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技术体系之探讨

    于贵瑞陈智杨萌王秋凤...
    377-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科学前沿领域,并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中快速发展.本文在系统论述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使命基础上,重点梳理和探讨了区域及大陆尺度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和方法学问题,进而基于宏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新提出了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科学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体系的逻辑框架.本文重点探讨了:1)基于生态系统的系统学特性,发展多维视角的"生态系统科学概念网络体系";2)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涌现性理论,发展"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分析理论体系";3)基于生态系统属性及状态概念,发展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级联关系的"整合研究方法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内涵及应用问题,进而论述了发展区域及大陆尺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提出构建新一代大陆尺度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实验网络,完善"联网观测-联网实验-数值模拟-知识融合"四位一体的科学研究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科学宏生态系统生态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科学概念方法体系

    放牧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糙隐子草功能性状的影响

    吴思雨宝音陶格涛许宏斌张璐...
    392-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糙隐子草株高、丛幅等11个性状指标对不同强度放牧(不放牧;5、7月两次放牧;全生长季5次放牧)的响应.结果表明:以不放牧为对照,经过连续5年的放牧处理,糙隐子草的生殖枝数、株高、茎质量、比叶面积和总叶面积显著降低,5、7月放牧处理各指标降幅分别为61.7%、21.5%、33.3%、21.6%、26.7%,全生长季放牧处理各指标降幅分别为75.7%、24.7%、46.7%、28.5%、43.7%,降幅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增强.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糙隐子草的营养枝数、叶片数、总叶面积、茎质量、总叶质量、丛幅均与整丛地上生物量呈现协同变化关系,营养枝数与茎质量和总叶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糙隐子草应对不同放牧强度干扰表现出矮小-密枝化的避牧响应策略,减轻放牧强度有利于维持其个体性状的稳定.

    放牧强度糙隐子草功能性状

    干旱胁迫下华北驼绒藜种子大小及苞片对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潘慧超王俊锋敖云娜穆春生...
    399-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是影响荒漠区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以多年生强旱生半灌木华北驼绒藜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干旱程度(0、100、200、300和400g·L-1PEG6000)下,种子大小及苞片有无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种子萌发和幼苗地上部的生长.100和200 g • L-1 PEG6000处理显著增加了幼苗根长,而300和400 g·L-1 PEG6000处理显著降低了幼苗根长.与无苞片相比,有苞片使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降低12%,发芽指数显著降低50.5%,幼苗的地上部长度显著增加20.8%,幼苗根长显著增加6.3%.种子大小对种子发芽指数无显著影响,但与小种子相比,大种子发芽率显著提高3%,幼苗的地上部长度显著增加20.5%,幼苗根长显著增加33.0%.在干旱条件下,苞片能延缓种子的萌发速度,种子大小能影响后代的存活几率,二者共同影响华北驼绒藜对极端干旱环境的适应性.

    华北驼绒藜干旱种子苞片发芽幼苗

    中国牧区草地移动性利用的丧失和重建

    董寅肖李昂薛建国潘庆民...
    406-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利用移动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是草地放牧生态学领域兴起的主导性学说.在我国,草地利用移动性的丧失不仅是政策变化导致的,更是众多自然和社会因素叠加演进的结果.草地利用移动性的重建对于中国草地恢复和可持续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很难通过恢复传统或季节性轮牧的途径实现.我们可以依托智能围栏、牲畜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草地生产力无人机快测等新型放牧管理技术,在我国不同气候区域、不同类型草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草地移动性管理模式,进而重建"草地利用的移动性".新型轮牧模式还应与草畜平衡、牲畜补饲以及土壤养分补充等重要生态草牧业措施结合,确保我国草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草地管理游牧定居草地围栏高频轮牧草畜平衡

    1982-2015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李辉红英邓国荣乌日罕...
    415-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1982-2015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982-1998年和1999-2015年2个时期,内蒙古草地实际NPP(ANPP)增长速率分别为1.08和1.36g C• m-2 • a-1,草地以恢复为主,2个时期草地恢复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1.6%和76.3%;草地退化面积有增加趋势,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草地的影响不同.2个时期气候变化对草地恢复贡献率分别为79.3%和94.1%,气候变化是草地恢复的主要因素,其中,ANPP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降水是影响草地恢复的主要气候因子.2个时期人类活动对草地退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3.3%和87.8%,说明人类活动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地恢复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活动诸如放牧数量、耕地面积和造林面积的增加,加速了草地退化.

    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内蒙古草地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叶片大小与数量的权衡关系及其内在机制

    王鹤琪宋彦涛李强范高华...
    425-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大小与数量的权衡关系是植物生长策略的基础,研究叶片大小与数量权衡关系的内在机制对于深刻理解植物生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单个叶片干重表示叶大小,以单位茎上的叶片数量表示出叶强度,采用标准主轴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呼伦贝尔草原植物叶片大小与数量的权衡关系以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陈旗嵯岗(典型草原)和陈旗八一(草甸草原)叶片大小与出叶强度存在显著的负的等速生长关系,谢尔塔拉(草甸草原)的叶片大小与出叶强度存在显著的负的异速生长权衡关系.叶片大小和数量权衡关系的内在机制取决于叶片与茎生物量的分配机制以及茎组织密度的变化.

    叶大小出叶强度权衡关系生物量分配

    长江源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安克俭魏霞赵恒策贺燕...
    43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长江源区主要下垫面土壤空间异质性与粒径分布(PSD)非均匀性,运用分形理论描述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种下垫面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分析了 2种下垫面土壤的分形维数特征差异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颗粒粒径主要分布于100-800 μm,高寒草原土壤单重分形维数(Dv)为2.429~2.508,高寒草甸土壤Dv为2.697~2.743,高寒草原土壤质地偏粗,高寒草甸土壤质地偏细.土壤在20~30 cm深度质地最细,在0~10 cm层质地最粗糙;多重分形维数(容量维数D0、信息熵维数D1、关联维数D2)均以高寒草原(0.896~0.961、0.828~0.887、0.725~0.819)高于高寒草甸(0.890~0.914、0.693~0.744、0.540~0.603),与高寒草甸相比,高寒草原土壤粒径分布范围更宽,土壤整体构造更复杂,土壤整体非均匀性更高.Dv与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D1、D2与黏粒、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砂粒含量是土壤PSD非均匀分布及分形维数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

    粒径分布分形特征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长江源区

    样地尺度现代表土花粉与植物群落的定量关系

    谭斌徐德宇张芸孔昭宸...
    441-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现代植被与表土花粉的精确关系,是基于孢粉记录定量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的基础与关键.截止目前,植物群落样方记录较少参与到现代植被与花粉的统计分析中,限制了其精确关系的定量表达.本文通过中国东北样带的森林、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33个表土样品分析及植被样方调查,基于Bray-Curtis相异系数,研究了东北样带现代表土花粉与植物群落组成和数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由于花粉传播距离和花粉产量大小的不同,单个样点的所有科属、优势和常见科属、少见和稀有科属,在组成和数量上的关系存在差异.不同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草甸草原在组成上差异较大,而所有科属、优势和常见科属的数量关系在森林中差异较大,少见和稀有科属的数量关系则在草甸草原中差异较大.不同科属的植被-花粉关系在组成和数量上的趋势基本一致,根据Bray-Curtis相异系数可将该地区花粉类群划分为3类:超代表性类型、低代表性类型和适中代表性类型.该系数可以获得样方水平和物种水平上植被-花粉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关系,是定量描述植被-花粉关系的有效指标之一.

    森林草原样方花粉与植被关系Bray-Curtis相异系数

    宁波沿海平原Z02孔第四纪地层及古环境演变

    王攀张培新杨振京董贤哲...
    453-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波沿海平原第四纪沉积物属于海陆交互沉积,记录了良好的古气候变化信息,是研究古气候冷暖变化、沉积物沉积特征的良好载体.对位于宁波沿海平原东南部的Z02孔进行14C和古地磁测年,根据钻孔岩性、孢粉组合、有孔类和介形类组合、粒度等环境替代指标特征,确定了 Z02孔第四纪地层划分,揭示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演变信息.结果表明:Z02孔全新统与上更新统界线位于30.5 m,上更新统与中更新统界线位于82.65 m,第四系与下白垩统界线为90 m,中更新统沉积较少,下更新统全部缺失.Z02孔晚更新世经历水动力条件变化过程为中能-中低能-中能,沉积相为冲湖积-河漫滩-河流-湖沼-冲湖积-湖沼-河漫滩,全新世经历的水动力条件变化为中低能-低能-中能,沉积相为滨海-浅海-海沼.Z02孔记录了宁波沿海平原早中更新世处于构造抬升风化剥蚀阶段、晚更新世由温暖湿润到干燥、全新世由温湿到干凉的变化过程.该研究为我国亚热带东部沿海地区的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有益信息.

    古环境演变第四纪地层粒度孢粉有孔虫介形虫宁波沿海平原

    温带地区表土植硅体对温度的响应

    刘洪妍介冬梅刘利丹高桂在...
    46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硅体的现代过程研究是利用植硅体这一指标精准恢复区域古植被、古气候的前提和关键环节,探讨表土植硅体组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尤为重要.本研究在东北地区沿着年降水量为600 mm等降水线采集54块表土样品,研究单一温度控制下表土植硅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期寻找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植硅体类型.结果表明:54块表土样品中植硅体类型相同,共鉴定出15类,分别是棒型、尖型、块状、扇型、扁平状、帽型、鞍型、哑铃型、齿型、三棱柱型、硅化气孔、导管型、硅质突起、弓型、椎骨状,且主要以棒型、尖型为主,短细胞、块状、扁平状次之,其他类型植硅体的平均百分含量不足1.0%.小兴安岭、松辽平原和辽西低山丘陵3个区域的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存在差异,判别分析结果能够将3个区域样点有效区分开,总的判别正确率为94.4%,其中棒型、尖型、三棱柱型的平均含量在小兴安岭最大,在辽西低山丘陵最小;而鞍型、哑铃型、硅质突起与之相反;块状、扁平状、扇型则主要是在松辽平原最大,且棒型、尖型、三棱柱型、鞍型、哑铃型、硅质突起、块状、扁平状和扇型的百分含量在3个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棒型、尖型、三棱柱型的百分含量与年均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块状、扁平状、扇型、哑铃型、硅质突起的百分含量与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而鞍型、帽型、齿型的百分含量与年均温没有显著相关性.

    植硅体等降水线环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