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光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光学
应用光学

王小鹏

双月刊

1002-2082

yygx205@163.com

029-88288172

710065

西安市电子城电子三路西段9号(西安123信箱)

应用光学/Journal 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应用光学》创刊于1980年。本刊上级主管单位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主办单位为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本刊现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决贯彻执行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规定的办刊方针;着重报道应用光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为实际应用和成果转化搭桥铺路;服务于读者和作者。设置的栏目有理论研究、综述、光学设计、微光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光纤技术、稳瞄技术、图像处理、薄膜光学、光电器件、光学测试等。涉及的专业领域有光电系统工程、微光夜视、光电制导稳瞄、光电火控、光电计量测试、红外夜视、激光、应用光纤、可见光、光学膜层设计、光学材料与加工工艺等。自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协会成立以来,本刊一直是该协会成员单位,并于1993年加入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协会,1996年加入中国兵器工业期刊协会。现为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协会理事会员单位。为了使刊物质量不断提高,每年均按时接受省新闻出版局的年检。1990年在陕西省科技期刊评比中,本刊荣获优秀期刊一等奖。本刊于2002年取得了广告经营权(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为6101004005045)。本刊于1998年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9年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即“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我刊的全部论文均在这两系统中全文录入。本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引文期刊。多年来,《应用光学》一直受到国外信息网络(如美国的科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等)的重视,发表的论文多次被全文录入、转载,达到了资源共享、成果公用的办刊目的,提高了论文作者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了他们与各国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本刊从2003年开始全面改版,由16开本改为A4纸型;刊物封面也有所变化。改版后的《应用光学》杂志将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检索机构的联系,使我刊刊登的优秀论文有机会与更多的读者见面;改版后的《应用光学》将增加发行量,扩大影响,全面开展广告业务;提高刊物的双效益,逐步实现以刊养刊的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X-ray在鱼体组织及微量元素检测中的应用

    宋一帆张胜茂张衡唐峰华...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硬质组织物,特别是骨骼支持鱼体和保护其体内器官的组织,对其进行特征检测分析是研究鱼类游泳运动、鱼类解剖、鱼体建模等的数据基础.随着X-ray技术的发展和国产设备的广泛应用,其仪器设备成本明显降低,使得X-ray在渔业研究与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成为可能.首先介绍了X-ray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其在鱼体组织检测中的应用,X-ray技术在鱼体组织及微量元素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分为鱼类组织器官的无损检测和鱼体微量元素检测两部分,其中分别介绍了包括照相法、数字成像法、衍射技术和吸收光谱法等X-ray技术;然后综述其在鱼体组织器官建模、鱼骨检测、鱼类化石研究、鱼耳石分析和鱼体微量元素检测方面的应用,总结了X-ray在渔业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X-ray的渔业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X-ray鱼体骨骼鱼类耳石鱼体建模鱼体微量元素

    基于镜眼联合模型的单光镜片设计及制造

    许崇祥张中祥燕卫江苏宇锋...
    17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单光镜片存在人眼实际感受屈光力不恒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镜眼联合模型的单光镜片设计方法.将人眼视角变化与对应的镜片使用区域相匹配,以角膜表面人眼实际感受到的屈光度保持恒定为基准,对镜片表面的屈光度进行重新计算,最终获得镜片表面的屈光度分布及相应的面形数据.基于所提设计方法,以角膜表面实际感受到的屈光度-6.00 D为例,生成面形数据进行镜片加工,并对加工后的镜片面形及屈光度进行了测量和评价.测试结果表明:加工镜片的中心屈光度为-6.30 D,且呈中心向边缘渐变趋势,屈光度最大误差小于±0.23 D,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镜片设计镜眼联合模型镜片加工人眼视角空间坐标变化

    基于超表面的多通道窄带滤光片研究

    王敏孙硕李晟吴佳...
    184-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多通道窄带滤光片存在尺寸大、通道选择性差的问题,该文设计了由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和超表面微纳阵列组成的多通道窄带滤光片.利用传输矩阵法分析单侧DBR介质周期以及缺陷层折射率对透射光谱的影响,并优化了窄带滤光片结构.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搭建窄带滤光片单元结构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了超表面以及入射角对窄带滤光片滤波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超表面边长能够调控窄带滤光片的中心波长,在634 nm~714 nm的红光波段均可以获得一个带宽窄、透射率高的透射峰;每一个通道的的中心波长都可以通过调节超表面边长来调控,从而实现多个光谱通道的窄带滤光;入射光线小角度范围(0°~10°)内的变化对滤波性能的影响甚微.该结果为多通道窄带滤光片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多通道窄带滤光片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超表面缺陷模入射角

    近红外车载激光雷达高耐磨双层减反膜

    斯宇晗叶晓军王晓亮李红波...
    19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波长为 905 nm的激光雷达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但工业常用的磁控溅射减反膜,作为其光学窗口表面涂层之一,存在耐磨性不足问题,难以适应恶劣户外环境.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固化工艺,为工作波长为 905 nm的车载激光雷达减反膜提供高耐磨、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并研究了固化温度、盐酸浓度、络合剂存在且低酸浓度下的含水量对TiO2 折射率的影响.从反射率、粗糙度、硬度、耐磨性等方面对采用不同底层固化方式的双层减反膜的光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当入射光波长为 905 nm时,薄膜表现出优良的减反性能,入射角为 15°时反射率小于 1%,入射角为 60°时反射率小于 5%,粗糙度最低为 0.005 μm,基本满足水平视角 120°的激光雷达的光学需求.薄膜铅笔硬度达 8H,最多能够承受 8000次往复摩擦且无明显损伤,具有优良的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

    激光雷达溶胶凝胶减反膜折射率TFCalc

    高功率激光器光束质量测量的衰减缩束仿真研究

    单小琴李天昊朱日宏
    199-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束质量因子M2是表征高功率激光器横模特性的主要参数,针对目前光束质量分析仪只能用于小口径、低功率激光器光束质量评估的问题,开展了高功率激光器光束质量测量的衰减缩束技术原理与仿真研究.建立了衰减缩束组件的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对光学元件在高功率激光下的热致像差进行研究,得出热致像差的峰谷(PV)值小于 82 nm时,对光束质量因子的影响小于 5%.当光束通过衰减组件时,如果发生退偏,光束质量因子将偏小.基于泽尼克多项式和光束质量因子计算模型,研究分析了缩束组件波前畸变对测量的影响,并通过Zemax仿真分析看出,在装调时入射光与缩束组件中心光轴夹角视场小于 7°时,对光束质量因子测量的影响小于5%.

    高功率激光器光束质量因子衰减组件缩束组件

    基于激光振镜的高稳定辐照度定标光源

    林雨辰董航叶新费义艳...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获取高均匀性、高稳定性的光源是太阳绝对辐射计辐射照度定标的关键技术,实验室现有光源无法同时满足均匀性与稳定性.因此,该文提出通过振镜扫描的方式来获取高均匀、高稳定的面光源方案.首先,建立二维激光扫描模型,设计以快速扫描振镜和离轴抛面镜为核心的光学系统;其次,根据振镜扫描系统建立驱动,开发控制软件,设计三种扫描路径;最后,选取合适的扫描路径进行实验验证,并开展其均匀性、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振镜扫描光斑的不均匀性优于±1%,发散角小于±0.26°,光源稳定性优于 0.02%.验证了激光振镜扫描光源可作为绝对辐射计辐照度定标光源的可行性,为实现高精度太阳辐照度定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及实验依据.

    太阳绝对辐射计振镜扫描离轴准直高均匀性高稳定性

    折反式激光粒度测量方法

    魏永杰王清李慧葛婷婷...
    215-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激光粒度仪因其快速、非接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粒度分布测量,但颗粒散射光的角分布与粒度大小关系复杂.为了获得不同粒度下的相对精度一致,通常会造成粒度分布测量范围小、无法满足宽分布粒度测量要求等问题.根据Mie散射近似的菲涅尔原理,提出采用折反式光路,将颗粒散射信号由分光镜分成两束,经两组组合式镜头和 2个光电探测器分别采集透射和反射的散射信号,信号组合后经反演得到颗粒粒度分布,从而提高了可测粒度范围.采用两种标准粒子及其混合物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单种标准粒子测量结果的体积中位径D50的测量相对误差都不大于7.9%;对混合粒子也能够得到正确的峰值分布.

    散射激光粒度测量粒度分布折反光路

    基于光纤镀膜探针的固体介质中应力波粒子速度测量技术

    杜睿杨军廖斌斌卢强...
    2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粒子速度是分析固体介质中应力波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参数.结合激光多普勒效应和全光纤干涉测速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镀膜探针的固体介质中应力波粒子速度的测量方法.将光纤镀膜探针嵌入有机玻璃(PMMA)中,距爆心同一半径处,采用 0.125 g TNT当量的微型炸药球作为爆炸源,进行填实爆炸产生应力波,通过采集光纤探针端面的运动信息,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解调出端面运动速度,进而反推出粒子速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纤镀膜探针测得的速度分别为 22.648 m/s、23.505 m/s,将反推的粒子速度与传统的圆环型电磁粒子速度计方法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对比,两者的相对偏差低于 5.00%,验证了光纤镀膜探针测量固体介质中应力波粒子速度的可行性.

    光纤镀膜探针激光多普勒效应短时傅里叶变换有机玻璃爆炸实验

    基于BOTDR分布式检测技术的光缆隐蔽性缺陷识别

    夏彦卫贾伯岩庞先海丁立坤...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反射(Brillouin optic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BOTDR)分布式检测技术与解调信号的光缆隐蔽性缺陷识别方法,识别检测光缆隐蔽性缺陷.在生产阶段将光纤植入多股碳纤维导线复合芯内部作为传感器,依据BOTDR技术与光时域反射(optic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OTDR)技术原理,构建关于碳纤维导线光缆隐蔽性检测的分布式传感系统,利用光纤对温度、应力、传播损耗的高精度感知,多维度地分析碳纤维导线光缆的隐蔽性缺陷及位置分布,实现光缆的隐蔽性缺陷识别.利用morlet小波解调布里渊散射信号,提取包络信息,去除信号噪声,采用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拟合布里渊散射谱数据,精确估计最优Brillouin频移量参数,提升整体缺陷识别精度.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对光缆的隐蔽性缺陷进行表征,实现多股碳纤维导线光缆隐蔽性缺陷的快速、有效识别,促进碳纤维导线光缆更好地应用于增容、大跨越等工程中.

    BOTDR技术信号解调隐蔽性缺陷OTDR技术曲线拟合Brillouin频移

    书讯

    2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