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次降雨条件下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何娇马岚孙旭张金阁...
    3169-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森林枯落物层与土壤层的持水特性,将不同密度(0、300、600、900 g·m-2)油松枯落物覆盖于北方典型的黄土性褐土、石灰性褐土表面,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观测各坡位枯落物和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降雨结束后枯落物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松枯落物含水量随降雨结束后历时的增加而大幅下降,各密度枯落物处理下枯落物含水量变化在22.9%~71.0%,其下降速率与时间呈递减的指数函数关系;枯落物含水量仅受枯落物密度影响,密度越大,枯落物含水量下降速率越大.土壤含水量随降雨结束后历时的增加呈波动下降趋势,其变化在1.5%~8.5%;土壤持水性受枯落物密度、土壤类型和坡位的共同影响,枯落物能有效减缓土壤水分的波动,枯落物密度越大,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越小,枯落物对土壤水分波动的减缓作用越大,土壤持水性能越好;黄土性褐土的持水能力显著高于石灰性褐土;坡下土壤的持水能力显著高于坡上和坡中,而坡上与坡中的差异不显著.

    人工模拟降雨持水特性枯落物密度坡位土壤类型

    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枯落物持水特性

    张月马岚何娇党彩宇...
    317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典型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及持水特性,对准确评价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晋西黄土区选择油松、刺槐、山杨、辽东栎、侧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浸水试验相结合,对不同林分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厚度、枯落物蓄积量、枯落物持水特性与浸水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典型林分枯落物总厚度为4.06~5.12 cm,其中,刺槐林最大,油松林最小;蓄积量以辽东栎最大(24.39 t·hm-2),山杨林(23.64 t·hm-2)、侧柏林(22.51 t·hm-2)和刺槐林(22.48 t·hm-2)次之,油松林最小(20.42 t·hm-2),未分解层蓄积量小于半分解层.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40.41~79.56 t·hm-2,其中,辽东栎最大,油松林最小.各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率在108%~188%.在浸水2 h内,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变化以辽东栎、山杨、刺槐林最迅速,半分解层较未分解层变化迅速;在5种林地中,枯落物持水能力依次为辽东栎>山杨>刺槐>侧柏>油松.

    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拦蓄能力晋西黄土区

    亚热带季风区典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体平均滞留时间

    李嘉洁章新平肖雄张赐成...
    3184-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均滞留时间(MTT)在水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目前对亚热带季风区典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不同水体的MTT仍缺乏了解.本研究以长沙市郊区的樟树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并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正弦波拟合法计算2017年3月-2019年10月不同深度土壤水、枝条水和叶片水的MTT.结果表明:SPAC中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呈现夏季贫化、冬季富集的季节变化模式;土壤水δ2H随深度增加而偏负,枝条水δ2H与土壤水接近,但叶片水δ2H偏正且变化范围较大.线性混合模型显示,土壤水和植物水MTT的较低值出现在6-9月,较高值常出现在1月前后和4-5月;降水补给比例与MTT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大多数时段土壤水MTT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但优先流也可增加深层土壤水的补给比例,从而降低MTT;枝条水和叶片水的MTT平均值接近.正弦波拟合法显示,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新水比例(Fyw)逐渐降低,而MTT逐渐增加;枝条水的Fyw和MTT分别低于和高于叶片水.线性混合模型与正弦波拟合法的土壤水MTT均自表层向深层增加,其中,前者的变化范围较小,后者的变化范围较大;线性混合模型中枝条水MTT比叶片水少2.4 d,而正弦波拟合法中枝条水MIT比叶片水多87.4 d.两种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新水"的定义、结果不确定性和蒸发分馏效应等有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亚热带季风区SPAC水分运移与消耗过程,并可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稳定同位素平均滞留时间新水比例降水补给比例

    滦河流域遥感生态指数改进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冯平杨妮娟李建柱
    3195-3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通过耦合绿度、湿度、干度、气溶胶光学厚度4个指标,提出了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IRSEI).采用IRSEI对滦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影响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0、2008、2016、2022年,研究区IRSEI分别为0.488、0.532、0.563、0.586,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上升,其中,东南地区相对较优、西北地区相对较差,并且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而西北地区退化.年降水量、坡度、土地利用、第一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是影响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关键因子,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更显著.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地理探测器影响因素滦河流域

    不同河岸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方式对嘎呀河流域水质的影响

    王宏雪武玮王琦琨杨雪琪...
    3203-3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量化不同河岸缓冲区尺度下土地利用方式及空间格局与水质因子之间的关系,对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及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嘎呀河流域为例,基于2021年5月共91个点位的水质调查数据,从河岸缓冲区尺度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冗余分析(RDA)和广义加性模型(GAM)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及空间分布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是影响嘎呀河水质的首要因素.50、100和500 m河岸缓冲区以耕地为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将点位划分为耕地优势组和耕地其他组;1000、1500和2000 m河岸缓冲区以林地为优势土地利用类型,将点位分为林地优势组和林地其他组.100 m河岸缓冲区是对嘎呀河水质指标的最强影响尺度,其次为1000 m河岸缓冲区.林地优势组中,铵氮、电导率、溶解氧、磷酸盐和高锰酸盐指数均受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的显著影响,其中,铵氮浓度随着林地面积占比和耕地面积占比的增加而增大,磷酸盐浓度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显著相关,高锰酸盐指数受SHDI和最大斑块指数(LPI)影响明显.耕地优势组中,总氮浓度受林地面积占比、草地面积占比和LPI的共同影响,当林地面积占比在8%~40%时,总氮浓度呈下降趋势.耕地其他组中,总悬浮固体浓度与耕地面积占比呈正相关,与林地面积占比呈负相关.嘎呀河水质受林地面积占比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耕地面积占比,但LPI、SHDI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的交互作用对水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水质土地利用嘎呀河流域广义加性模型河岸缓冲区

    封面说明

    3213页

    秦岭北麓典型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

    赵亮杨治春周卷华王国强...
    3214-3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实验林场的落叶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了秦岭北麓典型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3162株,木本植物有42种,隶属于25科36属.群落属的区系类型主要为温带成分,占总数的44.4%,热带成分次之.群落优势树种明显,重要值前3位的树种分别为栓皮栎、油松、槲栎,其重要值之和为64.7%.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7.58 cm.所有个体以及乔木层优势种径级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中等径级个体较多.群落结构稳定,但群落更新不良,种群有衰退的趋势.样地不同样方间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异较大,均值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和地形解释了群落分布42.4%的变异.海拔和土壤速效钾对群落分布有显著影响.海拔、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影响栓皮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栓皮栎种群较强的适应性使其在低养分环境占主导地位,但也限制了群落物种多样性.

    天然次生林秦岭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栓皮栎

    猫儿山交让木叶性状海拔变异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谭一波张统蒋行健申文辉...
    3223-3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相近树龄单一树种叶性状、叶性状网络的海拔变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准确反映环境因子对叶片的作用规律.本研究对猫儿山海拔梯度上中龄林交让木叶片气孔性状、结构性状、化学性状和叶脉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海拔(1100、1500和1900 m)叶性状和叶性状网络的变异格局、生活策略以及影响叶性状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交让木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厚、叶干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叶片C∶N、叶片C∶P、叶脉密度和叶脉直径在不同海拔间存在显著差异.年均温和总辐射分别解释叶性状42.1%和16.2%的变异,是驱动交让木叶性状海拔变异的关键环境因子.年均温对叶面积影响最大(R2=0.73),总辐射对叶厚影响最大(R2=0.72),均为显著正相关.1100 m低海拔交让木叶氮含量、叶磷含量较低,叶性状网络整体和内部均表现松散,采取资源保守型策略;1500 m中海拔交让木叶氮含量、叶磷含量较高,叶性状网络整体连接紧密局部松散,通过增强叶性状间的依赖性,显著提高磷利用效率,来应对落叶林分的竞争,采取资源获取型策略;1900 m高海拔交让木叶厚、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较大,叶面积较小,叶性状网络局部连接紧密而整体松散,体现了资源保守型策略.叶片C:P-叶磷含量权衡关系与磷利用效率密切相关,其变化是辨识不同海拔交让木生活策略的重要指示.

    叶性状变异格局海拔生活策略环境因子叶性状网络

    杉木水分利用效率对混交和气象因子的响应

    王筱迪张杰铭姜姜刘自强...
    3232-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存的杉木人工林普遍是树种组成单一、林分密度不合理、生产力低下的低效人工林,在改善低效人工林方面通常采取引入阔叶树种的营林措施.本研究以江西官山林场杉木纯林和杉楠混交林为对象,基于树轮δ13C稳定同位素方法量化植物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分析引入楠木对低效杉木人工林林木质量的提升效应.结果表明:纯林中的杉木断面积生长量为0.23 cm2,高于混交林杉木的0.19 cm2;杉木纯林树轮δ13C和iWUE分别为-27.4‰和52.9%,低于混交林的-26.7%c和62.8%.杉木纯林δ13C对年均降水和年均相对湿度的变化更敏感,杉木混交林δ13C则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杉木纯林iWUE与年均温度、年均大气CO2浓度和年均最高温度呈正相关,与年均降水和年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而杉木混交林iWUE仅与年均大气CO2浓度呈正相关.表明杉木纯林对气候的响应较杉木混交林更敏感.

    杉木稳定碳同位素内禀水分利用效率气象因子

    遮阴和磷限制下胡桃楸1级根养分吸收策略选择

    蔡智王庆成张勇徐立清...
    3239-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了 1年生胡桃楸在不同光照环境和不同剂量磷肥下根系功能性状的变化,以了解胡桃楸根系资源获取策略与光环境和磷养分限制之间的关系.设置了 4种遮阴处理(全光、65%全光、35%全光和20%全光),以及3种磷肥处理(对照、200%和500%土壤本底有效磷),并测定了 1级根形态、构型特征和菌根侵染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胡桃楸1级根的平均直径、平均根长和菌根侵染率逐渐减小,比根长、比表面积、分支比和分支强度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磷含量的减少,1级根直径逐渐变细,而菌根侵染率则逐渐升高.在遮阴环境下,胡桃楸的根系形态和构型会发生适应性变化,通过增加比根长、比表面积、分支比和分支强度等来适应遮阴环境;而在磷限制条件下,胡桃楸的根系更倾向于与菌根真菌共生以促进对磷的吸收.胡桃楸在透光度为35%的林地人工更新时,根系形态、构型会做出改变以适应遮阴环境;在磷受限的情况下,胡桃楸与菌根真菌共生能力增强,可以适当接种菌根来帮助根系吸收磷.

    胡桃楸遮阴磷限制1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