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腾格里沙漠草方格固沙林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罗雅曦刘任涛张静常海涛...
    525-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草方格人工固沙造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2016年(1 a)、2013年(4 a)和1987年(30 a)草方格固沙林为研究样地,以周围流动沙地为对照(CK),研究了草方格固沙造林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00~ 250、250~500 μm土壤颗粒含量较高,分别为42.5% ~ 80.1%、12.5%~42.2%;50~ 100μm土壤颗粒含量居中,为0.2% ~20.8%;<2和2~50 μm的土壤颗粒含量次之,分别在0~ 1.3%和0~ 22.7%;而500~1000 μm的土壤颗粒含量较低,在0.3%以下.<2和2~ 50 μm土壤颗粒仅在30 a固沙林有分布;50~ 100 μm土壤颗粒分布为30 a最高,4a和1 a居中,而CK最低;100~250 μm土壤颗粒分布依次为4 a>1 a>CK>30 a;250~500 μm土壤颗粒分布为CK>1 a>4 a>30 a;但500 ~1000 μm土壤颗粒在各样地分布均较少,且不同样地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为0.54~2.59,并且不同样地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30 a最高,4 a与1 a居中,而CK最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粉粒、极细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中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和含水量无相关性.土壤中<2、2~50、50~100 μm颗粒与土壤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250~500 μm土壤颗粒与上述4个土壤指标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500~1000 μm土壤颗粒与土壤含水量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地区利用草方格进行人工固沙植被建设,可有效促进土壤颗粒细粒化,长期演变导致土壤黏粒和粉粒及土壤分形维数显著增加,促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和促进沙漠化治理.

    腾格里沙漠造林固沙土壤颗粒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分形维数草方格

    基于MODIS NDVI、SPOT NDVI数据的GIMMS NDVI性能评价

    朱艺旋张扬建俎佳星车彬...
    536-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MODIS NDVI和SPOT NDVI数据为基准对2000-2015年重叠时段的GIMMSNDVI数据进行评价.在全国尺度以及水田、旱地、林地、草地4种土地类型上对比分析3种数据的数值差异、动态一致性、变化趋势差异和两两间相关性.结果表明:GIMMS NDVI在数值上整体高于MODIS NDVI和SPOT NDVI,3种数据在反映植被月动态方面能力相当;研究期内3种NDVI数据在全国大部分区域均呈增加趋势,GIMMS的增加幅度最小,且在我国西北、东北、中南、青藏高原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与另两套数据差异较大,表明在研究该区域时应对GIMMS NDVI数据的使用有所保留;各数据间两两相关性较强,在全国尺度上MODIS NDVI与SPOT NDVI的相关性更好,旱地GIMMS NDVI与MODIS NDVI的相关性更好,水田、林地、草地MODIS NDVI与SPOT NDVI的相关性更好.

    GIMMSNDVIMODISNDVISPOTNDVI空间分布一致性趋势相关性

    黔中喀斯特坡地浅层裂隙土壤机械组成对降雨的响应

    杨宇琼戴全厚严友进彭旭东...
    545-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野外取样调查结合室内吸管法,分析黔中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浅层裂隙土壤机械组成随降雨的变化特征,以期为该区地下土壤漏失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黔中喀斯特坡地浅层裂隙土壤粒径含量总体以粉粒为主,约占57%.在不同降雨量的作用下,坡耕地裂隙土壤颗粒含量变化整体表现为细砂粒含量的减少和粉粒、黏粒含量的增大.草地裂隙土壤颗粒的变化主要是细砂粒含量的减少和黏粒含量的增加.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裂隙土壤颗粒的变化不规律.降雨量与土壤砂粒含量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裂隙对粉粒和极粗砂粒含量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其中,粉粒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喀斯特坡地浅层裂隙土壤机械组成降雨地下土壤漏失

    多年放牧对不同类型草原植被及土壤碳同位素的影响

    姚鸿云李小雁郭娜王莹...
    553-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牧是草原牧区常见的人类活动,多年放牧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碳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不同类型草原多年放牧前后植被及土壤样品,对室内碳同位素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草原生态系统△3C(碳同位素分馏值)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植被△13C值的影响显著,0~5 cm表层土壤△13C值在放牧前后变化显著,而对深层土壤(>5 cm)影响不显著.多年放牧后大部分植被△13C值显著升高,高海拔地区升高的幅度较大.可见,放牧行为对不同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壤深度以及不同海拔生态系统碳过程产生的影响差异显著.针对不同类型的草原,放牧应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

    放牧碳同位素草原类型植被土壤

    胶州湾滨海湿地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三维荧光特性的影响

    孙小琳孔范龙李悦狄丽燕...
    563-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室内试验模拟胶州湾滨海湿地碱蓬、芦苇、互花米草枯落物的分解过程,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变化,并利用三维荧光技术对可溶性有机碳(DOC)进行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最终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不同枯落物类型和添加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不同,表现为碱蓬>互花米草>芦苇,且原状混合>表面覆盖;光谱分析表明,分解过程各三维荧光光谱的荧光峰数量、荧光中心位置和荧光强度都存在一定差异,添加枯落物后土壤未发现类酪氨酸峰;芳香类蛋白物质占比最高,腐殖质类物质次之.枯落物分解是以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导、枯落物性质为本质要素、多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对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强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该过程通过改变DOC的结构和化学组分,提高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能力,增强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利用性,促进微生物内源DOC的产生,加快湿地土壤碳循环.

    滨海湿地枯落物分解过程土壤活性有机碳三维荧光特性

    栽培模式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何红霞李小涵包明李超...
    573-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并不总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3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变化,但降低20~4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锰含量,对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的小麦产量3年平均降低12.1%,收获期0~20 cm土层金氮提高5.8%,20~40 cm土层有效铜含量提高6.2%,而有效磷和有效锰分别降低36.1%和10.2%,对开花期和收获期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铁无显著影响.种植绿肥的籽粒产量降低12.1%,同时土壤pH、有效磷和有效硫含量降低,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锌和有效锰均增加,对土壤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铜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在旱地土壤肥力较低的条件下,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使小麦增产受到限制;种植绿肥培肥效果最好,但应考虑区域降水情况,注意其带来的减产问题.

    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产量土壤肥力

    硅钙钾镁肥对南方稻田土壤酸性和盐基离子动态变化的影响

    冀建华李絮花刘秀梅侯红乾...
    583-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稻田土壤大面积酸化是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尽管石灰作为酸化土壤调理剂已广泛应用,但大量或长期施用石灰不仅会引起土壤板结,而且会导致土壤钙、钾、镁等元素的平衡失调.硅钙钾镁肥由于溶解度更低、养分全面是良好的替代材料.为了明确硅钙钾镁肥阻控土壤酸化的效果和作用,本研究采用连续4年的硅钙钾镁肥田间定位试验,以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分析在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增施750、1125、1500和1875 kg·hm-2硅钙钾镁肥下稻田土壤pH、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和有效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导致土壤pH、土壤交换性盐基和盐基饱和度逐年下降,土壤交换性酸逐年增加.与之相反,硅钙钾镁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提高幅度随硅钙钾镁肥施用次数或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连续多次施用硅钙钾镁肥有效促进了盐基离子在土壤中的累积和土壤交换酸的消耗,特别是土壤交换性Ca2+、Mg2+的累积和土壤交换性Al3+的消耗,硅钙钾镁肥用量越大,积累或消耗的量越多,但速率相对越慢.土壤交换性酸消耗量中,硅钙钾镁肥释放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和相应碱贡献了108.8%,是交换性酸减少的主要途径.硅钙钾镁肥在改良稻田土壤酸性的同时,土壤有效硅含量逐年增加,增幅随硅钙钾镁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总之,农民习惯施肥导致土壤持续酸化,酸化率为2.86 kmol H+·hm-2·a-1,硅钙钾镁肥能有效阻控酸化过程,产生了大量碱(9.69~18.44 kmol OH-·hm-2·a-1),释放的Ca2+、Mg2+盐基离子和相应碱是土壤酸化阻控的主要作用因子.

    硅钙钾镁肥土壤改良土壤pH交换性盐基离子土壤有效硅

    广东省不同区域农田土壤酸化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郑超郭治兴袁宇志郭颖...
    593-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广东省1980s、2010年以及2015年3期土壤数据,对全省不同区域农田耕作层土壤pH值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可能导致土壤pH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广东全省土壤pH值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显著.全省农田土壤在1980s-2010年间,pH整体下降了0.3,呈酸化趋势,2010-2015年,土壤pH上升了0.09,但不均匀势态有所增强,酸碱分化趋势较明显.从各区域看,1980s-2010年,各区域土壤均呈现酸化趋势;2010-2015年,珠三角地区农田土壤pH均值上升了0.27,而东、西两翼土壤pH均值分别下降了0.05、0.15,山区土壤pH变化不明显.分析表明:广东省各地区土壤酸化除受土壤自身及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外,酸雨、不合理施肥以及高产作物高复种的种植结构等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工业化、城市化、矿山开发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导致局部地区土壤pH值有所上升.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区域控制缓解土壤酸化、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土壤酸化时空变化广东省

    生物药剂滴施对棉花黄萎病及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

    吕宁石磊刘海燕司爱君...
    602-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农药是当前棉花黄萎病绿色防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生物药剂不同滴施用量(枯草芽孢杆菌粉剂15、30、45 kg·hm-2,“施倍健”哈茨木霉菌剂15、18、24 kg hm-2,渝峰“99植保”15、22.5、30 kg hm-2,中农绿康30、45和60 kg hm-2)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药处理均不同程度降低了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全生育期平均防病效果达到50.0%~ 77.4%;木霉菌剂施药量18 kg·hm-2的防效显著高于15和24 kg·hm-2,其他3种药剂防病效果均与施药量呈正相关.施药后土壤中病原菌大丽轮枝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且与防病效果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细菌的数量与物种丰度随着施药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药后土壤放线菌的数量与物种丰度也显著增加,但放线茵数量在不同施药量间相差较大.土壤真菌的数量与物种丰度除木霉菌剂随施药量增加而增加外,其他3种药剂随着施药量的增加而减少.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施药组的防病效果与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真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放线菌、硝化螺旋茵门细菌、子囊菌门真菌、壶菌门真菌丰度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半知菌门真菌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建议在滴施用量上渝峰“99植保”30 kg·hm-2、中农绿康60 kg·hm-2、枯草芽孢杆菌可湿粉剂45 kg·hm-2、“施倍健”哈茨木霉菌剂18 kg·hm-2.

    生物药剂滴施棉花黄萎病防治高通量测序土壤微生物

    基于“质量-风险-需求”框架的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黄隆杨刘胜华方莹邹磊...
    615-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安全格局旨在维护景观格局的整体性与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当前的生态源地识别方法缺乏对生态用地退化风险以及人类生态需求的考虑.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从生态用地质量、生态退化风险以及生态需求3方面计算生态用地的综合价值以识别生态源地,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基本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基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四横三纵十组团”的武汉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武汉市生态源地面积为2138.2 km2,占市域面积的24.9%,以水域和林地为主,呈组团形态集中分布在市域南北.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222.42 km,其中,水生廊道566.75 km,陆生廊道为655.67 km,水生廊道贯穿市域呈十字型构架,陆生廊道呈环状分布在市域四周,整体上呈现出“四横三纵”的空间格局,生态廊道上共有生态“夹点”44处,以中心城区为核呈环状分布格局.现有保护空间基本落入生态源地范围,证明了识别框架的生态意义,能够为都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一个量化框架,以指导相关的城市空间规划.

    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