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岩性油气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刘金新

双月刊

1673-8926

yxyqc@petrochina.com.cn

0931-8686135;8686058

73002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儿湾路535号

岩性油气藏/Journal Lithologic Reservoir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探讨油气勘探开发规律,发展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新新油气勘探开发方法,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促进油气勘探开发综合学科建设。本刊适用于石油与天然勘探开发领域的广大工作者与管理者,大中专院校师生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页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分布

    罗冰文华国廖义沙张兵...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页岩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层系.通过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低温氮气吸附等分析,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海相页岩的沉积相展布、储层及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对储层发育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北地区吴二段的沉积受海平面上升和裂陷发育的影响,主要为深水陆棚相,在达州—开江—万州—忠县一带沿北西—南东方向呈连通条带状展布.②研究区吴二段页岩储层中矿物组成复杂,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67.9%;与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相似,研究区的石英具有生物成因特征而呈絮凝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均较小(小于6.0 μm),指示沉积水体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页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11%,孔隙类型包括有机质孔隙、粒内孔隙、粒间孔隙及微裂缝,孔隙结构以狭缝孔为主,中孔对孔体积的贡献率最大.③研究区吴二段烃源岩具有高TOC含量、高成熟度特征,TOC平均值为4.80%,Ro平均值为2.53%,达到过成熟阶段,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型,具有良好的生气潜力,基本达到Ⅰ类页岩气储层标准.④研究区吴二段储层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成岩改造作用,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有利于页岩储层的形成,石英的抗压保孔作用和有机质生烃作用是页岩储层形成的关键,石英含量、TOC含量和孔隙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开江—梁平、万州地区为吴二段有利页岩储层分布区.

    页岩气深水陆棚相还原环境脆性矿物有机质孔隙吴家坪组二段上二叠统开江—梁平万州地区川东北地区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沙四段湖相白云岩测井识别及应用

    胡心玲荣焕青杨伟张再昌...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相白云岩储层岩石组分复杂、结构多样,利用测井资料对白云岩岩性进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传统测井方法工作量大和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利用蛛网图-交会图-主成分分析法融合的方法,构建岩性敏感因子交会图,开展湖相白云岩岩性综合识别.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沙四段主要由颗粒云岩、微晶云岩、泥晶云岩、砂岩和页岩等组成,其中,颗粒云岩、微晶云岩和页岩为主要岩石类型.②优选6类特征参数分析不同岩石类型蛛网图和交会图的差异,其中,GR和AC可有效区分颗粒云岩,SP对砂岩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在蛛网图与交会图的识别成果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测井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75%的主成分F1和F2,建立岩性判别模型,综合识别岩性.③通过产能与取心井验证,岩性识别准确度高达85.4%,明确研究区颗粒云岩在西部以SW—NE走向呈条带状分布,向南部和北部过渡为微晶云岩和泥晶云岩,东部则以不规则分布的砂岩为主.

    湖相白云岩岩性测井识别蛛网图主成分分析法沙四段古近系八面河地区东营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页岩油储层特征、形成环境及富集模式

    梁锋曹哲
    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钻井岩心进行岩石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采用 V/(V+Ni),Ni/Co,U/Th,Sr/Cu,CaO/(MgO*Al2O3),Sr/Ba,Fe/Mn,Mn/Ti,Babio 值和 P/Al 值等多种判别标准,并结合总有机碳的含量,进行古环境分析,恢复了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盐度和古氧化还原条件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岩石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深灰色灰质泥岩及含炭屑的粉砂质泥岩、富含有机质的粉砂质泥岩,黏土矿物晶间孔与粒间孔是主要的孔隙类型,可见少量溶蚀孔和微裂缝.②研究区延长组长7沉积时期,有机质生产力强,环境以淡水为主且处于贫氧到缺氧状态,其中长72—长73亚段沉积时期,部分水体较深的区域出现极强的还原条件,主要为温湿气候.整体上为深水环境,长72亚段沉积时位于深水区的边界地带,其水深明显较长71与长73亚段更深,P/Al值以及Babio值总体上变化趋势一致,自下而上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③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古沉积环境具备适宜的温度和盐度条件,与深水和强还原性特征共同促进了有机质的广泛发育、富集和保存,源岩与储层之间通过裂缝连通,离源岩较近的储层,其捕获原油的数量和效率更高,这种源储配置为页岩油的大规模富集成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页岩油储层元素地球化学古环境古生产力有机质富集源储配置长7三叠系华池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何星金玮张帆霍秋立...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定量计算了原油来源,并预测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整体发育TOC平均值为1%、类型以Ⅰ—Ⅱ2型为主的中等烃源岩,其中铜二段泥岩也可见Ⅰ型烃源岩,洼槽区Ro为0.6%~1.5%,处于成熟阶段.②研究区铜钵庙组原油可分为乌北铜三段原油、乌南铜三段原油和乌南铜二段原油3类.乌北铜三段原油高饱和烃,姥植比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重,C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高.乌南铜三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轻,C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中等.乌南铜二段原油饱和烃含量低,奇偶优势比(OEP)值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轻,C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低.③研究区铜钵庙组3类原油均来源于南屯组南一段泥岩和铜钵庙组泥岩的二元混合,乌北铜三段原油与乌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62.9%;乌南铜三段原油与乌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59.5%;乌南铜二段原油与乌南铜二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铜二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75.4%.④乌北和乌南洼槽发育厚度大于200 m的暗色泥岩,可为铜三段油藏和铜二段油藏供烃,乌北洼槽和乌东斜坡带为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下步甩开勘探的有利区带.

    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贡献比例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铜钵庙组白垩系乌尔逊凹陷海拉尔盆地

    塔中隆起奥陶系油气性质及运聚富集模式

    熊昶王彭刘小钰王伟...
    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构造、断裂分布、生产动态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对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性质与产能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油气充注、输导体系、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等3个方面对油气富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塔中地区奥陶系原油以轻质原油为主,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含硫的特征,密度为0.75~0.85 g/m3,油气藏气油比为119~82 367m3/m3,多相态油气藏并存,且油气相态无明显边界;天然气干燥系数为0.70-0.98,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为-35.7‰~-61.4‰,变化范围大;不同区域金刚烷指数(MDI)差异较大,为0.33~0.64;8个主要油气充注点具有原油密度低、气油比高、天然气甲烷同位素及MDI高的特征,沿走滑断裂带向南或远离断裂带方向密度变大,气油比、甲烷碳同位素及MDI均变小,不同区块气侵强度不同造成变化规律存在局部差异.②研究区油气分布格局主要受点状油气充注影响,8个油气充注点周缘油气井通常具有较高的产量,受储层发育规模影响会出现低产井,产能分布具有"北气南油"、"中间气、两边油"及"普遍富气、局部含油"3种类型;远离充注点的低产井及水井大范围分布.③研究区奥陶系油气富集模式为张扭性大断裂控制油气垂向充注,不整合面及走滑断裂控制油气的侧向调整,断裂破碎带叠加层间岩溶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局部构造高部位及平台区为油气聚集有利指向区.

    轻质原油金刚烷指数张扭性大断裂走滑断裂不整合面断裂破碎带岩溶作用奥陶系塔中隆起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陈鹏武小宁林煜钟厚财...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具备双源供烃的有利成藏条件,勘探程度低,潜力大.依托新采集的三维和重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释,明确了该区的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4条北西向逆冲推覆断裂和早石炭世多条南北向断裂控制,车排子凸起石炭系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南部、中部、北部3个条带,东西向分为3个台阶,东翼二台阶和西翼艾卡断裂上盘埋藏浅,紧邻生烃凹槽,为最有利的成藏部位.②研究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切割南北向断裂形成的一系列断块控制了石炭系油气的分布,具有断块控藏的特征.③在裂缝发育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储层质量是控制油气产量的关键要素,其中火山爆发相储层基质物性好,最利于油气的富集.④沙门子断裂、车排子断裂、车排子南断裂、艾卡断裂等四大断裂上盘火山爆发相发育规模大,埋藏浅,与沙湾凹陷风城组和四棵树凹陷侏罗系2套烃源岩大跨度对接,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断块控藏火山爆发相储层逆冲推覆断裂双源供烃富集规律石炭系车排子凸起准噶尔盆地

    渤中凹陷西洼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对比

    刘志峰朱小二柳广弟王祥...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洼的古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的东二段和东三段,而新近系油气藏在北部陡坡带、西部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的浅层馆陶组与明化镇组均有分布,中央构造带和西部缓坡带的新近系油气储量明显高于北部陡坡带.②渤中西洼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为沙一段、沙三段,而东三段烃源岩对北部陡坡带的油藏也有一定贡献,研究区存在3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第2期(10~5 Ma)和第3期(5 Ma~至今)占主导,沙河街组烃源岩在第1次大量生排烃期(30~20 Ma)生成的油气目前尚未发现.③研究区断层的断穿层位和形成时间对深浅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浅层新近系油藏主要受控于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沟通浅—中—深层的通源断层,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通过多条长期活动性的断裂等输导体系进行运移;古近系东营组油藏主要受控于仅断至东营组的断裂体系,其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伏沙河街组烃源岩和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深层沙河街组可能发育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暂未获得勘探发现.

    通源断层盆地模拟成藏期次流体包裹体油源对比生物标志化合物沙河街组烃源岩新近系古近系渤中西洼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钙质夹层成因及勘探意义

    何岩许维娜党思思牟蕾...
    9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钙质夹层的研究对于油田开发中后期至关重要.基于岩心描述、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测井、CT、XRD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利用层次结构分析法、多维互动储层构型表征方法、三维嵌入式夹层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陆梁油田陆9井区侏罗系西山窑组钙质夹层发育特征、成因、分布模式及三维模型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钙质夹层主要分布在致密中细砂岩中,是典型的物性夹层,具有特低孔、低渗、较明显的"三低两高"的测井响应等特征.②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丰富的沉积物供给以及在三角洲前缘生物碎屑矿化过程溶解的Ca2+和 CO32-离子转化为固态碳酸钙,为钙质夹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钙质夹层主要形成于成岩期,按照成因可划分为2类,一类发育于近泥岩地层的薄砂层中,为成岩演化胶结型;另一类发育于物性较好、连通性较好的河道砂体中—底部及河道叠置处,为次生孔隙充填胶结型.③研究区钙质夹层厚度为0.25~2.00 m,长为200~1 300 m,宽为100~900m,平面分布较连续,在垂直物源方向变化较大,呈薄层透镜状.④钙质夹层对剩余油分布控制明显,易形成透镜状、条带状等形态的剩余油富集区,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于J2x41-3和J2x42-1小层.

    钙质夹层储层构型储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孔隙结构剩余油西山窑组侏罗系陆梁地区准噶尔盆地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超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

    陈红果张凤奇江青春刘红艳...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压力测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超压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岩性烃源岩超压的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并对超压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①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为常压-弱超压系统,凸起区超压最大;烃源岩超压以生烃增压作用为主,其次为欠压实作用,而储层超压为烃源岩超压对其的超压传递造成,与断裂及背斜的形成和发育密切相关.②研究区沙河子组烃源岩超压主要为煤层和富有机质泥岩的生烃增压作用,通常煤层生烃增压贡献率最大,富有机质泥岩次之,贫有机质泥岩超压较低,而生烃凹陷及周缘富有机质泥岩生烃增压贡献率高于煤层;凹陷区烃源岩生烃增压贡献率高于斜坡带和凸起区.③研究区沙河子组超压的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白垩纪早—中期为缓慢增压阶段,烃源岩因欠压实作用和缓慢生烃作用产生超压,经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期活动性断裂和背斜传递至储层,储层超压缓慢增长;白垩纪晚期为快速增压阶段,烃源岩大量生气,生烃增压作用和欠压实作用产生的超压持续传递,储层超压快速升高,该阶段造成的储层超压占现今总超压的90%;古近纪早期至今为保持稳定阶段,构造稳定,烃源岩的生烃增压作用和欠压实作用稳定,超压基本保持不变,储层超压稳定增长.④研究区沙河子组不同岩性地层超压的差异性演化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源、储过剩压力差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条件,贫有机质泥岩盖层为下覆储层提供了封闭条件.

    超压生烃增压超压传递欠压实煤系烃源岩沙河子组白垩系徐家围子断陷松辽盆地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钱永新赵毅刘新龙刘鸿...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可划分为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等,粉砂岩类储层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泥岩类储层以陆源-内源混积物为主,白云(灰)岩类储层以内源化学沉积为主;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储层孔隙喉道尺寸依次减小,孔隙连通性依次变差.②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好,其次是泥岩类储层,白云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差,孔径较大的孔隙和微裂缝中的游离油含量较高,孔径较小的孔隙中的吸附油含量较高.③玛湖凹陷风城组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别控制着页岩油的高产区域和高产层段,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效孔隙度值、游离油孔隙度值、裂缝密度和脆性指数等均较高的储层是页岩油高产的有利层段.

    页岩油储层低温氮气吸附孔径分布游离油吸附油裂缝密度脆性指数风城组二叠系玛湖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