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文气候波动下云南太平水库硅藻群落演替的长期特征

    韩桥花陈小林陈光杰孔令阳...
    661-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干旱事件引起的水位频繁波动以及流域开发导致的污染物输入均可以直接威胁水库的生态安全.本研究以云南省太平水库为对象,通过对沉积物的物理(粒度、烧失量)、化学(碳、氮元素)、生物(硅藻群落)等代用指标的分析,并结合监测数据和调查资料,重建了该水库1937-2018年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并识别了硅藻群落的演替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粒度结果指示,太平水库在筑坝期间(1956-1984年)水动力逐渐增强,而后水动力条件持续减弱,与文献记录的水文调控历史基本一致.总氮、总碳和有机质含量较为一致地记录了水库建设期间水体营养水平的下降、水库建成后初级生产力和内源有机质的上升过程.硅藻群落呈现出"浮游种-底栖种-浮游种"交替占优的演化模式.驱动太平水库硅藻群落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候变化、水动力条件和营养水平.在气候长期变暖的背景下,严格控制外源营养输入并合理开展水文调控是维持水库水体生态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重要前提.

    气候变化水文波动沉积物硅藻太平水库

    云南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及其生境适应性

    金锦锦肖乔芝陈利娟仇玉萍...
    672-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鳅属鱼类是云贵高原及邻近区域特有鱼类,其独特两性异形现象可能是对喀斯特高原特定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本文对云南星云湖特有鱼类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个体繁殖力及与之关联的雌雄摄食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其两性异形特征并探讨其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指数为0.23,表明它是偏向于雌性体型较大的两性异形类型.同时,雌雄外部形态存在明显的色斑差异,雌鱼体侧密布横向色斑,而雄鱼体侧则有一明显的纵向条纹,横向色斑稀少或缺乏.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等进一步证实长臀云南鳅雌雄形态性状明显分离,全长、叉长、体长、头宽/头长、腹鳍起点-胸鳍起点(JK)/体长等对两性形态差异起主导作用.雌鱼繁殖力为(1364.5±489.3)粒,变化幅度为470~2430粒,其繁殖力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食物分析显示,长臀云南鳅以摇蚊幼虫、蜉蝣稚虫为主要食物,食性较为狭窄.雌雄长臀云南鳅食物组成较为相似,但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繁殖力选择压力、食物分化等可能对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的形成起重要驱动作用,而两性异形的出现是长臀云南鳅对喀斯特贫营养龙潭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

    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摄食分化繁殖力生态形态学

    不同时期北部湾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差异

    何雄波李波王锦溪易木荣...
    683-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8-2009年和2018年对北部湾 日本带鱼的采样,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计算其营养级、营养生态位等指标,对比分析10年前后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其生态适应能力的变动.结果表明:2个时期北部湾日本带鱼碳稳定同位素(δ13C)值差异明显,2018年δ13C值范围变窄,平均值变小,推测 日本带鱼食物来源由偏中上层向偏中下层水域转变;氮稳定同位素(δ15N)值的范围和平均值基本保持不变,营养级范围和平均值(3.38和3.43)变化不明显,说明近10年来北部湾日本带鱼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层次比较稳定.日本带鱼δ13C值与肛长相关性不显著,δ15N则为极显著正相关性.在营养生态位方面,2018年的生态位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的范围为1.1%~32.1%;生态位总面积和核心生态位面积分别由20.20和4.68缩小至14.20和3.18,说明北部湾日本带鱼的营养生态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下降.推测,10年来北部湾日本带鱼的营养级变化不明显,但由于食物来源发生变化,营养来源多样性下降,营养生态位变小.

    北部湾日本带鱼营养生态位营养级稳定同位素

    四川盆地北部山区中华蜜蜂活动气象指数构建及应用

    张利平周泽英彭雲王明田...
    691-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区(简称四川盆北山区)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和1个中华蜜蜂核心保护区的产量资料以及中华蜜蜂的生态特征和活动规律,分析了区内中华蜜蜂的气候生态适宜性;并以气温、水分、光照、风力和天气状况为影响指标,参考生活气象指数,构建四川盆北山区中华蜜蜂活动气象指数和年景评价分级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中华蜜蜂活动的主要气象因子有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力和白天降水累计时长,其中,气温和白天降水累计时长是影响中华蜜蜂活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子.通过这5个指标因子的不同取值组合,构建中华蜜蜂活动气象指数并进行分级评价:当指数>12时,天气条件好,适宜中华蜜蜂活动;当指数为7~12时,天气条件一般,较适宜中华蜜蜂活动;当指数为1~7时,天气条件较差,中华蜜蜂活动明显减少;当指数≤1时,天气条件差,不适宜中华蜜蜂活动或处于越冬期.运用该指数对中山蜂场进行气候评价,多年(4-10月)平均综合气象指数为129.3(评分60.4),总体气象条件良好,"土蜂蜜"单产与年度综合气象指数显著相关,气象年景评价准确率90%.

    中华蜜蜂气候适宜性气象指数四川盆地北部山区

    林隙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陈龙斌孙昆张旭孙洪刚...
    701-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隙干扰通过改变森林微生境异质性和群落演替进程,对森林物种组成、林分结构和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评述了有关林隙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物种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林隙干扰对森林物种组成变化的影响规律,基于群落组件和群落架构阐述了林隙干扰对森林结构的作用关系,梳理了林隙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基于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所需关注的重点领域和问题:林隙面积阈值确定方法;林隙闭合机制;林隙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林隙干扰与森林生产力的关系.林隙干扰在促进物种更新和提升森林结构复杂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本研究可为我国低产低效人工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林隙物种组成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更新

    生态阈值确定方法综述

    侯利萍何萍范小杉徐杰...
    71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在环境条件变化时表现出的剧变或阈值现象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是生态阈值定量检测的困难阻碍了这一主题的研究与应用.本文从典型案例入手,通过分析潜在生态阈值的S型曲线式、补给-压力式和跃迁式驱动-响应机理,归纳了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分段回归、高斯模型、拐点分析软件、稳态转换检测软件、指示种阈值分析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7种生态阈值确定方法,并评述了其优缺点和适用性,以期为生态阈值的定量分析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生态阈值定量检测方法驱动-响应关系稳态转换

    土壤健康的生物学表征与调控

    梁文举董元华李英滨张晓珂...
    719-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有效判定土壤健康状态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问题.在现有的土壤健康评价体系中,很少考虑土壤生物在维持土壤健康方面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土壤健康的内涵,从土壤生物健康的角度,总结了 土壤健康的生物学表征指标,阐述了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微食物网及蚯蚓对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基于上述生物指标,从作物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健康状况的调控途径,并对土壤生物健康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增强科学家和决策者对维护土壤生物健康的认识,充分发挥土壤生物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土壤健康土壤食物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业管理措施

    地膜降解途径及机理研究进展

    雍婕程益周海燕
    729-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地膜使用量已占农业塑料薄膜使用量的半数以上,其大规模使用在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残膜难回收、难降解,直接影响土壤的再生能力.本文综述了我国地膜使用现状及其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地膜降解的生物与非生物途径和机理进行了概括,重点分析了非生物降解途径中光催化、金属离子掺杂等对聚烯烃降解的协同效应,以及生物降解途径中不同来源的菌和酶对聚烯烃降解效率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发展出更为高效的地膜降解方式,为后续地膜降解及环境中微塑料的降解研究提供参考.

    农用地膜聚乙烯生物降解非生物降解

    农业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路径

    刘耕源何萍王永阳
    737-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保护、重要战略布局意义重大.本研究梳理了农业生产系统和农业生态产品(农产品、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与负服务)的概念与边界,基于能值分析构建了农业生产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核算方法体系,核算了我国单位面积典型农产品生态系统服务与负服务,并进一步提出分类化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已经通过市场化价值实现的农业生态产品需要通过提升绿色度、特殊度和建立农业产业链等实现溢价增值;2)尚未通过市场化价值实现的农业生态产品需要进行价值补偿途径,或通过生态产品赋能及区域共用品牌质量承诺实现价值变现;3)通过多途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土地养分管理策略减少氮磷、农药、杀虫剂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的损害,以及通过合理的景观结构减少农业生态系统负服务的产生,以此实现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保值;4)还可通过取消二次农业补贴、建立生态交易平台和生态产品认证等推动相关的金融方案.本研究有助于提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自然资源管理能力现代化.

    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化价值非市场化价值负服务

    南极海洋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水平、传递与风险评价

    李莹莹马玉欣朱国平
    750-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南极被认为是远离人类污染的净土,但近年来不断发现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和全/多氟化合物等传统和"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存在于南极的非生物及生物环境中,由此引发了全球各国对南极生态系统的不断关注.POPs性质稳定,能够久存于环境中,并具有毒性,易富集于生物体内并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为了解南极和南大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本文以南大洋典型食物链为主线并结合南极海洋生物生活习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南极海洋食物链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POPs的研究现状,并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POPs研究前沿和热点提出了展望.研究显示,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污染程度最低的地区,但过去几十年有关南极海洋生物中POPs的类型不断增加,表明该地区受到地区内/外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加.零散的研究数据以及各异的技术方法使得目前仍无法阐析POPs沿食物链传递的机制.有关南极海洋生态系统POPs动态的长期监测与评估计划亟待建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南大洋海洋生物生物累积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