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英语广场(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英语广场(下旬刊)
英语广场(下旬刊)

夏向东

月刊

1009-6167

Esteachers@163.com

杂志社编辑部:027-68892573宣传部:027-87615740

430077

武汉市武昌黄鹂路39号新闻出版局大楼1208室

英语广场(下旬刊)/Journal English Square
查看更多>>分为2大板块,主要刊登高、中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科研学术论文。聚焦外语学术前沿动态,促进外语高中等教育、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国营造一个促进外语教学创新、加强研讨交流的学术环境,为各高等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小学等从事外语教学的专业人士和外语学习爱好者搭建一个活跃学术思想、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我们的办刊宗旨是:多层次、 多视角、 全方位探讨文学、翻译、语言学和教学管理与研究。改革创新,同步世界是我们的办刊特色;学术平等、无偏见选题、有益读者是我们的办刊原则。自2012年第1期起新刊栏目“国外理论译丛”,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惠赐佳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间接言语行为视角下对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分析

    周雅慧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接性的言语行为是在日常交流中用来表达说话含义的方式之一,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也经常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去表达角色的隐含意义.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可以让角色的塑造更加自然、更加立体,而通过对角色间接言语行为的分析,也能加深读者或观众对人物的了解,提高对作品的认识.

    间接言语行为《傲慢与偏见》言外之意电影

    亲情的迷失与回归——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李尔王》解读

    夏曼曼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重新解读《李尔王》,通过找寻戏剧人物之间相互冲突的伦理结,结合伦理线的发展过程,探讨戏剧中李尔等人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伦理困境,以及他们做出的伦理选择.在进行伦理选择时,李尔王内心有着个人对于家庭伦理标准的建构,因此与子女之间产生了家庭伦理和亲情伦理的错位,造成了父女之间的亲情断裂.但是经过一系列的亲情考验以及内心挣扎,最终达到了伦理的复归.

    文学伦理学《李尔王》伦理结家庭伦理伦理身份

    论《华盛顿广场》中的服饰色彩

    潘英凤傅淑琴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盛顿广场》中仅有三处服饰色彩描写,与主人公凯瑟琳生命中的三个重要节点形成偶合,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初次穿上的红裙象征其对生活的憧憬与天真;被父亲鄙夷却出乎意料讨得英俊男子欢心后再次穿上的红裙象征其对爱情的渴望;饱尝冷漠的亲情与背叛的爱情后换上的素白服饰则象征着主人公对男性霸权的绝望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简单的三处服饰色彩描写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体现了服饰的重要文本叙事功能.

    《华盛顿广场》服饰色彩象征意义叙事功能

    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月亮和六便士》中人物追求艺术的态度浅析

    程子泿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月亮与六便士》是20世纪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经典的代表作,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探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原型的精神世界,同样是热爱艺术的两个人,本文以萨特存在主义的视角将思特里克兰德和戴尔克·施特略夫进行对比,来分析二者为追求艺术的不同态度.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萨特存在主义艺术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性反抗刍议

    董紫淑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的中心人物凯蒂出发,通过对凯蒂最初的拒绝顺从以及后来反抗无果不得不被束缚的前后两个人生状态的对照,结合家族中的其他人物对凯蒂不同人生阶段的改变与状态的影响,一步步地表现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凯蒂反抗无果下的悲剧性命运.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悲剧性凯蒂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

    尚丽军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从存在主义式的荒诞以及自由选择两方面来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希望能够更深刻地剖析海勒的创作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约瑟夫·海勒《二十二条军规》存在主义荒诞自由选择

    《纽约2140》的危机主题研究

    向俊蓉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金·斯坦利·罗宾逊的作品《纽约2140》是气候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揭示了22世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给纽约市居民带来的各种生存危机.本文将从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危机、精神危机和伦理危机三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警示世人增强气候危机意识和社会正义意识.

    环境危机精神危机伦理危机《纽约2140》暴力正义

    论吉卜林《里基—蒂基—塔维》中的帝国梦想

    史运雪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林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著名的动物故事集,而《里基—蒂基—塔维》是故事集中的第五个故事.本文主要基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揭示《里基—蒂基—塔维》中吉卜林的帝国梦想.

    吉卜林《里基—蒂基—塔维》后殖民主义帝国梦想

    《赎罪》中的"成长"——人格结构理论下的文本解读

    吴冬璇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赎罪》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从13岁到77岁的生命历程,即她是如何从稚嫩的少女蜕变为成熟的作家,并成功地完成了赎罪.通过以分析童年、成年、老年三个不同阶段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为线索,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其犯错的原因,探究其从"犯罪"到"赎罪"的全过程.

    人格结构理论《赎罪》布里奥妮成长

    《黑色圣母像》中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及其主题呈现

    莫露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物话语是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叙事话语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小说中人物话语不同表达形式的运用来呈现主题的,分析上尉斯托克和战俘米开尔两人关系从敌对、亲密到最后决裂的过程.

    人物话语《黑色圣母像》殖民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