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例

    陈宗铸雷金睿吴庭天陈德祥...
    3883-3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最具代表性、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产品丰富,在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研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指南》框架,构建符合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色的GEP核算体系,对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GEP进行核算.结果 表明: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GEP为2045.13亿元,单位面积GEP为0.46亿元·km-2.其中,物质产品价值为48.50亿元,占国家公园GEP总量的2.4%;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为1688.91亿元,占82.6%;文化服务价值为307.72亿元,占15.0%.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来看,以山地雨林、低地雨林、落叶季雨林、热带云雾林等为代表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价值量远高于人工林及其他生态系统,表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此外,本研究还基于国家公园GEP核算结果,提出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实现机制的相关建议.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生态产品价值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徐省超赵雪雁宋晓谕
    3893-3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中国启动的重要生态补偿项目,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起着关键作用,系统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有助于为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等资料,在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渭河流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量、生境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结果 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渭河流域林草覆盖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林草面积增加2704.49 km2.2000-2018年间,渭河流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量、生境质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源涵养和固碳服务增幅较大,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增幅较小.退耕还林(草)工程有效提升了渭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生境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但对不同地域单元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强度不同.

    渭河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加权回归

    基于SWAT模型的浑河中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评估

    刘景红郑晓樊俊美赵斓林...
    3905-3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浑河中上游流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8%,是辽宁省饮用水的重要水源保护地.本研究基于SWAT模型和影子工程法,评估2000-2019年浑河中上游流域的水源涵养量及其服务价值,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的原因,以期为流域内生态补偿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2000-2019年浑河中上游水源涵养量及其价值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年均水源涵养总量和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分别为24.6亿m3和150.4亿元;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清原县和新宾县,低值区集中于沈阳市辖区;不同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差异较大,森林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远高于草地、农田和城市.

    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SWAT模型浑河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其响应——以陕甘宁地区为例

    孙梦华牛文浩张蚌蚌耿庆玲...
    3913-3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中上游的陕甘宁地区是西北生态脆弱区,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上具有重要作用,其生态经济问题值得重点关注.本研究基于陕甘宁地区1995-2020年土地利用和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陕甘宁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结果 表明:1995-2020年,陕甘宁地区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呈增长趋势.1995-2020年陕甘宁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下降-上升的变化,1995-2000年减幅约1.2%,2000-2020年增幅约1.0%.草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调节功能价值贡献突出.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气温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次要影响因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影响因素探测力(q值)达30%以上的交互组合有32种,其中,NDVI与土壤类型的q值近46%,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因子的交互协同增强效应共同影响了陕甘宁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的分异效果.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地理探测器

    山西煤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驱动力

    潘换换吴树荣姬倩倩杜自强...
    3923-3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巨大,其经济效益备受关注,然而煤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却往往易被忽视.本研究基于山西煤田1986、2000、2015年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采用InVEST模型估算土壤保持量和产水量,CASA模型估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RWEQ模型估算防风固沙,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模拟山西煤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结果 表明:1986-2015年,研究区土壤保持服务、产水服务、植被生产服务和防风固沙服务呈持续增长态势.土壤保持服务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河东煤田北部和沁水煤田东北部,低值区分布在大同煤田西南部边缘;产水服务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沁水煤田东北部,低值区分布在西山煤田和沁水煤田西北部;植被生产服务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沁水煤田东南部,低值区分布在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和河东煤田北部;防风固沙服务低值区和高值区在研究区中的位置不固定.生态系统服务簇可分为4类,第一类属于土壤保持服务簇,主要分布在宁武煤田北部、河东煤田北部和沁水煤田北部;第二类属于产水服务簇,主要分布在霍西煤田和沁水煤田南部等地区;第三类属于植被生产服务簇,主要分布在沁水煤田局部;第四类属于防风固沙服务簇,主要分布在河东煤田南部和沁水煤田局部.土壤保持服务受气温、数字高程模型(DEM)、工业产值影响较大,q值分别为0.5、0.3、0.2;产水服务受降水、气温、DEM影响较大,q值分别为0.8、0.3、0.2;植被生产服务的工业产值、降水、气温q值分别为0.7、0.6、0.2;防风固沙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降水、气温和DEM,q值分别为0.7、0.3、0.3.煤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及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紧密相关,因此,保持自然和人为因子与生态服务之间良好的协调关系,有助于为煤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及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时空格局煤田

    "三生空间"视角下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

    勾蒙蒙刘常富李乐肖文发...
    3933-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晰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的"三生空间"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对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80、2000、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刻画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贡献值测度了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 表明:1980-2018年,三峡库区工业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面积不断增加,而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逐渐减少;从图谱转移视角分析,1980-2000年间,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以未发生转移的图谱单元占主导,而2000-2018年土地利用转型复杂,以农业生产空间与林地、草地生态空间相互转化占主导,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是导致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空间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时间上呈先缓慢降低后迅速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呈"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正效应,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挤占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加之农田复耕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负效应.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土地利用转型图谱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三峡库区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研究评述及框架体系构建

    易丹肖善才韩逸欧名豪...
    3942-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联系着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研究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内涵、评估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虽然目前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仍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框架体系.鉴于此,本文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研究范畴进行拓展的基础上,按照"理论-方法-实践"相统一的研究脉络,构建了"定性-定位-定量-定策"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研究框架体系,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围绕"重点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空间转移规律、加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定量方法研究、深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应用管理实践和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应用评价机制"等方面展开,以期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框架体系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红壤氮素硝化作用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崔磊李东坡武志杰薛妍...
    3953-3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分析添加不同种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的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氮肥对红壤硝化作用、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酸性红壤的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态氮肥.在氯化铵中分别添加硝化抑制剂2-氯-6-三甲基吡啶(C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和双氰胺(DCD)及其组合,制成6种高效稳定性氯化铵态氮肥,以不施氮肥(CK)和施氯化铵(N)为对照,进行等氮量玉米盆栽试验.结果 表明:与N处理相比,CP+ DMPP和DMPP+DCD处理红壤中铵态氮含量提高56%~62%,显著高于CP、DMPP和DCD处理;土壤表观硝化率显著降低33%~34%.添加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的6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生物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与N处理相比,单独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硝化抑制剂组合处理,平均提高1.3倍;添加DCD处理效果最显著,玉米籽粒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4.1、6.3和4.4倍.为了达到既能低成本又能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效果,在红壤上添加硝化抑制剂DCD是最佳选择.

    硝化抑制剂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铵态氮硝态氮表观硝化率

    不同施氮量对麦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N2O排放的影响

    陈津赛孙玮皓王广帅Abubakar Sunusi Amin...
    3961-3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量施氮可破坏农田土壤结构,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揭示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和N2O排放的影响,于2018-2020年基于氮肥定位试验,设置秸秆原位还田条件下施氮0 (N0)、120 (N120)、180 (N180)、240(N240)、300 (N300)、360 kg· hm-2(N360)6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麦田土壤N2O排放、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土壤温度、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土壤N2O排放量与氮肥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WFPS与施氮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0~10 cm土壤温度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与氮肥施用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直径>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直径<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径也逐渐减小.氮肥施用量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分形维数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MWD(x)与N2O排放通量(y)之间的拟合方程为:y=3928.3e-2.171x(R2=0.55,P<0.001),表明当MWD减小时,N2O排放量将会剧烈升高.可见,麦田施氮量的增加会降低0~10 cm土壤温度,增加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减小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粒径,降低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N2O的排放量.

    冬小麦施氮土壤理化性质N2O水稳性团聚体

    三种肥料运筹模式对湖北西部坡耕地机条播小麦生产的影响

    佟汉文朱展望刘易科陈泠...
    3969-3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湖北西部坡耕地小麦生产存在的施肥不科学、籽粒品质不稳、种植效益低下等关键问题,连续2年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玉米-小麦"轮作制度下,研究3种优化种植模式(高氮减钾、中氮减钾、低氮减钾)对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化学肥料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湿面筋含量.与常规种植模式(CK)相比,3种优化种植模式的钾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显著提高.高氮减钾模式的小麦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最高,比CK分别增加9.4%、19.4%和7.8%,有利于小麦高产潜力的发挥;中氮减钾模式的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降落数值最高,分别比CK增加3.9%和9.3%,适用于中筋小麦的高效生产;低氮减钾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钾肥农学利用率和净收益最高,分别比CK提高15.7%、134.1%、131.3%、368.2%和37.3%,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分别比CK降低2.1%和2.6%,适用于弱筋小麦绿色轻简化生产.本研究结果可为坡耕地小麦生产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小麦种植模式坡耕地产量品质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