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力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力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陈绍汀

双月刊

1000-4939

cjam@mail.xjtu.edu.cn

029-82668756

710049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应用力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审批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学术刊物。主要反映现代力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时交流运用控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取得的新成果。涉及内容包括流体、振动、强度等方面的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受压旋转梁在弹性支承双参数激励作用下的振动特性

    孙强强杜长城蒋娜
    1403-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受压旋转细长梁在弹性支承下的参数动力学行为.针对受恒轴力作用的旋转Ray-leigh梁,考虑其一端弹性支承和另一端简支约束,采用Hamilton原理得到了此旋转梁的偏微分运动方程,通过伽辽金法得到了广义模态坐标的运动方程.采用多尺度法分析了此受压旋转Rayleigh梁在弹性支承激励下的参数振动特性.分析了梁在不同参数下的失稳类型与失稳的形式,绘制了系统在弹性支承参数激励下的稳定图,着重探讨了弹性支承边界对梁系统稳定区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系统的参数共振包含两种形式:主共振和组合共振.稳定图反映了转速和外加载荷在弹性支承激励下对系统的稳定区的影响.

    弹性支承旋转Rayleigh梁多尺度法参数激励

    基于HR-pQCT的绝经女性在体骨小梁局部特异性研究

    杜娟黄蒙恩李思敏SILBERSCHMIDT V V...
    1411-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绝经后女性骨小梁的体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力学特性与组织形态计量参数在体分析方法,揭示其在不同解剖学区域的特异性分布规律,骨小梁组织结构与力学特点的局部相关关系.运用高分辨率外周定量断层扫描(high resolution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ic,HR-pQCT),首次建立了骨密度区域映射方法和骨小梁与骨髓多材料有限元模型,在体分析了10 名绝经后女性骨小梁在胫骨前、后、外、内侧4 个解剖区域的骨密度分布与力学特点区域间特异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织形态参数与刚度局部区域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骨小梁力学特性、结构与密度在不同解剖学部位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最低(前侧)骨小梁的强度为最高(内侧)区域的29.11%(P<0.05).并且发现胫骨前侧和后侧、内侧和外侧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两两相关的关系.骨小梁与骨髓多材料有限元模型方法为在体分析骨小梁力学与材料特性提供了可能方法.骨组织结构存在区域间相关关系,对了解胫骨材料特点,预测胫骨骨折部位具有指导性意义.

    高分辨率外周定量断层扫描在体骨小梁骨密度有限元分析

    不同鞋帮高度篮球鞋对踝关节稳定性及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钟茵菲温鑫菲鲁荻
    1418-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鞋帮高度篮球鞋对运动员在运动中的踝关节稳定性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择取18 名男性篮球运动员,采用200 Hz的红外动作捕捉系统和1000 Hz的三维测力台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踝关节的稳定性及动力学特征数据进行采集,对比分析穿着不同鞋帮高度(低帮、高帮)篮球鞋的篮球运动员在运动时的踝关节角度、踝关节活动幅度、踝关节三维角速度、地面反作用力、踝关节力矩及功率等动力学特征.结果 研究发现穿着低帮鞋时的最大背屈、最大跖屈、最大外翻、最大外旋角度均略高于穿着高帮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着高帮鞋的最大内翻角度高于穿着低帮鞋,差异显著(P<0.05);穿着高帮鞋的最大跖屈角速度比穿着低帮鞋时降低了约61.8°/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穿着高帮鞋时的向内地面反作用力峰值较穿着低帮鞋时略高0.44 N·BW-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峰值力的最大加载率随鞋帮高度增加而降低(P<0.05);穿着低帮鞋运动时着地时刻的最大伸踝力矩较穿着高帮鞋时增大0.44 N·m/kg,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选择篮球鞋时,对于需要高稳定性和保护性的力量型篮球运动员,高帮鞋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追求轻便和灵活性的速度型篮球运动员,低帮鞋更加合适.

    鞋帮高度篮球运动员踝关节稳定性动力学

    鞋带松紧度和位置对跑步时鞋带拉力的影响

    汤运启李灵君魏书涛晏彪...
    1428-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不同鞋带松紧程度下不同位置的鞋带在跑步过程中的拉力变化规律,为跑鞋鞋带自动束紧系统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撑.使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以及自主研制的微型鞋带拉力传感器,采集15 名男性跑者在不同鞋带松紧(松弛、舒适、紧绷)状态下,以3.8 m/s速度跑步时,不同位置(前、中、后)的鞋带拉力变化.研究表明:在鞋带松弛和紧绷的状态下,后部鞋带最大峰值拉力均大于前部和中部(P<0.05);在鞋带松弛状态下,前部、中部及后部最大峰值拉力分别出现在步态周期的(49.4±14.6)%、(47.6±9.9)%、(38.7±16.7)%.而在鞋带舒适和紧绷状态下,前部鞋带最大峰值拉力出现于步态周期的(29.1±11.8)%和(25.7±6.6)%,中部鞋带拉力最大峰值出现于步态周期的(48.2±9.2)%和(48.5±12.1)%,后部鞋带拉力最大峰值出现于步态周期的(40.8±18.9)%和(43.4±15.7)%.跑步时鞋带拉力随步态周期各个时段呈规律性变化,且后部的鞋带拉力最大.建议未来跑鞋设计时应针对鞋带部位进行分区设计,以提高跑步运动时的舒适性和运动表现.

    跑鞋鞋带松紧度鞋带拉力自动系带装置

    步频差异对大学生跑步时下肢冲击力和运动学特征的影响研究

    史晓惠梁潇赵岷
    1436-1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以同一速度不同步频进行跑步时,步频的改变对大学生下肢冲击力和运动学参数的影响,为大学生合理的制定跑步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了15 名体育专业的男性大学生,让其分别以高步频(190 步/min)、中步频(170 步/min)、低步频(150 步/min)在跑步机上以同一速度(9 km/h)进行跑步.采用1000 Hz的三维测力台和200 Hz的红外动作捕捉系统分别对对受试者跑步过程中下肢受到的冲击力和下肢各关节的运动学参数进行采集.结果 随着步频增加,受试者的垂直地面作用力的第一峰值力和第二峰值力均逐渐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冲击负载率出现的第一峰值及第二峰值均逐渐降低,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着地时刻膝关节力矩随步频增加而降低,踝关节力矩和髋关节力矩随步频增加而增大(P<0.05);离地时刻膝关节力矩和髋关节力矩随步频增加均无较显著变化(P>0.05).着地时刻下肢踝关节角度逐渐减小,膝关节角度逐渐增大,髋关节的屈伸和内收外展角度逐渐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离地时刻踝关节内翻外翻、内旋外旋角度逐渐减小,膝关节被动内收外展角度逐渐增大,髋关节内旋外旋角度逐渐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支撑时期踝关节、膝关节活动幅度均逐渐减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适当增加步频有助于减少下肢冲击力和能量损失,降低运动损伤风险,并改善跑步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提高跑步的效率和舒适度.

    跑步步频大学生下肢冲击力运动学

    《应用力学学报》2024年第41卷目次索引

    后插1-后插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