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岩性油气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刘金新

双月刊

1673-8926

yxyqc@petrochina.com.cn

0931-8686135;8686058

730020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儿湾路535号

岩性油气藏/Journal Lithologic Reservoir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探讨油气勘探开发规律,发展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新新油气勘探开发方法,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促进油气勘探开发综合学科建设。本刊适用于石油与天然勘探开发领域的广大工作者与管理者,大中专院校师生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桂诗琦罗群贺小标王千军...
    12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震、测井、试油、岩心的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资料及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油气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富集规律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安山岩及角砾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与裂缝,孔隙度多小于8%,渗透率多为0.1~10.0 mD,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②研究区油藏富集运聚为"断-储-壳"3要素联合控制,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风化淋滤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石炭系及其上覆泥岩均较致密,与裂缝发育的火山岩储层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走滑断裂与盖层的配置关系对油气垂向与横向运移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③研究区油藏整体上具有"双源供烃、多体系输导、多类型盖层、多层系含油、多种油藏类型、复式含油气区"的特征.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油藏具有明显的差异,横向上,近源为"断毯输导、侧向充注、近源风化壳成藏模式",远源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远源断壳体成藏模式";纵向上,浅部为"双源供烃、多种输导类型、硬壳封盖、浅部风化壳成藏模式",深部为"双源供烃、断裂输导、致密岩层封盖、深部断缝体成藏模式".

    火山岩油藏物理模拟深大断裂风化淋滤作用双源供烃石炭系车排子凸起准噶尔盆地

    川中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致密气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杨杰张文萍丁朝龙石存英...
    13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川中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致密气优质储层特征、成因及分布特征,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核磁共振、高压压汞试验和CT测试等资料,明确了储层质量的主控因素,优选多种宏观和微观参数,通过Q型聚类对储层进行了定量划分,并对各类别储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三叠系须二段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分别为6.58%和0.21 mD,为特低孔—低孔、低渗致密气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和裂缝,孔隙和喉道半径分别为1.31~55.00 μm和0.05~1.04 μm,为微米孔隙和微米-亚微米喉道组合.②研究区沉积作用控制了岩石粒度和泥质含量,是决定初始孔隙度形成和后期演化的基础条件;强烈的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分别破坏了 14.6%~20.1%和9.8%~15.1%的原始孔隙,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次生溶蚀、绿泥石包膜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了次生溶孔且对原生孔隙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挤压破裂形成的裂缝进一步扩大了次生溶蚀范围,是将致密砂岩改造成优质储层的关键.③研究区须二段储层可分为4类,不同类型储层的物性和微观结构差异较大,I,Ⅱ类储层物性好、试气产能高,是主要的"甜点"储层和有利开发目标,主要分布于区域中部H1,H3井区和东部H125井区,纵向上集中在须二上亚段.

    致密气储层沉积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次生溶蚀孔分选性Q型聚类须二段三叠系川中地区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卫欢单长安朱松柏黄钟新...
    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发育剪切缝和张性裂缝,且以高角度缝和直立缝为主,未充填和半充填裂缝占比较大;克深A、克深B气藏裂缝的平面分布差异主要由构造位置和应力演化的不同所导致,其中克深A气藏裂缝有效性优于克深B气藏.②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密度和有效性存在差异,背斜高点部位裂缝有效性最高,鞍部和翼部近断裂处虽裂缝密度大但有效性较低;砂岩中裂缝有效性高于泥岩;砂、泥岩厚度比与裂缝密度呈非线性关系,当砂岩厚度和泥岩厚度的比值达到6.1时,裂缝密度出现最大值,当比值大于6.1时,裂缝密度逐渐减小.③研究区裂缝的发育可提高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裂缝网络系统可有效连接低渗透储层,提升了油气的成藏效率、运移能力和富集程度.

    致密砂岩剪切缝张性裂缝构造部位裂缝密度砂泥岩厚度比储集能力巴什基奇克组白垩系克深地区库车坳陷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及控藏效应

    薛煜恒李坤尚娅敏陈秋佟...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平面上,东部发育3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NE向为主,NE向及近NS向次之,西部发育2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E向为主,NNE向次之;剖面上东部以多米诺式斜列构造样式为主,西部以同向断阶为主;自西向东可分为5个断阶带,东部发育2个反向断裂带,西部发育3个同向断裂带.②研究区断裂体系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反转期以及区域沉降期4个演化阶段,断裂活动性表现出"东部为早强晚弱、西部为早弱晚强"差异演化特征.③研究区发育东部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和西部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其中东部的油气藏为双源供烃,是油气富集有利区,尤其是F2和F3断裂活动性强、断距较大,所控圈闭的面积和高度大,在平湖组富油、花港组下段富气,是有利勘探区.

    伸展断裂断裂活动性双源供烃断裂控藏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西湖凹陷东海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长7页岩源储配置及油气富集规律

    吴佳赵卫卫刘钰晨李慧...
    170-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陆相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大.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录井资料分析,综合地球化学数据、X射线衍射分析及现场解析气体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长7段3个亚段页岩的源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源储组合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相关性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Ⅱ2型为主,Ⅰ型次之,自上而下3个亚段的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3.39%,4.35%,5.57%,镜质体反射率(Ro)分别为0.69%,0.97%,1.31%,分别处于低成熟、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分别为差烃源岩、中等烃源岩、优质烃源岩.②研究区长73亚段泥页岩矿物组分具有富黏土矿物特征,长72亚段黏土矿物含量高于长71亚段,3个亚段的孔隙类型分别以溶蚀孔、粒间孔—溶孔、粒间孔为主,储层可划分为Ⅰ类(优)、Ⅱ类(中)和Ⅲ类(差).③研究区主要发育优质烃源岩-差储层、中等烃源岩-优质储层、差烃源岩-中等储层、中等烃源岩-中等储层、优质烃源岩-中等储层、差烃源岩-优质储层6种源储配置特征,长73亚段油气富集程度最高,长72亚段次之,长71亚段不利于页岩油气的富集成藏.④高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成熟度的泥页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高黏土矿物含量、较好的孔隙连通性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源储配置特征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

    页岩油气源储配置特征富集规律长7段延长组三叠系延安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规律

    吴松冯冰于继良蓝宝锋...
    182-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外缘黔北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基于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与硅质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孔隙及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孔等无机孔隙与页理缝和构造缝及微裂缝等.岩石中总有机碳(TOC)为0.34%~6.65%,平均为3.69%,纵向上自下而上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平面上在向斜核部的TOC含量较高,呈环带状向四周降低.岩心含气的质量体积为1.6~6.2m3/t,平均为3.9 m3/t,龙马溪组总含气量垂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平面上从向斜中部向南北两端逐渐降低,从向斜核部向两翼逐渐降低.矿物脆性指数总体较高,具有很好的可压裂性.②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陆棚边缘、改造残留、向斜浅埋"的独特地质背景,其有利的沉积环境及古生产力为页岩气富集成藏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避免了页岩储层中天然气的大量逸散,上覆的新滩组盖层与下伏的宝塔组底板形成了"上盖下堵"的封堵组合.③盆外残余向斜页岩气在向斜中心明显富集,核部是页岩气聚集的有利位置,两翼低角度逆断层遮挡处也是页岩气的有利富集部位,微裂缝的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与稳产,因此中浅层残余向斜的井位部署应重点考虑"宽、缓、深"的核心部位.

    页岩气储层特征脆性指数上盖下堵断层遮挡核部富集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安场向斜黔北地区

    海上边水驱砂岩油田合理油水井数比计算方法

    陈肖缪云李伟谢明英...
    194-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物质平衡和极值原理,推导考虑边水能量影响下的合理油水井数比与合理地层压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珠江组A油藏开发实践,对边水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计算不同含水率阶段的合理油水井数比时,相较于传统计算方法,考虑边水能量影响的计算结果更接近矿场实践.②合理油水井数比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边水水侵系数对其影响最为显著,且水侵系数越大,不考虑水侵因素方法的计算误差越大.③为达到高产液量和天然能量高利用率,通过计算得到珠江口盆地A油藏现阶段合理油水井数比为1.97,该条件下,日注水量为18 878 m3,天然水侵量为1 693 m3/d,地层压力为21.27 MPa,与数值模拟结果相近.

    边水驱油藏物质平衡合理油水井数比合理地层压力注采比水侵系数数值模拟新近系珠江口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