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20年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地降水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驱动力量化

    刘辉宋孝玉贾琼祝德名...
    3253-3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生产力与降水关系的有效指标.为进一步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PUE的驱动机理,本研究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了 2001-2020年鄂托克旗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结合同期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数据获取了研究区草地PUE,利用简单线性回归和分段线性回归分析了 PUE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格局对6类气候因子的响应,并引入基于偏导数的量化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PUE动态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鄂托克旗草地PUE多年均值为0.748 g C·m-2·mm-1,年际波动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014 g C·m-2·mm-1·a-1;PUE在空间上西低东高,沿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ET0的增长梯度呈显著的单峰分段线性模式,而沿风速梯度表现为先快后慢的持续显著增长模式;研究区94.3%的草地表现为PUE衰减态势,且有43.6%为严重衰减,这一突出问题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的,二者的贡献分别为-1.162×10-2和-0.240x 10-2gC·m-2·mm-1·a-1,而气候变化是首要驱动力,其中降水是关键气候驱动因子.

    降水利用效率时空演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张彬赵天启贺启珅郑佳华...
    3263-3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牧作为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显著影响.目前长期放牧对草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依托2004年建立的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长期放牧试验平台,设置围封禁牧(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强度,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变化,并结合相关土壤理化指标探究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放牧显著改变了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与对照相比,大团聚体(0.25~2mm)含量在轻度放牧下保持不变,而在中度和重度放牧下显著下降;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小团聚体(0.053~0.25 mm)含量,而中度和重度放牧显著增加了微团聚体(<0.053 mm)含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轻度放牧下维持较高水平,但在中度和重度放牧下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微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值、容重、有机碳及其他理化性质共同作用于土壤团聚体组成进而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综上,对于荒漠草原而言,适度放牧可以维持较高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团聚体稳定性放牧强度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石明明王喆周秉荣杨鑫光...
    3271-3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草地退化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持续性,揭示草地退化机理,可为有效管理和保护草地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草地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的遥感监测指标,建立了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现状(2016-2020年)进行了评价,利用线性回归和Hurst指数分析了长时间序列尺度上(1982-2020年)草地覆盖度变化的趋势及持续性,并且基于草地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偏相关分析,研究了气候因子对草地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20年,平均草地退化面积达24.3%,主要表现为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和高植被覆盖地区.1982-2020年,草地覆盖度在青藏高原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呈增加趋势,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呈减少趋势.98.1%的地区草地覆盖度的Hurst指数小于0.5,草地覆盖度变化表现出反持续性.草地覆盖度与降水量的偏相关系数(0.096)整体高于其与温度的偏相关系数(-0.033),温度占主导地位的面积占比为16.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中部和东南部,降水量占主导地位的面积占比为12.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和西部.

    草地退化覆盖度气候因子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蒋丛泽受娜高玮马仁诗...
    3279-3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质量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重要前提.通过采集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省天祝县境内林地(n=9)、草地(n=18)和耕地(n=38)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有机质等13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构建最小数据集(MDS),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3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林地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草地和耕地.林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土壤质量指数(SQI)介于0.329~0.678,平均值为0.481;草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田间持水量和速效氮,SQI介于0.302~0.703,平均值为0.469;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SQI介于0.337~0.616,平均值为0.462.影响林地、草地和耕地土壤质量的最大障碍指标分别为速效钾、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基于MDS的土壤质量指数能够实现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的准确评价,土壤质量整体上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评价结果对该区域土壤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土地利用类型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评价

    西藏高寒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持水能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王明慧黄来明陈翠柏
    3287-3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持水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评估高寒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分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西藏高寒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农、林、草地)下不同深度(0~10、10~20、20~30 cm)土壤为对象,测定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并提取环境因子(年均降雨量、植被归一化指数、海拔、坡度和地表粗糙度),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持水能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林、草地土壤持水能力(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草地0~30 cm 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值分别为 379.79、329.57 和 194.39 g·kg-1,显著高于农地(301.15、259.67 和 154.91 g·kg-1)和林地(293.09、251.49和117.01 g・kg-1).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持水能力变异的解释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总孔隙度(44.6%)、土壤有机质(42.7%)、毛管孔隙度(37.6%)和土壤容重(35.8%).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年均降雨量、植被归一化指数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地表粗糙度)是影响土壤持水能力空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累积贡献率高达72.4%.西藏高寒区草地土壤具有更强的持水能力,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在高寒地区实施退耕还草措施、对退化草地进行封育管理,有助于改善高寒地区土壤水源涵养能力.

    高寒地区西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持水能力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中国滨海沼泽湿地芦苇种子功能性状的纬度梯度变异

    王昊羽仝川黄佳芳张俪文...
    3294-3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繁殖对策,这是植物在自然环境选择和遗传上的一种进化行为,对深入认识植物及种子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性进化意义重大.本研究对中国滨海6个省市9个地区的滨海沼泽湿地(21°29'-40°57'N)主要土著植物芦苇种子功能性状(包括种子大小、重量、结实率和产量)进行研究,分析其纬度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我国滨海湿地芦苇种子各功能性状在不同纬度差异显著,各功能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芦苇种子大小(种长、种宽、种形指数、长宽比、种子表面积)和百粒重与纬度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随着纬度升高先降后升,而种子结实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芦苇种子数量与大小间存在着权衡关系.单位面积种子产量随着纬度升高显著增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气候因素是影响不同纬度间芦苇种子功能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孔隙水的pH和盐度次之.

    芦苇种子功能性状纬度滨海沼泽

    外生菌根真菌通过调节离子平衡提高蒙古栎耐盐性

    郭伟郝汉张伟浩胡增辉...
    3303-3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盐胁迫对蒙古栎生长的影响以及外生菌根真菌(ECMF)对蒙古栎离子平衡的调节作用,对蒙古栎幼苗接种4种ECMF(铆钉菇、褐环乳牛肝菌、厚环粘盖牛肝菌和美味牛肝菌)后,以1年生非菌根化与菌根化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36 d的NaCl胁迫(0、100、200、300 mmol·L-1)处理,分析幼苗的菌根特征、生长量、叶伤害症状、叶片电解质渗透率及含水量、根茎叶离子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ECMF均能与蒙古栎建立共生体系,菌根化幼苗的根系较非菌根化幼苗粗壮.盐胁迫下,蒙古栎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并出现焦叶症状,其叶片质膜损伤和失水程度随盐胁迫浓度升高而加重.低盐胁迫时(100 mmol·L-1),蒙古栎优先将Na+积累在根和茎中,中高浓度盐胁迫下(200~300 mmol·L-1),根成为积累Na+的首要器官.ECMF通过增加根部的Na+水平和减少茎、叶的Na+积累,加强对K+和Ca2+的吸收以提高K+/Na+和Ca2+/Na+,进而调节蒙古栎的离子平衡.4种ECMF对蒙古栎盐毒害的缓解作用存在差异,铆钉菇作用效果最好,褐环乳牛肝菌次之,厚环粘盖牛肝菌和美味牛肝菌的作用相对较小.

    蒙古栎外生菌根真菌NaCl胁迫生理响应离子平衡

    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曹雯婕李玉强陈银萍陈云...
    3312-3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是衡量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元素限制的重要指标,探讨土地利用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利于揭示科尔沁沙地土壤元素循环规律.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灌溉农田、旱作农田、沙质草地、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土壤为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0-10 cm SOC(3.23 g·kg-1)﹑TN(0.37 g·kg-1)﹑TP(0.15 g·kg-1)含量及化学计量比(C∶N、C∶P、N∶P分别为9.07、25.56、2.97)远低于中国陆地土壤.2)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改变了 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0~100 cm SOC、TN、TP含量均表现为灌溉农田>沙质草地>旱作农田>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质草地、灌溉农田、旱作农田C∶N显著高于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沙质草地、固定沙丘、灌溉农田、旱作农田C∶P显著高于流动沙丘,5种土地利用类型N∶P无显著差异.3)随土层深度增加,沙质草地、固定沙丘、灌溉农田、旱作农田SOC和TN含量显著降低,流动沙丘SOC、TN含量和C∶P在各土层间无显著差异;总体上,各土地利用类型TP含量和C∶N受土层影响较小;沙质草地、固定沙丘、灌溉农田、旱作农田C∶P和沙质草地N∶P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SOC、TN、TP、C∶N与中砂粒、细砂粒、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黏粉粒和极细砂粒呈显著正相关.沙漠化导致科尔沁沙地SOC和养分流失,加剧土壤N缺乏,水肥投入有助于耕地维持相对较高的土壤养分水平.

    化学计量特征土地利用类型科尔沁沙地垂直分布特征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宁夏贺兰山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

    林妍敏李文慧南雄雄张俊华...
    3321-3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测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子,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1989-2021年Landsat 5/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获取宁夏贺兰山植被覆盖度,基于地理探测器量化了环境和人为等10个因子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2021年间,宁夏贺兰山平均植被覆盖度为35.8%,时间尺度上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幅为0.043·(10 a)-1,空间尺度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特征;研究区58.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未来将持续性改善,但仍有30.7%的植被存在退化的潜在风险.降水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单因子相比,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更强,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处于主导作用.

    贺兰山植被覆盖度地理探测器驱动因子

    小麦开花期灌水对土壤养分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张志勇秦步坛熊淑萍王浩哲...
    3328-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开花期灌水对小麦产量、植株养分分配和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及其与根系特性的关系,为小麦充分利用水肥资源提供理论支撑.以抗旱高产品种'洛麦28'和高光效品种'百农207'为材料,采用2 m深土柱栽培方法,设置开花期灌水(T1)和开花期不灌水(T2)两个水分处理,测定了不同组织器官、不同土层土壤氮、磷、钾含量及根系分布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小麦收获期土壤中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分布在0~80 cm 土层中,硝态氮主要分布在80 cm以下土层中,开花期灌水促进小麦吸收0~60 cm土层的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80 cm以下土层的硝态氮,减少了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在0~60 cm 土层中,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全氮和全磷主要分配在小麦籽粒中,而全钾主要分配在茎秆中;开花期灌水显著增加了小麦百粒重,提高了小麦产量;根系形态指标与土壤硝态氮在0~40 cm 土层中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铵态氮在80~100 cm 土层中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磷在0~100cm 土层中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灌水促进了根系在小麦生育末期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延长了养分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运功能期,使营养器官中的养分充分地转运到籽粒中去,增加小麦粒重,进而提高产量.

    冬小麦土壤养分分布根系特性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