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东山区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种群结构与动态

    张晓鹏于立忠杨晓燕黄佳琪...
    28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为种源的3种不同林带(落叶松林带、针叶混交林带和阔叶混交林带)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为对象,运用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方法研究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 表明:3种不同林带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年龄结构呈"(n)"型左偏态分布,前期幼苗数量较多且死亡率较高,后期不断减少,属于衰退型种群;种群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Ⅱ型,落叶松林带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期望寿命值在每个龄级内均高于针叶混交林带和阔叶混交林带;生存分析表明,3种不同林带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种群的生存率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累积死亡率则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死亡密度函数均在Ⅱ~Ⅲ龄级后趋于平缓,危险率函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呈递减趋势;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随着龄级的增加,种群呈增长趋势,表明该种群能够实现天然更新且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但存在更新障碍.

    红松幼苗种群结构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

    青海三江源地区三种天然圆柏林更新特征

    黄婷郝家田杜一尘田翠翠...
    297-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青海三江源地区3种天然圆柏林的更新特征及其主导影响因子,对天然林保护与经营提供参考,本研究评价了圆柏林天然更新等级,分析了林分因子和林地土壤因子对圆柏林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 表明:3种天然圆柏林更新不良,更新潜力不足.大果圆柏林、祁连圆柏林和密枝圆柏林平均更新密度分别为332、279和202株·hm-2,更新个体的高度集中在1~3m.大果圆柏林下有极少量幼苗存在,数量为12株·hm-2,密枝圆柏林和祁连圆柏林下无幼苗存在.大果圆柏林更新密度与林分密度、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灌木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密枝圆柏林更新密度与草本盖度、人为干扰度、林地坡度和林地土壤全氮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祁连圆柏林更新密度与林分密度、林地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草本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大果圆柏林更新主要受林下灌木盖度和林地土壤有效磷影响;密枝圆柏林更新主要受林下草本盖度、林地土壤全氮和人为干扰影响;祁连圆柏林更新主要受林下草本盖度和林地土壤速效钾影响.为促进三江源天然圆柏林的保护和天然更新,应加强森林封禁管护力度,合理调控林下灌草盖度,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改善林内生境.

    三江源圆柏林天然更新林分因子土壤因子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5种主要树种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养分特征

    田金园袁凤辉关德新吴家兵...
    304-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5种优势树种(红松、水曲柳、色木槭、蒙古栎、紫椴)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测定了叶片碳(C)、氮(N)、磷(P)3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用以分析植物对养分的利用特征,并综合分析了植物WUE与叶片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冠层不同位置微气象因子的差异导致WUE存在差异,4个阔叶树种的WUE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红松的WUE表现为上层>下层>中层.树种间WUE的差异表现为常绿针叶树种红松的WUE大于两个散孔材阔叶树种(紫椴和色木槭),小于两个环孔材阔叶树种(水曲柳和蒙古栎),复叶树种水曲柳具有最高的WUE,红松当年生新叶显著高于老叶.常绿针叶树种红松当年生新叶及老叶的碳含量、C/N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阔叶树种,氮含量和N/P显著低于4个阔叶树种,红松老叶的磷含量显著低于4个阔叶树种,当年生新叶的磷含量与阔叶树种差异不显著.5个树种WUE与叶片C含量的相关性较差,与叶片N含量均呈正相关,常绿针叶树种和落叶阔叶树种的WUE与叶片P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相反.

    阔叶红松林稳定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叶片养分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养分积累与垂直空间分配

    代林利陈义堂伍丽华刘丽...
    31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1800、3000和4500株hm-23种密度杉木林生长调查及生物量测定的基础上,测定3种密度杉木林各组分养分含量和养分积累量,研究其地上部分养分积累量的垂直空间分配,为杉木林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表明:1800、3000和4500株·hm-2杉木林养分积累总量分别为1311.57、2531.55和2307.33 kg·hm-2,具显著差异.同一密度条件下,杉木林养分含量及积累量均表现为全N>全K>全Ca>全Mg>全P;树干、树皮养分积累量随树高的升高而降低.宿留枯枝、宿留枯叶养分积累量由树体中部转移到树体上部,而鲜枝、鲜叶养分积累量由树体上部转移到树体中部.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分全N积累量呈上升趋势,而其他营养元素积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树干、树皮、树根、宿留枯枝、宿留枯叶、凋落物养分积累量表现为4500株·hm-2> 3000株·hm-2> 1800株·hm-2,鲜枝、鲜叶养分积累量表现为3000株·hm-2>1800株·hm-2> 4500株·hm-2,林下植被养分积累量表现为1800株·hm-2> 3000株·hm-2> 4500株·hm-2.在1800、4500株·hm-2密度时,树皮养分分配比最大,为21.6%和19.4%;在3000株·hm-2密度时,鲜叶养分分配比达到最大值,为22.9%,其次为鲜枝,分配比为17.8%.3000株·hm-2密度是杉木林养分积累与分配最适密度.

    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垂直空间养分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凋落物养分归还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楠杨智杰胥超刘小飞...
    32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及养分循环的影响,以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森林转换后的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对3种林分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行4年研究.结果 表明: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后,年凋落物量分别下降29.0%和45.7%,凋落物氮归还量分别下降34.0%和72.7%,磷归还量分别减少38.1%和56.4%.米槠天然林的凋落物碳归还量比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分别高25.6%和44.3%.对于杉木人工林、米槠次生林和米槠天然林的养分利用效率,凋落物氮的利用效率分别为175.4、94.8和92.0 kg·kg-1,凋落物磷的利用效率分别为3031.0、2791.6和2537.2 kg· kg-1,杉木人工林比米槠天然林和次生林受氮限制影响程度更大,3种林分受磷限制的影响程度相近.

    森林转换凋落物次生林养分归还养分利用效率

    红豆杉幼树异龄叶的功能性状

    杨克彤陈国鹏
    329-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叶片功能性状随叶龄的变化体现了植物的生活史策略,反映着植物对有限资源的权衡与配置特征.本研究以红豆杉幼树异龄叶为对象,测定了3个年龄段叶片的14个功能性状,分析红豆杉叶片老化过程中生态策略的调整方式.结果 表明:1年生叶的比叶面积显著大于2、3年生叶,3年生叶的叶厚、叶面积、叶体积、叶鲜重和叶干重显著大于1、2年生叶;1年生叶氮、磷含量与氮磷比显著高于2、3年生叶,碳氮比显著低于3年生叶;1年生叶的叶含水量与叶干重、叶厚与叶面积,3年生叶的叶厚与叶面积均表现为斜率显著小于1.0的异速生长关系,2年生叶片的多组叶性状间均显著表现为斜率不等于1.0的异速生长关系.红豆杉1年生叶倾向于光合能力提升,2年生叶侧重于干物质积累,3年生叶注重防御体系构建,异龄叶间功能性状的协调与互补对于维持个体稳态与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性状化学计量特征叶龄异速生长红豆杉

    氮磷配施对刨花楠幼林细根性状的影响

    何睿橦钟全林李宝银程栋梁...
    337-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磷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元素,细根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氮磷配施对刨花楠人工幼林细根性状的影响,以3年生刨花楠人工幼林为对象,于2016年和2017年每年4-9月的每月中旬进行氮磷配施(添加比例分别为8∶1、10∶1、12∶1、15∶1),测定比根长、比表面积、平均直径、根组织密度、总碳、总氮含量及碳氮比等细根表型和养分性状指标,分析氮磷配施对细根性状的影响.结果 表明:氮磷配施对细根性状的影响在不同季节表现不同.6月,氮磷配施显著提高细根比表面积、总氮含量及0~1 mm的细根比根长,降低细根组织密度、碳氮比及0~1 mm细根直径,以氮磷比为12∶1处理最为明显,但在12月,氮磷配施则会显著提高细根组织密度、总氮含量、碳氮比及0~1 mm细根生物量.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氮磷比添加对细根性状间关系影响不同,其中氮磷比为12∶1处理的细根性状分布在第1轴的两端,其他处理后的细根性状分布在第1轴和第2轴2个轴.细根平均直径变化量与全株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以氮磷比为12∶1的配施处理最有利于协调细根性状间关系,以及细根性状与全株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间的关系.

    氮磷配施细根表型细根养分刨花楠

    梭梭和多枝柽柳的枝干光合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冯晓龙刘冉李从娟王玉刚...
    34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植物长期演化过程中保留了枝干光合(Pg)的特性,枝干光合有效减少局部碳损失,且在维持植物正常生理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植物梭梭和多枝柽柳为对象,利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仪与特制叶室相结合监测枝干与叶片光合速率,同时辅以枝干/叶片功能性状(叶绿素含量、含水量、叶/枝面积、碳/氮含量等)与环境因子(空气温湿度、光合有效辐、土壤温度、含水量)的监测,量化两种荒漠植物的枝干光合,揭示枝干光合的主要影响因子,并评估其在植株个体水平上的贡献.结果 表明:梭梭和多枝柽柳枝干光合能够有效减少枝干呼吸所释放的CO2,梭梭Pg可达2.37 μmol·m-2·s-1,抵消枝干呼吸释放CO2的65%~76%;多枝柽柳Pg可达0.98 μmol·m-2·s-1,抵消枝干呼吸释放CO2的57%~77%.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是Pg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梭梭和多枝柽柳的枝干光合所固定的CO2分别占植株二氧化碳吸收的8.2%~16.6%和3.6%~8.3%,且最大值出现在气温较高的正午.忽视枝干光合的贡献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生态系统碳过程,可能存在根本性缺陷.

    荒漠植物枝干光合干旱胁迫适应策略

    沙漠腹地天然绿洲不同林龄胡杨水分利用来源

    万彦博师庆东戴岳李涛...
    353-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干旱荒漠绿洲区主要植被的水分利用来源,能为该区域植被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达里雅布依天然绿洲胡杨幼龄木(胸径DBH≤10 cm)、成熟木(10 cm<DBH≤40 cm)和过熟木(DBH>40 cm)为对象,测定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地表水、0~3m土层土壤水、地下水)的氧同位素,运用多水源混合模型(IsoSource模型)研究胡杨的水分利用来源.结果 表明: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水δ18O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地下水埋深为2 m时,胡杨木质部水δ18O值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而地下水埋深为4.2和8m时,胡杨木质部水δ18O值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林龄胡杨的水分来源有差异.地下水埋深为2m时,幼龄木的主要水源为地表水,平均贡献比例为64.7%,而成熟木和过熟木的主要水源为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贡献比例均为30%左右.地下水埋深为4.2 m时,不同林龄胡杨的主要水源均为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贡献比例均为30%左右;而浅层土壤水的贡献比例较低,均为10%左右.

    沙漠腹地胡杨林龄地下水埋深水分来源

    放牧影响下典型草原克氏针茅和多根葱根系属性比较

    李天良霍光伟乌云娜
    360-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根系属性与其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为明确不同放牧干扰下克氏针茅和多根葱两种优势植物根系属性差异,比较了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下克氏针茅和多根葱地下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直径、根系体积、根尖数、根系分叉数、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的形态特征,分析了2种植物根尖比、根长比、表面积比、体积比等根系形态格局,研究两种植物对放牧压力的生态适应性.结果 表明:放牧抑制了克氏针茅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促进了多根葱地下部分生长,且放牧对克氏针茅地下部分的影响大于地上部分,表明在放牧干扰下克氏针茅通过地上部分来维持生长,多根葱通过地下部分来维持生长;根系长度、根系分叉数、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是影响克氏针茅根系属性的主要因子,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是影响多根葱根系属性的主要因子;克氏针茅通过增加0~0.7 mm径级根长比、表面积比和体积比来适应放牧压力,而多根葱通过增加1.4~ 1.8 mm径级根长比、表面积比和体积比来适应放牧环境.研究克氏针茅和多根葱根系属性差异可以为草地退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典型草原克氏针茅多根葱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