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音乐创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

徐沛东

双月刊

0513-2436

010-84921442 84921443

1000195

北京市海淀区信石口路65号中间建筑一区310

音乐创作/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音乐艺术专业刊物。以五线谱形式发表音乐创作作品,包括各种题材和风格的独唱、重唱、合唱曲以及钢琴曲和民族器乐曲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民的《今朝》,时代的"合唱"

    盛松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今朝》是一首由词作家车行作词、作曲家郭小虎作曲的交响合唱作品.该曲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至今仍持续被大众传唱.本文通过对《今朝》歌词与音乐创作方式的分析,力求探寻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审美情趣、精神追求以及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所在.

    交响合唱《今朝》音乐创作新时代精神

    权吉浩《雅之声·琴韵》的拟声、拟态、拟神

    谢苗苗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之声·琴韵》是权吉浩在钢琴创作中的重要探索,创新模拟了古琴抹音、小京锣上滑音等传统音色,巧妙融合唐代大曲结构与锣鼓经节奏.作品将古琴的静谧空灵与锣鼓和古筝的灵动热烈相结合,展现了动静交融之美,诠释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理念.这一创作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中国风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权吉浩《雅之声·琴韵》拟声拟态拟神

    但昭义钢琴改编曲《蜀宫夜宴》的个性化塑造

    刘华芳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蜀宫夜宴》是但昭义根据同名民族管弦乐曲改编的一首钢琴作品.钢琴改编曲基本沿用了原民族管弦乐曲的结构与核心素材,并在结构、音调及音色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个性化塑造,既准确再现了原作的艺术风貌,又充分调动了钢琴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钢琴的交响性优势,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及独特的地方韵味.希望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可以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蜀宫夜宴》但昭义钢琴改编曲个性化塑造

    表达·表征·互位: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模仿

    周琴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外音乐中存在模仿现象,二者既有不同又相互影响:中国传统音乐通过人类的感知体验,传达自然的意境、声音和情感,不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自然地表达天地万物的和谐美;而西方音乐大多是通过符号的建构、多层次的叙事结构来表征自然,强调作品的象征意义和语境.全球化时代,文化渗透与交融现象与日俱增,模仿为中外作曲家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音乐创作中不仅深化对自然声音和景象的再现,更是对人类情感、哲学和生命的深刻表达.当代优秀的中国作曲家在钢琴上捕捉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将本民族优秀的审美积淀进行现代转化,从而实现跨文化的艺术融合,进而实现钢琴音乐文化中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音乐模仿表达·表征·互位钢琴音乐创作

    《阳光路上》无限风光 时代欢歌常唱常新

    孙嘉翼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曲《阳光路上》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鼓舞人心的情感,向伟大祖国60周年华诞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和最深情的敬意.这首歌曲历经15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仍广受大众喜爱.本文通过对《阳光路上》旋律构思与歌词表达的分析,力求探寻作品中独具个性的创作特征、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以及常唱常新的艺术魅力.

    《阳光路上》张宏光时代欢歌常唱常新

    歌曲《千年大计》新颖巧妙的艺术特色

    王晓丹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曲《千年大计》以河北民歌为音乐素材,将河北民间音乐元素、戏腔与当代歌曲创作技法巧妙结合,描绘了雄安新区从"一张蓝图"到"未来之城"拔节成长的建设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雄安新区的赞美之情.本文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的文化内涵、歌曲的新颖旋律、演唱的风格特色这四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解读,探究其艺术特色.

    《千年大计》文化内涵新颖旋律演唱特色巧妙结合

    原创民族歌剧《鸾峰桥》艺术创新之探究

    廖赐麟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创民族歌剧《鸾峰桥》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运用民族歌剧语言再现了共产党人"三进下党"的为民情怀,生动演绎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该剧是以浓郁民族文化风情为底色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无论是在音乐与戏剧的高度契合方面,还是典型歌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戏剧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突破了同类型歌剧的创作局限,达到了歌剧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民族歌剧《鸾峰桥》音乐与戏剧的高度契合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创新

    交响曲《河西走廊》的技法策略与立意表达

    李俊男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响曲《河西走廊》是韩兰魁先生2018年创作的一部交响套曲.在创作该部作品时,作曲家从标题立意出发,借助交响性的思维,运用开放性的写法,在技法上谋创新,在风格上求融合,从而使得瑰丽的音符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出雄伟壮丽的河西画卷,在空间的跳跃下拨动沉睡千年的河西印记.本文从音乐结构、旋律主题、民族元素等创作技法的运用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揭示出此首作品在叙事内容与音乐结构、旋律主题与听众审美、现代技法与民族元素等方面所蕴含的深层立意.

    韩兰魁交响曲《河西走廊》开放性写法民族音乐元素

    交互式古琴电子音乐《弦外之音》的创新与传承

    李秋筱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曲家冯坚的交互式古琴电子音乐《弦外之音》,利用集成式的声音交互系统,对作品的声音动机即摩擦琴弦噪声构建出多元化的声音变形策略,并通过强化声音的曲面、空间与余韵特征,塑造出重意韵的声音语汇特征.本文从作品的声音交互系统的技术分析入手,进而探寻其对实现声音创新的作用,最终理解作品对以"韵"为美的中国艺术的核心审美精神的传承.

    交互式古琴电子音乐《弦外之音》古琴声音的创新音韵之美的传承

    高为杰《宅中赋》的非八度循环音阶与数控支声作曲法

    郑刚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室内乐《宅中赋》中,高为杰先生预先设定了一个背景的非八度循环音阶,将其作为整部作品的音高来源,由此生发了作品三个主要部分的主题或相当于主题的旋律.其间,作曲家还将自己独创的数控支声作曲法融入其中,使得数控式特点体现在作品的各个部分.这部以曲应"赋"的佳作,传神地表现了作曲家在疫情结束后"祈愿新春万象更新,心中仍有诗与远方"的豁达心境.

    高为杰《宅中赋》非八度循环音阶数控支声作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