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异质生境对水生型空心莲子草-双穗雀稗共存的影响

    吴昊张三煜姬秋博王文浩...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共存取决于生物自身属性及生境异质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效应.本研究基于较大空间尺度(21°-35° N)的野外调查,比较了水生型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与其本土共存种双穗雀稗在形态及化学计量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二者属性差异的影响.结果 表明:空心莲子草盖度和重要值显著大于双穗雀稗(34.3%、104.0%),而双穗雀稗高度显著大于空心莲子草(13.8%).空心莲子草全氮(TN)、N:P显著高于双穗雀稗(55.1%、55.8%),而双穗雀稗全碳(TC)、C:N显著高于空心莲子草(4.1%、83.8%).空心莲子草盖度随经度增大而增加,其多度随水体硝态氮和经度增大而增加,其重要值随水体铵态氮上升而增加;双穗雀稗盖度、多度和重要值均随铵态氮上升而降低.空心莲子草C:N随铵态氮上升而降低;随年均温和年均降雨量上升,双穗雀稗C:N增加,而N:P降低;两种植物的C:P均随铵态氮和电导率上升而降低;空心莲子草N:P基本不受环境影响.这表明空心莲子草具有较高的盖度及N吸收能力,且水体N含量上升会增大空心莲子草的入侵优势度;但双穗雀稗在水热条件优越的生境中可通过提高C同化物储量及采取"生长竞争策略"应对入侵.二者对环境响应的差异性使其可在水生系统中广泛共存.

    生物入侵水生生态系统物种共存化学计量空心莲子草

    渭北旱塬矮砧密植苹果园土壤矿质氮积累与空间分布特征

    陈东凯骆汉吕佼容张炳学...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迅速发展,揭示矮砧密植苹果园土壤矿质氮的积累与分布特征对果园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不同树龄(6a、9a、12a)的矮砧密植苹果园为对象,在树下、株间、行间以及树干与行间的中间点位置采集土样,分析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矿质氮的积累与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O~ 3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果园树龄的增大而增加,不同树龄的果园之间差异显著,表现为6 a<9 a<12 a,硝态氮累积量由1729 kg·hm-2增长到3771 kg·hm-2;而各树龄果园的铵态氮含量较低,对矿质氮的积累与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不构成影响.在垂直方向上,硝态氮存在两个累积峰,第2个累积峰所在的土层深度随果园树龄的增大由180 cm下移到220 cm;在水平方向上,行间位置的硝态氮含量随果园树龄的增大由27 mg·kg-1增长到138 mg·kg-1,涨幅超过400%,各树龄果园之间差异显著.综上,各树龄果园均存在氮肥施用过量和硝态氮淋溶严重的问题,生产中应减少果园的氮肥施用量,同时应在施肥位置布设防渗措施阻止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

    矮砧密植苹果园树龄硝态氮铵态氮

    外源甲基乙二醛对干旱胁迫下板栗幼苗的影响

    孙晓莉贾春燕田寿乐徐文燕...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基乙二醛(MG)是一种在植物中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信号分子.为探究MG对板栗幼苗干旱胁迫的影响,以两年生'黄棚'板栗幼苗为试材,通过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并进行MG及其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分析板栗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和乙二醛酶Ⅰ(GlyⅠ)、乙二醛酶Ⅱ(GlyⅡ)等乙二醛酶活性,检测内源MG含量、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02)、超氧阴离子(02·)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甜菜碱(GB)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 表明:外源0.5 mmol·L-1 MG处理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板栗幼苗叶片SOD、POD、CAT、APX、GR等抗氧化酶活性和乙二醛酶(GLy Ⅰ、GLyⅡ)活性,并增加叶片中Pro、SS、GB等渗透调节物质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了MG、MDA、H202、02、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从而减少了干旱胁迫对植株造成的膜脂过氧化损伤,缓解渗透胁迫,提高了板栗对于旱的适应性,而添加MG清除剂NAC抑制了这种效果.表明MG对改善植物的抗旱性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MG缓解板栗干旱胁迫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甲基乙二醛干旱胁迫抗氧化乙二醛酶渗透调节

    壳聚糖对NaCl胁迫下菜用大豆叶绿体蛋白的影响

    王聪郭园张巍巍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壳聚糖(CTS)能有效增强植物对盐胁迫的耐受性,但CTS在蛋白质组水平上对菜用大豆幼苗响应盐胁迫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用200 mmol·L-1 CTS和蒸馏水分别喷洒菜用大豆'绿领特早'幼苗叶片,诱导5d后进行NaCl胁迫和无NaCl胁迫营养液处理,在NaCl处理第3天取样提取幼苗叶片叶绿体蛋白,进行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分析.结果 表明:CTS显著提高了NaCl胁迫下菜用大豆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试验总计鉴定到549个可靠定量信息叶绿体蛋白,其中有442个至少存在于两次生物学重复蛋白中,26个上调蛋白和4个下调蛋白与CTS影响菜用大豆响应NaCl胁迫有关.分子功能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上调叶绿体蛋白主要与电子转运、叶绿素结合、电子载流子活性等光合作用的分子功能相关,并富集在光反应、碳反应及乙醛酸和二元酸代谢等途径中;下调叶绿体蛋白主要与聚(U) RNA结合有关.上述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CTS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菜用大豆幼苗的光合作用.

    外源壳聚糖NaCl胁迫菜用大豆叶绿体蛋白质组

    多年种植Bt稻后外源蛋白在土壤中的积累

    王永模邓嘉昕张金鑫贾瑞宗...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源蛋白在环境中的残留与积累是转Bt基因作物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育成多个具有商业化前景的Bt稻品系,但目前多年种植Bt稻后Bt外源蛋白是否会在土壤中积累还不清楚.本研究在同一试验田连续9年种植了转cry1Ab/1Ac基因明恢63(华恢1号)和转cry2A基因明恢63水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跟踪监测了分蘖期和收获后60 d根际土中外源蛋白含量变化,试验第1年(2012年)和最后1年(2020年)还测定了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根际土中外源蛋白含量.结果 表明:2012年,转cry1Ab/1Ac基因明恢63在苗期、分蘖期、开花期、成熟期和收获后60 d根际土中外源蛋白含量分别为1.25、1.77、1.97、1.71和0.30 ng·g-1,2020年分别为1.30、1.69、2.03、1.77和0.43 ng·g-1;2012年,转cry2A基因明恢63在苗期、分蘖期、开花期、成熟期和收获后60 d根际土中外源蛋白含量分别为0.91、1.52、1.53、1.37和0.12 ng· g-1,2020年分别为0.95、1.43、1.61、1.40和0.15 ng·g-1.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时间效应对Bt外源蛋白积累不显著,而品种和生育期效应显著.Bt稻生长过程中根际土中可以检测出微量的Bt外源蛋白,但收获后60 d已经基本降解完毕,根际土中Bt外源蛋白含量不会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而累积.

    Bt稻cry1Ab/1Accry2A外源蛋白Bt毒素土壤累积

    豫南黏板土壤分层酸化和耕层速效磷分布特征

    陈文举李培培文倩黄柯铭...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淮海平原南部以黄褐土和砂姜黑土等为代表的耕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为深入认识该类型黏板土壤垂直剖面上pH值和耕层养分的空间变异情况,以豫南西平县为例,对县域范围内63个耕地样点进行pH值和速效磷测定,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ArcGIS技术分析不同深度土壤pH值和耕层土壤(0~20 cm)速效磷的空间分布状况,并分析了pH值与速效磷(AP)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典型黄褐土和典型潮土0~10、10~20和20~30 cm的pH均值依次分别为4.98、4.93、5.31和5.46、5.81、6.26,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典型砂姜黑土3个土层的pH均值分别为5.23、5.43、6.03,20~30 cm土层pH值比0~10、10~20 cm土层显著增加,其中比0~10 cm土层增加0.8~1个pH单位;石灰性砂姜黑土和湿潮土20~30 cm土层pH值也显著高于0~10、10~20 cm土层.0~20 cm土层典型黄褐土、典型砂姜黑土、湿潮土、典型潮土和石灰性砂姜黑土的AP含量范围分别为8.85~54.75、4.27~37.49、8.22~ 51.80、6.07~34.82和13.22~22.85 mg·kg-1,AP含量低值区呈块状分布在研究区域中部,高值区呈点、片状分布在研究区域四周.在0~20 cm耕层中典型黄褐土、典型砂姜黑土和湿潮土的pH值与AP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综上,豫南黏板土壤表现明显的分层酸化现象,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酸化减缓,而耕层AP含量分布不均匀,受土壤类型和pH值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平原南部黏板土壤酸化改良提供数据支撑.

    土壤分层pH速效磷空间分析克里金插值

    黄土高塬沟壑区草地沟头立壁土壤抗冲性特征

    沙小燕李魁王文龙娄义宝...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使沟头立璧土壤侵蚀过程发生显著变化.为明确黄土高塬沟壑区草地沟头立壁土壤抗冲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裸地为对照,利用室内原状土槽冲刷试验研究了草地沟头立壁O~1m不同土层(0~10、10~20、20 ~ 40、40~ 60、60 ~ 80、80~ 10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抗冲性特征.结果 表明:草地和裸地沟头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粘聚力随土层加深均呈减小趋势.裸地沟头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抗冲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而草地沟头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抗冲系数随土层加深先增加后减小,且均在10~ 2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24.30 g·kg-1和58.86 L·g-1),草地各土层土壤抗冲系数是裸地的1.7~9.3倍.沟头土壤抗冲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黏聚力和植物根长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其中与土壤有机质含量(r=0.98)的关系最密切.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溯源侵蚀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有效防治该区域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沟头立壁土壤抗冲性草地根系黄土高塬沟壑区

    秸秆还田对甘蔗地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的影响

    吴晗陈晓冰姜波秦梓城...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秸秆还田措施可改变田间土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措施对田间土壤优先流的影响,以秸秆覆盖(CM)、秸秆焚烧覆盖(BM)和无秸秆覆盖(CK)3种处理方式下的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图像解析技术和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广西不同秸秆还田措施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运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环境下,无秸秆覆盖甘蔗地土壤染色形态分化为指状和团块状,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均以团块状分化形态为主,其平均总染色面积比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26.0%).无秸秆覆盖下表层染色面积比快速下降,在15~30 cm深度中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下水流运动范围快速减小,深层土壤中秸秆覆盖染色面积比变化速度最小.无秸秆覆盖下形状指数达15.54,优先流运动更集中,而秸秆覆盖和秸秆焚烧覆盖下甘蔗地平均近圆形指数为0.67,优先流弯曲程度更高,且平均邻近指数为0.87,水流连通性更好.无秸秆覆盖下平均基质流深度(3.52 cm)和边缘密度指数(11.51)均最小,但优先流比最大(73.2%),优先流空间发育程度最高.秸秆还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现象,对蓄水保墒起到了积极作用.

    甘蔗地秸秆还田景观格局优先流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宁夏固原生态修复分区与优化策略

    岳文泽侯丽夏皓轩韦静娴...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分区是落实差异化修复策略和促进区域提质建设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宁夏固原市为例,基于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乡镇为尺度单元量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构建供需匹配与协调关系,划定生态修复分区,并根据分区内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结果 表明:固原市产水、固碳、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种服务供给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乡镇,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和各县城政府驻地所在乡镇.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以低供给-高需求和高供给-低需求的空间错配型为主导,且平均协调度指数为0.5,表现为供需关系基本协调.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和区域自然地理格局,将固原市划分为生态重点修复区、生态潜在修复区、生态经济重整改造区、特色农业发展区、生态核心保护区和生态产业提质建设区6类,同时提出差异化生态修复路径,为针对性开展生态修复实践提供科学支撑.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生态修复分区优化策略固原市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策略

    邓元杰侯孟阳贾磊汪亚琴...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征沿线革命老区普遍存在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生态补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措施.基于2018年土地利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因子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测算长征沿线革命老区310个县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然后采用区域差异化生态补偿估算方法,对该地区生态补偿优先级和生态补偿额度进行划分和估算,并探讨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的生态补偿策略.结果 表明:2018年,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系统提供总服务价值量为25937.4亿元,森林服务价值占比最高(58.8%),其次是草地和水域.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总额为1834.05亿元,区域内所能获得的实际补偿资金与此数额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生态补偿总额仅占沿线革命老区GDP的0.04%,对地方财政压力小,在生态补偿实践中具有一定可操作性.2018年,长征沿线共有100个革命老区可作为生态补偿优先级地区,这与国家正在实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具有高度一致性.但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产生了较明显的偏差,重点优先级地区没有得到相应补偿.补偿策略上,一是立足于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特有资源,建立多元化、市场化以及综合的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二是继续优化长征沿线革命老区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方式,提高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效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长征革命老区生态补偿额度生态补偿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