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农牧交错带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特征

    王钧李广闫丽娟刘强...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辐射、积温、降水和气候资源变化对甘肃农牧交错带玉米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研究区45 个气象站点1971-2020 年玉米生育期内气象资料,结合玉米生育期数据,利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模型和指数化处理方法对研究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损失率以及光能、热量、降水和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甘肃农牧交错带玉米生育期内太阳总辐射量以-22.03 MJ·m-2·(10 a)-1的速率呈波动下降趋势,≥11℃积温以 60.89℃·(10 a)-1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以2.05 mm·(10 a)-1的速率呈缓慢上升趋势.甘南地区和陇中北部地区分别因温度和降水限制导致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损失率较高,陇东大部分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损失率较低;除中部地区和陇东部分地区外,研究区其他地区因温度和降水限制导致的气候生产潜力损失率分别以-2.0%·(10 a)-1和-0.6%·(10 a)-1的速率呈下降趋势.陇中北部、南部以及甘南部分地区为光能和热量资源利用效率的低值区,甘南地区为降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低值区,兰州市和白银市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较低,分别为0.41 和 0.47;陇东地区最适宜玉米种植,该地区4 种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均最高,然后依次为甘南和陇中地区;研究区光能、热量、降水以及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平均倾向率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 0.1%·(10 a)-1、0.07 kg·hm-2·℃-1·d-1·(10 a)-1、1.17 kg·hm-2·mm-1·(10 a)-1和0.05·(10 a)-1,表现出玉米增产的良好潜力.

    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损失率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甘肃农牧交错带

    珠江源区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

    吴可欣税伟薛成旨黄云慧...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境质量评估给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联机制提供了有效接口.采用InVEST模型评估2000-2020 年间珠江源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衡量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建设用地变化幅度最大,面积增加 321.48 km2,草地面积降低最显著.珠江源区生境质量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呈小幅下降趋势,低值区集中于城镇中心和农业主产区,南部和北部山地生境质量高.生境质量变化的冷点在南盘江沿岸曲沾坝子的聚集效应最显著,热点数量少且分布零散.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中,会泽驾车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最低,珠江源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有轻微降低态势,主要原因是局部地区草地向耕地的转变.土地功能变化驱使的生境质量退化贡献率是改善贡献率的 5.6 倍,城乡建设空间侵占草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是珠江源区生境质量降低的主导因素.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度从 2000-2010 年的69.9%降为2010-2020 年的46.7%,2010-2020 年间来自耕地扩张的退化威胁超过路网建设成为次要威胁源.珠江源区仍需加大自然保护地的管控力度,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以保障生态系统的无净损失和完整性.

    生境质量土地利用珠江源InVEST模型生物多样性

    耦合风险与服务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

    潘卫涛岳邦瑞姚龙杰薛建锋...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安全格局如何结合地域生态风险和地方生态需求进行构建,是该领域服务于国土空间治理并且能否有效应用的主要议题之一.本研究以咸阳市为对象,结合市域地貌形态、地域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和景观特征,基于"源地"空间可达性和空间质量,融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生态抗性、生态连通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叠加生态梯度分析,以源地-廊道-节点的方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咸阳市生态源地66 个,总面积2506.65 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4.6%,主要分布于东北、西侧、中部山区;生态廊道106 条,总长823.5 km,包括潜在廊道、水系、灌渠遗址、秦直道等自然与人文系统,沿生态源地向西北、南部渭河延伸;提升生态连通性的生态节点20 处,主要分布于二道塬与旱腰带之间.

    生态安全格局生态风险生态干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抗性生态连通性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国家公园类型划分与空间识别——以云南省为例

    冯子欣孙欣彤薛领张天骄...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公园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如何科学地对国家公园进行类型划分及空间识别,是国家公园布局和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本研究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参考国际经验,将国家公园划分为荒野导向型、生态优先型、游憩导向型与遗产导向型,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家公园分类体系.并以自然和人文多样化程度较高的云南为案例,以"双评价"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和区划规则,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土地利用演化学习算法,利用融入自适应惯性机制的元胞自动机展开时空模拟,对云南全域进行高分辨率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空间辨识,并通过收缩-膨胀原理对识别区域进行比较、修正和优化,进而提出未来云南国家公园布局的综合方案.结果表明:云南省国家公园主要集中在三江地区与横断山区、滇西以及西南部地区,这3 类地区可作为未来国家公园区划与分类保护的重点.本研究所建立的国家公园类型划分和空间识别的一般性可推广的研究范式和工作流程可作为全国应用的参考.

    国家公园类型划分空间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云南省

    濂水流域降雨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的径流效应

    盛菲刘士余张婷余敏琪...
    196-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和景观格局是影响流域径流过程的两大主要因素,开展二者的径流效应研究对流域水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赣南红壤丘陵区的濂水流域为对象,基于1958-2020 年的降雨、径流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降雨、景观格局和径流的变化特征,以及降雨、景观格局与年径流、洪枯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流域年降雨量、年径流量、年最大1d径流量均呈非显著下降趋势,年最小 1d径流量呈非显著上升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最大;有林地为流域内占比最高的景观类型,其他林地的变化最剧烈;景观水平上,流域的Shannon 多样性指数、Shannon 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别由 1980 年的1.125、0.541、0.667、16.925 上升至2020 年的1.348、0.614、0.731、18.172,景观蔓延度指数由1980 年的68.237下降至2020 年的64.293,流域整体景观多样性、破碎化程度、形状复杂程度提高,空间分布趋于均匀,连通性降低.降雨量与年径流、洪水径流、枯水径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594、0.558;类型水平上,耕地减少对年径流、洪枯径流的影响均较大,而景观水平上的整体变化促进了年径流和洪水径流减少、枯水径流增加.降雨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对年径流、洪水径流和枯水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 17.8%、82.2%,1.5%、98.5%和-8.8%、108.8%.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景观格局配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提供理论参考.

    降雨变化景观格局演变年径流洪水径流枯水径流

    氮添加诱导的磷限制改变了亚热带黄山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张晓晴曾泉鑫元晓春万晓华...
    203-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氮(N)添加量及其持续时间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微生物相对养分限制状况是否存在关联.本研究在亚热带黄山松林开展了N添加试验以模拟N沉降,并设置3 个处理:对照(CK,0 kg N·hm-2·a-1)、低N(LN,40 kg N·hm-2·a-1)和高N(HN,80 kg N·hm-2·a-1).在N添加满 1 年和 3 年时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磷脂脂肪酸含量和碳(C)、N、磷(P)获取酶活性,并通过生态酶化学计量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相对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 年N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影响,3 年LN处理显著提高了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放线菌(ACT)和总磷脂脂肪酸(TPLFA)含量,而3 年HN处理对微生物的影响不显著,表明细菌和ACT对N添加可能更为敏感.N添加加剧了微生物C和P 限制,而P限制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最佳解释因子.这表明,N添加诱导的P 限制可能更有利于部分贫营养菌(如G+)和参与P循环的微生物(如ACT)的生长,从而改变亚热带黄山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氮添加磷酸脂肪酸磷限制碳限制

    芳樟醇对灰葡萄孢生长的影响及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控效果

    王启方王晓云李浩森杨晓玉...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平板抑菌试验和孢子萌发试验研究了芳樟醇对灰葡萄孢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芳樟醇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芳樟醇能够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丝的生长,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为0.581 mL·L-1.孢子萌发试验中,芳樟醇能够有效抑制灰葡萄孢孢子的萌发,并表现出浓度依赖性.芳樟醇处理提高了灰葡萄孢菌菌丝体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说明芳樟醇可引起氧化损伤效应导致灰葡萄孢菌的膜系统被破坏;芳樟醇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7.4%、68.9%和26.0%,说明芳樟醇抑制了灰葡萄孢菌体内的抗氧化系统.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芳樟醇处理的病斑直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番茄叶片中的SOD、CAT、POD、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DA含量下降了 41.5%,说明芳樟醇可减轻灰葡萄孢菌对番茄植株造成的氧化损伤以提高植物抗病性.综上,芳樟醇对灰葡萄孢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抑菌剂防控番茄灰霉病提供理论依据.

    灰葡萄孢芳樟醇番茄灰霉病

    青海地区解磷微生物的筛选及对小油菜生长的影响

    孙健王亚艺张鑫鹏李松龄...
    2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能适应青海省冷凉气候环境的解磷菌株,以磷酸钙、卵磷脂、植酸为单一磷源,对胶冻样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紫变异链霉菌、肉桂褐链霉菌、黄团孢链霉菌进行固体平板培养基初筛和液体培养基复筛,通过综合比较固体平板培养基中解磷圈的大小和液体培养基可溶性磷含量,初步筛选出解磷效果较好的3 株解磷菌,分别为紫变异链霉菌、肉桂褐链霉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将这3 株解磷菌制成液体菌剂,在9 月冷凉气候下采用两种不同肥力土壤进行小油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紫变异链霉菌剂后,高肥力耕地土的小油菜收获时株高、鲜重、根长、根重分别增加了 35.5%、191.0%、26.2%、282.7%,植株磷吸收量、根际土壤全磷、速效磷分别增加了968.9%、5.1%、2.1%;低肥力自然土的小油菜收获时株高和鲜重分别增加了45.8%和61.3%,根长和根重分别减少了2.6%和4.4%,植株磷吸收量、根际土壤全磷、速效磷分别增加了91.5%、29.1%和213.7%.其他两种解磷菌剂效果不如紫变异链霉菌明显,表明紫变异链霉菌为适合青海地区冷凉气候环境的解磷菌株.

    解磷菌促生作用碱性土壤

    马尾松毛虫抗阿维菌素种群的抗性机制及交互抗性

    牛琼华范晓东
    229-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阿维菌素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抗性风险和抗性机制,本研究采用叶片浸药法测定了马尾松毛虫抗阿维菌素种群(AV)对多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马尾松毛虫AV种群、秦岭接官亭种群(JGT)和敏感种群(S)的增效作用,并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AV、JGT和S种群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多功能氧化酶系(MFOs)活性.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AV种群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RR50=25.0)、毒死蜱(RR50= 19.0)和高效氯氟氰菊酯(RR50=15.4)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与溴虫腈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RR50=8.1),与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与TPP对马尾松毛虫AV、JGT和S种群均有显著增效作用,DEM对马尾松毛虫AV、JGT和S种群均无显著增效作用.马尾松毛虫AV种群MFOs中细胞色素P 450 含量(3.5 倍)、细胞色素 b5 含量(3.1 倍)、O-脱甲基酶活性(4.1 倍)和 CarE 活性(2.2 倍)均显著高于S种群,AV种群GST活性与S种群不存在显著性差异.MFOs及CarE活性增强是马尾松毛虫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重要生化机制,推荐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与阿维菌素轮换使用防治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阿维菌素多杀菌素交互抗性抗性机制

    亚热带常见造林树种对土壤细菌及微生物功能群的影响

    邵亚军王丽燕谭云燕冷鹏...
    235-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亚热带人工林常见造林树种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马尾松、米老排、枫香、冬青、火力楠、麻栎和光皮桦7 个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 16S rRNA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不同树种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群落构成以及微生物功能群基因丰度.结果表明: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是亚热带造林树种的优势细菌门,不同树种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土壤C/N、凋落物氮和凋落物C/N是影响土壤细菌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造林树种土壤中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和完全氨氧化菌amoA基因丰度均具有显著差异.完全氨氧化菌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但只有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丰度与土壤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氨氧化古菌在亚热带酸性森林土壤自养硝化作用中可能发挥主要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凋落物氮是不同树种影响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本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对树种的响应比细菌群落结构更加敏感,未来应从微生物功能群角度深入探究不同造林树种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

    树种土壤细菌群落微生物功能群氨氧化微生物凋落物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