒息相关的超声检查、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44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情况分为未窒息组(n=91)和窒息组(n=53).主要通过产前超声检查、术中诊断等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并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结局.结果 与未窒息组比较,窒息组前壁胎盘为主、完全性前置胎盘、早产、羊水过多、胎盘穿透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壁胎盘为主、早产、羊水过多、胎盘穿透是新生儿窒息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与未窒息组比较,窒息组出生孕周及出生体重更低,入住新生儿科的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 凶险性前置胎盘与新生儿窒息相关的高危因素为前壁胎盘为主、早产、羊水过多、胎盘穿透.凶险性前置胎盘与新生儿窒息相关的妊娠结局更差.

    凶险性前置胎盘新生儿窒息超声高危因素妊娠结局

    柴术理胃饮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p-NF-κBp65通路的影响

    范明明张艮霜常雨刘永梅...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柴术理胃饮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胃肠动力及p-NF-KBp65通路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10)和模型储备组(n=50),模型储备组采用复合因素刺激法复制肝郁脾虚型FD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将5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各10只.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后,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计算大鼠进食量、体质量、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大鼠胃窦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p-NF-κBp65蛋白表达及p-NF-κBp65 mRNA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胃窦组织形态.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体质量、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减低,胃窦组织IL-6、TNF-α水平、p-NF-κBp65蛋白表达及p-NF-κBp65 mRNA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多潘立酮组大鼠进食量、体质量、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均提高,胃窦组织IL-6、TNF-α水平、p-NF-κBp65蛋白表达及p-NF-κBp65 mRNA表达均降低(P<0.05);中药高剂量组IL-6、TNF-α水平低于多潘立酮组(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p-NF-κBp65蛋白表达低于多潘立酮组(P<0.05).结论 柴术理胃饮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胃窦组织IL-6、TNF-α水平、p-NF-κBp65蛋白表达及p-NF-κBp65 mRNA表达,改善胃肠运动功能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柴术理胃饮p-NF-κBp65通路

    抑制线粒体复合物Ⅰ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侯沃霖胡艳云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线粒体复合物Ⅰ抑制剂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通过高脂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设置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鱼藤酮组,经过6周的干预后,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每日进食量、空腹血糖、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指标及肝脏肌肉糖原沉积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肝脏和肌肉葡萄糖转运蛋白 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GLUT2、GLUT4 的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磷酸化水平和转录活化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糖尿病组小鼠比较,鱼藤酮组小鼠的体质量、血糖以及腹腔内葡萄糖耐量试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和胰岛素耐量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的曲线下面积显著下降,肝糖原储备明显增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肝脏GLUT1和GLUT2,肌肉GLUT1和GLUT4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鱼藤酮组上述GLUT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p-eIF2α、ATF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鱼藤酮组p-eIF2α、ATF4蛋白表达水平较糖尿病组明显下降.结论 抑制线粒体复合物Ⅰ可能通过eIF2α/ATF4信号通路上调GLUT表达,改善糖尿病小鼠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复合物Ⅰ内质网应激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转运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及机制

    许忆峰吴雁翔王红梅高翠华...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esenchymal stem cell-conditioned medium,MSC-CM)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和腹腔注射STZ建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SD大鼠模型,对大鼠后肢进行手术,制作DFU模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糖尿病对照(diabetes mellitus control,DM-C)组、MSC-CM 组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组共 4 组,每组各 6 只.MSC-CM 组在溃疡周围注射大鼠骨髓MSC-CM,MSC组给予大鼠骨髓MSC注射治疗,其他两组给予PBS注射治疗.治疗后,对创面部位皮肤愈合、再上皮化(通过HE染色检测皮肤颗粒层的厚度)、细胞增殖(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血管生成(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自噬(通过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LC3B,电镜观察自嗜溶酶体)和细胞焦亡(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NLRP3、caspase-1、GSDMD 和 GSDMD-N)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MSC-CM 组创面面积与 IL-1β、caspase-1、GSDMD、GSDMD-N均低于DM-C组;MSC-CM组皮肤颗粒层厚度、ki-67、CD31和LC3B均高于DM-C组.对DFUs大鼠注射MSC-CM能够加速创面愈合、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增强细胞自噬和减少创面中的细胞焦亡.结论 MSC-CM可用于治疗大鼠DFU,加速伤口愈合过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无细胞治疗方法.

    糖尿病足溃疡条件培养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lncRNA LUCAT1调控AREG的表达促进宫腔粘连的发生

    巫剑红田玉翠蒋子雯李珊珊...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lncRNA LUCAT1通过调控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对宫腔粘连发生的作用,为宫腔粘连的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 在宫腔粘连组织和经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处理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ESC)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lncRNA LUCAT1、AREG及纤维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Ⅰ alpha 1 chain protein,COL1 A1)的 mRNA 表达水平,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 AREG、α-SMA、COL1A1 的蛋白表达水平.si-LUCAT1、pcDNA LUCAT1、si-AREG 分别转染 ESC,RT-qPCR 方法进一步检测 lncRNA LUCAT1 和 AREG 的mRNA表达水平.然后,si-LUCAT1和pcDNA LUCAT1分别转染入ESC中并经过TGF-β1处理48h,采用Western blot法进一步检测AREG、α-SMA、COL1A1的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宫腔粘连组织和经TGF-β1处理的ESC中lncRNA LUCAT1、AREG及纤维化标志物α-SMA、COL1A1的表达水平上调.AREG随ln-cRNA LUCAT1的变化而变化,而下调AREG后lncRNA LUCAT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lncRNA LUCAT1正向调节AREG.在ESC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过程中,si-LUCAT1显著抑制AREG、α-SMA、COL1A1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DNA LUCAT1显著诱导AREG、α-SMA、COL1A1的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ncRNA LUCAT1通过上调AREG的表达促进宫腔粘连的发生.lncRNA LUCAT1/AREG轴可能为宫腔粘连的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宫腔粘连上皮-间质转化lncRNALUCAT1AREG

    274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

    花代平汪瀚孙兰婷
    98-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关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4例肝豆状核变性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 27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中,年龄3~1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8∶1,发病中位年龄为5.6岁.临床分型:肝型204例(74.5%)、脑型19例(6.9%)、混合型41例(15.0%)、其他型10例(3.6%).发病年龄:肝型<其他型<混合型<脑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4例患儿初诊原因主要为体检、家族史及呼吸道感染发现转氨酶升高,其中无症状转氨酶升高患者135例(49.3%).274例患儿中,血清铜蓝蛋白及24h尿铜异常率分别为100%、96.7%.肝胆脾脏超声、肾脏超声、颅脑磁共振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1.0%(204/218)、15.6%(34/218)、41.7%(48/115).肝胆脾脏超声及颅脑磁共振检查异常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肾脏超声及颅脑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与临床分型相关.结论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发病年龄小、首发症状各异、临床表现多样,与年龄及临床分型密切相关,与性别无关.对于可疑患儿应完善相关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临床分型性别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