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功能特征的城乡梯度变化

    何越李春涛俞元春何黄盼...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响应灵敏.为研究城乡梯度环境变化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合肥市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市林)、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远郊林)、六安市万佛山(乡村自然林)为样地,分析比较其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城乡梯度差异.结果显示:土壤MBC表现为乡村自然林(115.07 mg • kg-1)>远郊林(101.68 mg • kg-1)>城市林(82.73 mg.kg-1);土壤MBN表现为乡村自然林(57.73 mg • kg-1)>城市林(31.57 mg·kg-1)>远郊林(29.01 mg·kg-1);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AWCD)、均匀度指数(U)表现为乡村自然林>远郊林>城市林;城乡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主要碳源为羧酸类、氨基酸类、碳水类,其对多胺类、多酚类碳源的利用能力较弱;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及多酚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具体表现为乡村自然林>远郊林>城市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在城乡环境梯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分异,其中吐温80、β-甲基-D-葡萄糖苷是影响城乡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异的特征碳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微生物McIntosh指数、AWCD值呈显著正相关,铵态氮(NH4+-N)与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AWCD值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Simpson指数与土壤硝态氮(NO3--N)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NH4+-N、N03--N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城乡环境梯度下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潜力和功能多样性均弱于自然林.

    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群落功能城市林麻栎林城乡梯度

    极小种群植物白果蒲桃种群现状与保护评价

    郑世群杨皖乔方镇福郑柠...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果蒲桃是福建省云霄县特有极小种群植物,对其进行种群现状研究和保护评价.结果表明:现存白果蒲桃种群只有25株,母树仅1株,除母树和1株小树外,其余均为幼苗幼树,数量稀少,缺乏中树、大树等龄级阶段.幼苗幼树空间分布不均匀,绝大多数分布于距离母树10-25m的范围内.种群龄级结构不连续,种群发展呈不可持续状态.种群竞争主要来自其他伴生树种,其中,厚壳桂竞争指数占总竞争指数的66.6%,远高于其他种类.本研究构建珍稀濒危暨极小种群植物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濒危程度、保护价值和保护优先性3个方面对白果蒲桃进行保护评价.白果蒲桃濒危程度为I级(濒危程度指数为4.510),属于极危种,保护价值为Ⅰ级(保护价值指数为4.052),保护价值极大,保护优先性为Ⅰ级(保护优先性指数为4.016),应列为最优先保护级别.

    白果蒲桃极小种群特有植物种群特征保护评价

    黄土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刘铮杨金贵马理辉柯增鸣...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使用分段线性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了黄土高原2000-2015年间土地利用类型未改变的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及气候核心因子(年降水量、年强降水量、年有效降水日数、年平均温度、年最高温度、年最低温度)对NPP变化的影响,并借助增强回归树逐像素分析了草地NPP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草地NPP总体呈增加趋势,显著增加区域占51.3%.年均NPP的变化速率从2000-2004年间的15.23 g C • m-2 • a-1下降到2005-2015年间的3.58 g C.m-2.a-1.黄土高原草地NPP与降水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指标主要呈负相关.年降水量是研究区草地NPP变化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且具有最高的平均相对贡献率,年最高温度是高原中部草地NPP的主要限制因素,年最低温度主要影响高原西部高海拔地区的草地生长.

    净初级生产力(NPP)草地极端气候黄土高原

    鄱阳湖湿地地下水埋深及其与典型植被群落分布的关系

    宋炎炎张奇姜三元郭玉银...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水位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进而影响湿地植被生长、分布和演替.本研究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区,基于2014-2018年地下水位野外定点观测数据,分析湿地地下水年内与年际动态变化特征,构建鄱阳湖湿地地下水数值模型,分析地下水流场空间特征以及地下水埋深分布,结合高斯回归方法分析地下水埋深与典型植被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内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呈明显的动态变化,且地下水位与湖水位变化高度一致.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与降水量季节性分布之间存在1个月的滞后.年际洲滩湿地地下水位由上游向下游呈减小趋势,且上游洲滩湿地地下水埋深变幅较小(0.1~1.1m),下游洲滩湿地地下水埋深变幅较大(0.1~5.6m).研究区地下水流场由上游丘陵地区指向下游地势相对平坦的湖区,其流向与地形高程变化一致.研究区平均地下水埋深为2.07 m,且由远湖区至近湖区,地下水埋深不断减小.苔草、芦苇、茵陈蒿群落生长的最适地下水埋深分别为1.1、3.7、5.7 m;典型植被的分布对地下水埋深梯度的响应差异显著;茵陈蒿群落的生态幅宽大于苔草和芦苇群落;3种植被群落在地下水埋深1.1~5.7 m范围内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其中,苔草植被分布指数迅速减小,芦苇植被分布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茵陈蒿植被分布指数持续增至最大值,在地下水埋深达到5.7 m后开始减小.

    鄱阳湖湿地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流场模拟湿地植被分布

    基于过程模型CROBAS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比较

    薛海连田相林王彬孙帅超...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程机理模型在开发过程中常受限于生理学参数无法直接或准确测量.全局灵敏度分析可以评估模型预测结果对于生理学参数变化的响应,为模型结构改进、数据收集和参数校准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过程模型CROBAS,以华山松为例,选取模型中描述树木结构关系的10个参数,以树高和各器官生物量的Nash-Sutcliffe效率(NSE)为目标函数,比较了3种应用较广泛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即Morris筛选法、基于方差的Sobol指数法和扩展的傅里叶幅度检验法(EFAST).结果表明:参数灵敏度排序在不同方法中仅略微有所变化,但对于不同目标函数则区别明显.对算法耗时和收敛效率而言,Morris和EFAST性能较高,Sobol效率相对较低.所有模型输出变量均对单位面积年最大光合速率、比叶面积、消光系数敏感,林冠光截留状态对于林木生长量有着关键性影响,意味着光合固碳量是CROBAS在模型校正和林木生长动态模拟中需要优先进行数据收集、验证与测试的模块.灵敏度分析同时表明,碳平衡理论在林木生物量模拟中最为核心部分是树叶生物量模块的计算与验证.对于复杂过程模型的参数灵敏度分析,如需定性研究可选Morris,而量化评估采用EFAST更适合.

    过程模型全局灵敏度MorrisSobolEFAST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

    卜容燕李敏韩上程文龙...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开展了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等氮条件下有机肥配施化肥(FM)(有机肥全部于早稻季施用)3个处理,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土壤肥力进行分析,并连续2年(2018-2019年)对单施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CH4和N20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其中FM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与F处理相比,FM处理早稻和晚稻分别平均增产5.6%和7.2%,且增产效果随着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增加趋势.FM处理早稻、晚稻和周年轮作CH4排放量较F处理分别增加8.2%、4.8%和6.7%;但N20排放量分别下降31.4%、5.0%和18.8%.尽管连续2年各处理双季稻轮作系统全球增温潜势差异不显著,但FM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F处理分别下降6.8%和8.5%.与F处理相比,FM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9.7%、4.1%、30.9%和2.5%.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有机肥集中于早稻季施用替代化肥是增加双季稻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和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有效措施.

    双季稻有机肥替代化肥产量土壤养分温室效应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水稻光合速率、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石鑫蕊任彬彬江琳琳范淑秀...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有机肥对实现化肥零增长、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证粮食稳产高产至关重要.本试验在辽宁省沈阳市稻田以'沈农9816'为供试材料,设置7种不同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低氮150 kg • hm-2(LN)、中氮240 kg • hm-2(MN)、高氮330 kg·hm-2(HN)、中氮有机肥替代10%(OMN10)、中氮有机肥替代20%(OMN20)、中氮有机肥替代30%(OMN30),研究施肥对水稻光合速率、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等的影响,以探寻最佳有机肥配施方案.结果表明:提高施氮肥水平能够提高水稻光合速率、生物量和产量,但显著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与中氮处理相比,灌浆期OMN10和OMN20处理光合速率显著提高22.9%和9.9%;OMN20处理水稻增产3.8%,差异显著,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8.1%,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13.3%.与高氮处理相比,OMN2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别提高27.2%和37.2%.有机肥替代处理可以在减少化学氮肥施用的同时,维持土壤肥力,实现高产高效,尤其是有机肥替代20%处理最优,为推荐施肥方式.

    有机肥替代光合作用氮肥利用率产量

    灌水量与密度互作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秀朱文美董述鑫初金鹏...
    16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协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宜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22'(S22)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灌溉水平(不灌水、每次灌水45、60、75 mm)和4个种植密度,其中泰农18选用135×104、270×104、405×104、540×104株·hm-2,山农22选用90×104、180×104、270×104、360×104株·hm-2,研究了籽粒产量、麦田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灌水量和密度互作效应的响应.结果表明:籽粒产量、总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受到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及两者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每次灌水量为45 mm,泰农18种植密度为405×104株• hm-2、山农22种植密度为270×104株• hm-2时,两品种籽粒产量均达到最高,拔节后棵间蒸发量占阶段农田总耗水量的比例最小,1 m以下土壤水消耗比例、水分利用效率高.种植密度与灌溉量合理组合,有利于降低水分无效损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种植密度灌水量总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估算方法

    杨程杜思梦张德奇李向东...
    175-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绿素含量是植物学和农业相关研究领域常用的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功能密切相关,但是现有的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无法实现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功能的同步测定和关联分析.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通过测定35个小麦品种旗叶的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别使用不同时间的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的荧光值,以及33个常用荧光参数与对应叶片的SPA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使用室内和大田两组数据对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叶绿素荧光参数RC/CSm建立的线性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叶片的SPAD值,可以用于非严重逆境胁迫下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估算,从而丰富无损测定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方法,简化试验流程,实现小麦光合功能和叶绿素含量的同步测定与分析.

    叶绿素含量小麦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

    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

    张小琴张媛铃李炳言冯雅楠...
    18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浓度升高和干旱带来的气候变化势必对大豆的生长造成影响.目前,CO2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下大豆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较少.本试验研究了不同CO2浓度(400、600 pumol • mol-1)和水分处理下(正常水分:叶片相对含水量为83%-90%;干旱:叶片相对含水量为64%-70%)大豆开花期的光合能力、光合色素积累、抗氧化水平、渗透调节物质、激素水平、信号转导酶和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大豆叶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净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叶绿素b含量.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干旱胁迫下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脱落酸含量,显著降低了脯氨酸含量,对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干旱胁迫下C0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钙依赖蛋白激酶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并且其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显著降低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热休克蛋白含量,并下调了其基因表达量.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大豆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大豆生产采取必要措施.

    CO2浓度干旱大豆抗氧化系统信号转导植物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