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评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评鉴
艺术评鉴

宋世琴

月刊

1008-3359

cnyysk@126.com cnyysk@163.com

0851-6765265

100055

贵州省贵阳市科学路66号

艺术评鉴/Journal Art Evaluation
查看更多>>《音乐时空》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审批的音乐艺术类专业期刊,主管单位:贵州省文联;主办单位:贵州省文联,编辑单位:《音乐时空》编辑部;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359,国内统一刊号:CN 52-1125/J ,邮发代号:66-5; 本刊坚持音乐的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可读性、学术性为一体。以贴近大众生活、追求高雅精品、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青年音乐创作人才为己任。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反映国内外乐坛在创作、表演、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成果;是一家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色彩的省级音乐艺术类专业期刊,栏目多样,赏读性强,是新老音乐爱好者的园地,音乐青年的摇篮。 本刊 贵州编辑部电话:0851-6765265 北京编辑部电话:010-52882435 主编手机:13765141455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马奈锅庄舞蹈的影像化创作

    刘畅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人开始尝试将传统非遗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以探寻文化发展的新道路。本文意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深入探讨马奈锅庄这一独特舞蹈的影像化创作。通过结合数字与影像化技术,本文致力于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效对接,为马奈锅庄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与对策。这不仅能让观者从影像中学习民族舞蹈文化知识,还能唤醒国民的文化记忆,实现非遗文化从"固态传播"向"活态传承"的转变,从而激发更多人对马奈锅庄的兴趣与参与,推动非遗传统舞蹈的可持续创新与发展,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奈锅庄舞蹈影像化

    桐城歌旋律在钢琴改编中的传承研究

    周丽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桐城歌作为我国安徽桐城地区的传统民歌,凭借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桐城歌旋律在钢琴改编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改编所采用的技术手法及其对传统音乐传承的影响。本文首先概述了桐城歌的历史背景与音乐特色,接着分析了钢琴改编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通过具体案例,本文展示了桐城歌旋律的钢琴改编过程,并阐述了桐城歌在钢琴改编中所实现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发现,通过恰当的创新与技术运用,钢琴改编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桐城歌旋律,还能增强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桐城歌旋律钢琴改编音乐保护与传承

    龚华华《楚俏Ⅱ》中的核心材料及其发展手法

    伍皓宇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龚华华于 2014 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楚俏II》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与解读,揭示该作品在核心材料的呈现与发展上所运用的独特手法。通过对作品中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的分析,展现出作曲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来构建全曲与发展作品的核心音乐材料,并进一步对全曲的构成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整体结构布局、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以及音乐情感的变化。

    《楚俏Ⅱ》核心材料发展手法材料与结构

    "捭"与"阖"之间:古琴重奏曲《捭阖》中的音乐形象与音色探索

    高戈莹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琴重奏曲《捭阖》由青年作曲家刘天琪创作于2018年,同年获"敦煌杯"中国古琴艺术新作品展演银奖。作品主题来源于先秦时期学说《鬼谷子·捭阖第一》,作曲家以双古琴间不断叠合和对置的材料素材,塑造了文学文本中势均力敌、纵横相对的"捭阖"思维。同时,作曲家在旋律进行中丰富了古琴自身的音色,巧妙利用不同手势敲击琴板的动作进行了音色探索,使得该作品不仅风格突出,而且叙事方式也区别于以往古琴传统作品。本文不同于以往的评论视角,将从观察动态古琴表演的过程切入,探讨其中塑造的音乐形象,并对曲中琴板音色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本研究将对如今古琴"新作品"的创作进行再思考。

    古琴演奏重奏曲《捭阖》音乐形象音色探索

    影戏中的"亮子":从空间分隔到视觉重塑的探析

    陈达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皮影戏的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亮子"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客观的空间划分,将表演场域分为表演区和观赏区,为影戏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场地条件。然而,"亮子"设计将操纵皮影的艺人隐匿于幕后,仅展示出视觉上的平面化皮影,旨在消除艺人可能带来的视觉干扰,确保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表演本身。同时,"亮子"的存在将原本立体的实物皮影从视觉上被限制为平面,从而凸显了皮影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视觉效果。

    影戏"亮子"傀儡戏视觉重塑舞蹈艺术

    钢琴演奏对布依族音乐发展作用的研究——基于音乐融合可能性的视角分析

    杨卫军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歌舞紧密相连,通过丰富的音乐形式和多样的器乐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民族音乐日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将钢琴与民族音乐有机结合,是推动音乐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包容与发展,也对钢琴演奏技巧和民族音乐的创造性、合理性与融合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从音乐融合的角度探讨钢琴演奏与布依族音乐发展的关系,并分析这一融合对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影响。

    布依族音乐钢琴演奏音乐融合

    北路梆子的创新发展之路

    党凯丽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路梆子,作为山西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北路梆子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观众基础萎缩、剧目创新不足、传承人才短缺等。本文首先分析了北路梆子当前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指出其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必须积极寻求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创新发展策略。其次,本文提出了几项关键性的创新路径:一是探索将现代音乐技术与北路梆子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二是在表演形式上对北路梆子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尝试;三是运用现代舞台技术为北路梆子的表演增添新的视觉效果;四是对新编历史剧目《画龙点睛》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剖析。最后,本文总结了北路梆子创新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才能让北路梆子这一传统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传统戏曲北路梆子现代音乐技术表演形式创新

    回归作品:基于情感认知的音乐审美研究

    梁潇月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是对基本又普遍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许多哲学问题没有定论,但哲学思辨活动不会停止,且有利于让人们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本文主要对音乐欣赏的审美模式进行探讨。首先,对审美哲学理论思想进行阐述,包括艺术与音乐、美是什么、审美判断等相关内容,为音乐欣赏审美哲学探讨奠定基础;其次,重点研究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音乐的情感论和音乐的认知论;最后,开展基于情感认知模式的音乐欣赏研究,更加关注音乐作品本身,减少个人主观情感因素的介入,科学认识音乐欣赏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找到正确的音乐欣赏状态,并从音乐教育的角度考虑,设定音乐欣赏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音乐欣赏策略,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人们的音乐欣赏审美需求。

    音乐欣赏审美哲学音乐美学

    从键盘到琴键:巴赫作品在历史表演实践与现代诠释之间的平衡

    王眉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阐述了巴赫时代的音乐背景,包括键盘乐器的演变、装饰音的使用等。在现代语境下,古钢琴演奏者面临的挑战,如:选择合适的乐谱版本、乐器的更迭,以及严格的历史重置可能不适合现代音乐厅和听众的需求,因此需要在尊重传统和适应现代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分析不同演奏家的观点,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历史真实性与现代演奏实践的新视角,随后讨论了如何提高古钢琴表演对当代观众的吸引力,建议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加强教育和跨界合作等方式,让巴赫的音乐在现代背景下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巴赫音乐历史真实性现代作品诠释古钢琴演奏跨界创新

    书法创作的演变及其对新时代书法审美的影响

    陈龙国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宛如一部长篇巨著,散发出无尽的魅力与艺术风采。书法在创作上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历程,既可以表现为中堂、条幅、斗方、册页、手卷等不同形式,又能展现出颜体、柳体、欧体等多彩风格,这种创作上的多样性为书法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也对新时代的书法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书法创作的演变历程进行详细梳理,探索其中的美学内涵,并充分汲取养分,以期为全面提高新时代书法的审美表现力提供参考借鉴。

    书法艺术书法演变书法审美新时代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