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半月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Journal Journal of Imaging Research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头颈部CTA结合脑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曹志兵宋光毕张立娅王毕仙...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结合脑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罗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A及CTP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与CTP检查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并比较不同检查方案的诊断效能;对比不同病变程度脑组织的CTA与CTP参数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TA及CTP参数与脑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250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确诊215例.CTA准确检出136例,误诊10例,漏诊79例,Kappa值=0.409,与金标准一致性一般;CTP准确检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8例,误诊6例,漏诊57例,Kappa值=0.449,与金标准一致性一般;CTA联合CTP准确检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5例,误诊4例,漏诊20例,Kappa值=0.665,与金标准一致性尚可.CTA联合CTP的诊断灵敏度90.70%、准确率90.40%均高于CTA检查的63.26%、64.40%及CTP检查的73.49%、7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诊断灵敏度、准确率高于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异常区的CBF与CBV低于对照区,MTT与TTP长于对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CTA结合CTP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较高,且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灌注情况,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及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汤茜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及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在丹阳市云阳人民医院就诊的207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予以166例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常规抗凝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二维声像图像特点、超声参数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灵敏度为96.99%、特异度为90.24%、准确率为95.65%,均较高.166例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后的管壁内膜不光滑、管腔直径缩小、血管压缩性不好、管腔内回声不清晰检出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6例确诊LEDVT患者抗凝治疗后的EDV、PSV及R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6例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T患者抗凝治疗后的PT、aPTT低于治疗前,Fbg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结果显示此次抗凝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39%,较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较高,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辅助诊断中应用推广,并且该检查方式还能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管壁内膜、管腔直径、EDV、PSV、PT、aPTT等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抗凝治疗

    MRI联合CT检查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桂颖颖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及CT检查,以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联合CT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结果,并比较不同分期的检出准确率.结果:病理结果显示,90例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恶性46例,良性44例.CT检出恶性43例,良性47例,Kappa值=0.623,与金标准一致性尚可;MRI检出恶性43例,良性47例,Kappa值=0.667,与金标准一致性尚可;MRI联合CT检出恶性47例,良性43例,Kappa值=0.889,与金标准一致性极好.MRI联合CT检查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灵敏度均高于MRI及CT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期分别为Ⅰ期18例、Ⅱ期18例、Ⅲ期8例、Ⅳ期2例;CT、MRI、MRI联合CT检查诊断各分期总符合率分别为67.39%(31/46)、73.91%(34/46)、95.65%(44/46);联合检查疾病分期符合率均高于CT及MRI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CT联合检查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利于疾病的早期诊疗,实现精准治疗.

    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子宫内膜癌一致性分期

    MRI与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郭振辉刘后垚王强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均行MRI与CT检查,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MRI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76例疑似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56例;MRI诊断阳性57例,阴性19例;CT诊断阳性56例,阴性20例.MRI诊断准确率96.05%高于CT诊断的86.84%(P<0.05),灵敏度及特异度虽高于CT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不同出血部位检出率高于CT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病灶检出时间短于CT检测,诊断耗时长于CT检测,诊断费用高于CT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并脑出血使用MRI与CT检查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获取病灶部位较为准确的信息资料,其中CT虽整体灵敏度较高,但是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MRI虽对软组织分辨率较好,但是价格较高,因此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脑梗死脑出血

    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诊断的效果分析

    王晶
    13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沛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测.以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这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及对直径≥8 mm以及<8 mm结石的检出率.结果:将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诊断符合率为89.00%,灵敏度为90.00%,优于CT的80.00%、75.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特异度方面,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85.00%与CT的7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8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共有结石124个,其中直径≥8 mm的结石39个,直径<8 mm的结石85个.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直径≥8 mm结石的检出率为100.00%,与CT的97.4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直径<8mm结石的检出率为84.71%,高于CT的65.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部CT相比,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方面表现更为出色,特别是在直径≥8 mm的情况下,其诊断一致性高于腹部CT,临床价值较高.

    腹部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肝外胆管结石诊断效果

    根据体质量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CCTA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王海周晶晶徐振丽
    142-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根据体质量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宿迁高新区人民医院2023年4月-2024年2月收治的行CCTA检查的患者80例,根据不同注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固定对比剂注射法,观察组采用根据体质量13 s对比剂注射法.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剂总量,分析冠脉分支显示情况和冠脉成像质量;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和室间隔的CT值,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强化程度及安全性,包括有效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观察组体质量、心率及冠脉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动脉根部CT值高于对照组,右心室、右心房CT值及均匀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左心室及室间隔CT值、主动脉根部、左心室及室间隔的CT均匀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比剂总量为(75.00±0.00)mL、注射流率为(5.00±0.00)mL/s,均高于观察组的(52.42±9.54)mL、(4.05±0.02)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辐射剂量、DL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体质量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CCTA检查中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比剂剂量、流速,同时又有助于提升冠脉强化,注射流速适宜,右心腔和室间隔图像质量好.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比剂体质量强化程度成像质量室间隔

    高频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王彩凤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多层螺旋CT两种检查方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青岛市黄岛区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患者均开展高频超声、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高频超声、多层螺旋CT单一检查与联合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150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高频超声的阳性检出达到103例,阴性检出47例,而多层螺旋CT检查的阳性检出91例,阴性59例,而联合诊断的阳性检出84例,阴性66例.对比高频超声、多层螺旋CT与联合诊断三种检查方式可知,联合诊断的准确率94.00%、灵敏度95.18%、特异度92.54%、阳性预测值94.05%、阴性预测值93.94%,均高于单一检查(P<0.05).根据对比单一实施高频超声、多层螺旋CT以及联合诊断的ROC曲线图可知,诊断效能区域分别为0.690、0.738、0.939,渐进95%置信区间为0.603~0.778,0.655~0.821、0.893~0.984,标准误差分别为0.045、0.042、0.023,可见联合诊断的价值较单一检测高.在83例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中,单一实施高频超声、多层螺旋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淋巴结转移,且联合诊断检查结果与单一的高频超声、多层螺旋CT存在差异性.结论:高频超声联合多层螺旋CT能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有效提高临床检出率,从而弥补单一高频超声、多层螺旋CT的不足,以此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以及改善疾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高频超声多层螺旋CT甲状腺乳头状癌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戴兆庆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宝应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肝外胆结石患者80例,术前均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上腹部B超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结果:80例疑似肝外胆结石患者手术结果阳性66例,阴性14例;B超检出真阳性56例,真阴性7例;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出真阳性64例,真阴性13例;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均高于B超(P<0.05);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直径<8 mm的结石检出率高于B超(P<0.05),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测用时长于B超检查(P<0.05).结论: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测时间要较B超长,但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诊断效能及直径<8 mm的胆结石诊断方面优势更显著,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配的检测方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肝外胆总管结石效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卢敏萍曾淑贤梁植兴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DCE)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乳腺病变性质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4年3月在新兴县人民医院进行乳腺病变检查的100例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先行平扫,再进行DCE、DW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联合与单独检查结果.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在病灶边缘毛刺征、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匀强化等MRI特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TIC分型Ⅲ型比例高于良性病变,Ⅰ型比例低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型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DWI诊断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单纯动态增强、DW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 DCE-MRI联合 DWI对乳腺病变进行检查,能够有效鉴别诊断病变性质,提升诊断效果及效率.

    乳腺病变DCE-MRIDWI

    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对卵巢瘤样病变定性、定量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分析

    史晓腾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对卵巢瘤样病变定性、定量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方法:选取莱州市中医医院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98例疑似卵巢瘤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超声及腹部超声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方式的诊断效果,绘制ROC曲线图分析诊断价值,比较良恶性卵巢肿瘤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病理检查确诊卵巢瘤样恶性病变患者82例,腹部超声准确检出恶性49例,阴道超声准确检出恶性65例,联合超声准确检出恶性77例,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查卵巢瘤样病变的灵敏度为93.90%、准确率为92.86%,均高于两者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的特异度为87.50%,高于腹部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查的AUC值为0.907,相较于单一检查技术的AUC值更大(P<0.05);恶性卵巢肿瘤PSV、Vm、RI均高于良性肿瘤,恶性卵巢肿瘤PI低于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查卵巢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

    阴道超声腹部超声卵巢瘤样病变卵泡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