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沙丘植被过程的基本生态关系

    刘志民余海滨汪海洋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丘生态系统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植被恢复和稳定人工植被构建是沙丘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手段。本文基于对沙丘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结果,依从对立统一、动态变化哲学原理,结合相关生态学理论,从沙丘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出发,提出了进行植被塑造过程研究需要注意的若干生态关系。论述了尺度-格局-过程的耦联关系和协同-权衡关系的转化在植被塑造过程研究中的必要性,阐释了区分沙丘流动与沙丘固定、干扰与胁迫、风蚀与沙埋在植被过程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探究了生态位法则或中性法则在沙丘植被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从适沙性与耐旱性、生理与繁殖过程、有性与无性繁殖等方面论述了沙丘植被塑造过程研究应关注的问题,旨在为沙丘生态系统植被自然恢复和稳定植被建设搭建理论构架。

    沙生植物旱生植物干扰胁迫风蚀沙埋生理繁殖权衡协同

    中国从防沙治沙到管沙用沙的演变过程与实现路径

    钱贵霞王晓欣李武张倩霓...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也是中国干旱区实施防沙治沙工程的重要理念。但过去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忽略了管沙和用沙,即各环节之间尚未有效衔接,未能实现长效、高效的风沙防治。本文结合钱学森对"沙产业"的理解,从技术和实践的互动、政策指导战略化发展的历史演变视角,综合论述了"久久为功"的中国治沙奇迹,界定了防沙、治沙、管沙、用沙的概念,分析了 4个环节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基于生态产业链发展的科学原理,提出了以高效管沙为核心、防沙为基础、治沙为渠道、长效用沙为根本的政策性和市场化实现路径,以期为创造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从防沙治沙到管沙用沙政策演变耦合协调生态产业链实现路径

    半干旱风沙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建设中防护林营建的原理与方法

    吴德东刘志民曹宇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半干旱风沙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建设中的"防护林"为核心关注点,确立防护林营建的系统观念,阐述防护林营建必须坚持科学统筹、系统治理的原则,以及符合水资源承载力约束、满足沙尘防控需求、保证绿化美化效果、兼顾经济效益提高的原理。具体应以防护林类型与时空配置为基础,采用防护林营建理论与技术,组合形成不同结构和服务功能的防护林类型,实现防护林的功能目标。围绕人、林、草、田、水、沙关键要素,体现营建防护林的时效性、实用性与科学性,提出农田防护林、草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环村(城)防护林的营建方法,为高质量建设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提供生产技术支撑。

    半干旱风沙区防护林农田防护林草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环村(城)防护林

    从科尔沁草原到科尔沁沙地的思考

    张铜会丛安琪连杰徐远志...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从定义、空间范围以及土地退化演变等方面对科尔沁草原与科尔沁沙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对比,科尔沁草原是一个以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兼具地理单元特征的区域,但边界不清晰;科尔沁沙地是借用部落名称但具有独立地形地貌单元的区域,边界明确。科尔沁草原与科尔沁沙地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空间区域。科尔沁草原区域大、范围广,而科尔沁沙地范围小但区域特色明显,已成为研究土地沙漠化发展与恢复的典型区域。以此为基础,回顾和总结了多年来科尔沁草原和科尔沁沙地相关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整理归纳了今后沙地综合治理的焦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当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服务。

    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沙质沙漠化土地利用类型沙地治理与恢复沙地歼灭战

    科尔沁沙地植被重建对土壤固氮和固碳菌群的影响

    王子擎张颖王扬崔娅楠...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风沙土固氮和固碳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人工植被类型对菌群结构的影响,在科尔沁沙地典型植被重建区选择相同年限的小叶锦鸡儿、差巴嘎蒿、小黄柳、山竹岩黄蓍、小叶杨和樟子松人工固沙林以及毗邻的天然榆树疏林为对象,以nifH和cbbL基因为标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研究了不同固沙植被类型土壤固氮和固碳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固氮及固碳菌的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小黄柳和小叶杨固沙林土壤固氮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而樟子松和小叶杨固沙林土壤固碳菌多样性最高;斯克尔曼氏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固氮螺菌属和广泛固氮氢自养单胞菌属等是风沙土固氮菌群的优势菌属,平均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2。3%、21。5%、20。8%和17。8%;假诺卡氏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贪铜菌属、慢生根瘤菌属等是固碳菌群的优势菌属,平均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2。4%、18。5%、10。5%和6。0%。小叶锦鸡儿植被区土壤固氮菌、小黄柳和小叶杨植被区固碳菌的群落结构已基本恢复到天然榆树疏林水平。影响固氮菌群结构的主要土壤因子为有机质、NH4+-N和全磷,而影响固碳菌群的为pH、土壤含水率和速效磷。研究结果可为沙地植被重建生态效益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固沙植被nifHcbbL植被类型植被重建

    封面说明

    40页

    辽西北荒漠化区植物群落分异

    陈晴王佳啸王一凡王杨...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化区植物群落研究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开展荒漠化防治的科学基础,本研究按经度将辽西北荒漠化区划分为东部(122°50′37″-123°49′40″ E)、中部(121°16′41″-122°35′00″ E)和西部(119°20′03″-120°02′41″E)3个区域,对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乔木林所占比例及郁闭度自西向东增加;东部区域多为樟子松林和杨树林,中部区域多为油松林和杨树林,西部区域则多为油松林和西伯利亚杏林。灌丛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占比分别为0、22。2%和28。0%。东部和中部区域的草地多由人为扰动后形成。物种数量为中部区域(110种)>西部区域(88种)>东部区域(75种)。东部和中部区域都以一年生植物占比最高,分别为68。2%和66。7%,西部区域则以地面芽植物最占优势(36。3%);小高位芽植物、矮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的比例从东向西逐渐升高。物种数量、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以中部区域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从东向西逐渐升高。β多样性指数显示,东部与西部区域之间的群落相似性最小,中部与西部区域的群落相似性较高。中部区域的群落类型、物种数量、物种构成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均呈现出了生态过渡带的特征。总体上,辽西北荒漠化区植被状况良好,但存在乔木林垂直结构简单、树种组成单一、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等问题。

    荒漠化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辽西北沙化土地植被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

    刘洪顺布仁仓王正文常禹...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地形数据、气候数据和植被自身特征,分别从区域尺度、像元尺度和样地尺度分析辽宁省西北部沙化土地的植被生产力,揭示影响沙化土地植被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区域尺度,建立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地形因子、气候因子和植被自身特征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在像元尺度,对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样地尺度,将234个样本的土壤理化性质与地形因子和植被自身特征相结合,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计算各因子的重要值。结果表明:当模型中只考虑土壤养分,不考虑其他因子时,土壤养分能解释24。8%的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化;当模型中增加地形因子时,模型可解释40%的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化;当模型中增加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时,模型可解释72。8%的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变化。综合分析,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是影响研究区植被生产力最重要的因子,其次为地形因子,气候因子影响较小。

    沙化土地尺度植被结构土壤养分地形条件气候条件

    不同培肥模式对辽西北沙化草地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的影响

    张秀颖蔡江平王聪江志阳...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肥是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措施之一。本研究以辽西北沙化草地为对象,设置施用无机肥(氮磷钾肥)、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有机肥+生物有机基质(γ-聚谷氨酸)配施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分析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地上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以筛选辽西北沙化草地适宜培肥模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无机肥能够快速提升地上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但施用高量无机肥(150 kgN·hm-2)会导致土壤pH降低及Ca2+的淋失;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性K+、Ca2+、Mg2+含量及地上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以有机肥配施γ-聚谷氨酸处理效果最好。在不加生物有机基质的培肥处理中,低量无机肥(50 kgN·hm-2)与中量有机肥(30000 kg·hm-2)配施对天然草地的快速、稳定性恢复效果最好,若配施有机基质(60 kg·hm-2γ-聚谷氨酸),则能够起到更好的土壤改良与养分调控作用。

    沙化草地有机肥聚谷氨酸植被恢复土壤改良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柠条锦鸡儿人工林植被和土壤随林龄变化特征

    王国华王佳琪刘婧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不同林龄(6、12、18、40和50年)柠条锦鸡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养分和植物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在40和50年时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且土壤表层(0~10cm)有机碳和土壤全氮恢复远快于其他土层,表层土壤养分计量比C:P、N:P在不同林龄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柠条锦鸡儿叶片C、N含量显著增加,在50年时达到最大值;叶片P含量先增加后减少,18年时达到最大值;叶片C:N先增加后减少,12年时达到最大值;而光合色素含量、C:P、N:P均先减少后增加,18年时为最小值。林龄小于40年的柠条锦鸡儿主要受土壤N的影响,大于40年主要受P限制。柠条锦鸡儿林下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密度、盖度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植物群落逐渐由简单的灌木向复杂的灌草群落演变。柠条锦鸡儿与草本植物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显著增加,且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计量比柠条锦鸡儿土壤养分植被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