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养分和水添加对弃耕草地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张玉革李欣悦刘贺永王金环...
    369-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的养分和水分管理措施是提高退化草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但养分和水添加对弃耕草地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依托内蒙古多伦县2005年建立的养分(N∶ 10 g·m-2·a-1、P∶ 10g·m-2·a-1)和水分(植物生长季增水180 mm)添加田间试验,研究了表土(0~10 cm)无机磷组分及有效磷(Olsen-P)含量.结果 表明:11年的磷添加显著增加了表土无机磷总量,外源磷大部分转化为磷酸钙(Ca-P:62.6% ~69.2%),其次是磷酸铝(Al-P:19.9%~25.1%)、磷酸铁(Fe-P)和闭蓄态磷(O-P).磷氮添加通过降低土壤pH、促进Fe3+、Al3+活化而显著增加Fe-P和Al-P的含量.单独增水显著增加Fe-P、Al-P、磷酸十钙(Ca1o-P)含量;磷水处理的Fe-P、Al-P、磷酸八钙(Ca8-p)、Ca1o-P含量均显著高于单独加磷处理,而磷氮水与磷氮处理间土壤各组分无机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磷及氮磷添加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Olsen-P含量,但磷及氮磷处理在增水条件下土壤Olsen-P含量显著降低.石灰性土壤中,过磷酸钙添加主要通过增加Ca-P组分来增加土壤无机磷库.

    弃耕草地降水无机磷组分

    异质生境水位差异对小叶章有性繁殖分配的影响

    董海鹏曹宏杰谢立红黄庆阳...
    37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三江平原湿地代表植物小叶章为对象,通过对杂类草草甸、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生境中小叶章个体大小与生物量差异及繁殖构件与植株生物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研究不同生境中水位对小叶章个体生物量与繁殖分配的影响.结果 表明:小叶章个体大小、高度及有性繁殖特征随水位升高而显著降低;杂类草草甸、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沼泽中小叶章的繁殖阈值分别为0.245、0.149、0.148和0.157 g;除沼泽化草甸外,其他3种生境中小叶章植株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均呈显著负相关;相较于个体大小,土壤含水量对于小叶章有性繁殖分配影响更大,不同生境中小叶章对个体大小和繁殖分配的差异投资是其具有良好生态适应性的基础条件.

    三江平原湿地水位小叶章有性繁殖分配

    不同水盐生境下芦苇湿地植被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卞福花吴秋堂吴梦迪管博...
    385-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黄河三角洲选取3种典型的芦苇湿地群落为对象,即:故道区(1996年改道的黄河故道河岸带芦苇群落)、新生区(现行黄河河岸带新生芦苇群落)和潮水区(远离新旧河道但受潮汐影响的潮滩芦苇群落),研究黄河改道对3种生境芦苇各器官(茎、叶、根状茎、须根)和土壤剖面碳(C)、氮(N)、磷(P)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故道区芦苇叶片C、N、P含量最高,新生区叶片N、茎C、根茎P含量最高,潮水区叶片N、茎C和P含量最高.3种生境芦苇叶片C含量(409.48 g·kg-1)和P含量(1.09 g·kg-1)低于全国和全球水平,而N含量(21.71 g·kg-1)高于全国和全球水平.叶片N∶P(20.22)高于16,土壤N∶P(0.87)低于14,表明3种生境下芦苇生长受P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电导率是影响芦苇C、N、P化学计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区芦苇体内C、P储量较低,N储量较高;土壤矿化分解较慢,有机碳可利用率低,C储备量较大,而N、P相对匮乏.

    化学计量养分含量芦苇河流改道黄河三角洲

    1995-2019年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和红树林面积变化

    沈鸿坤赵博义陈铭洋黄荣永...
    397-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花米草根系发达,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在与其他植物争夺空间和养分的过程中容易占据优势.其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已对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了探讨互花米草的入侵对我国红树林生长和扩张所造成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为例,通过对1995-2019年8景Land-sat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互花米草和红树林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互花米草在与红树林抢夺生存空间的过程中占据优势;而在实施刈割、翻根等互花米草治理措施下,互花米草面积逐年减少,红树林面积的年均增长率则呈增长趋势.说明互花米草的入侵会扼制红树林的生长和扩张,而刈割、翻根等互花米草治理措施的开展能够有效削弱互花米草入侵对红树林生长和扩张的影响,进而达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效果.本研究结果为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的治理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定量的科学数据,对更大范围互花米草的防治以及红树林生态系统进一步保护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互花米草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竞争遥感影像

    青菜/油菜茬口下水稻栽植方式对温光资源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谌洁吕腾飞王志强王仲林...
    405-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轻简化栽培和优质稻是当前我国水稻生产的主要方向,气象因子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但在不同轻简化栽植方式下水稻产量与其田间小气候的关系鲜有研究.为探究西南地区不同前作下杂交稻各生育阶段温、光和水等气候因子与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在2019-2020年,以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青菜和油菜2种前作,副区为机直播、毯苗机插和人工移栽3种栽植方式,研究杂交稻产量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及水稻植株对温光资源的利用.结果 表明:与油菜-水稻模式相比,青菜-水稻模式下杂交稻积温生产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进而提高了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2年产量分别提高了12.7%和8.3%.与人工移栽相比,机插稻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全生育期光能生产效率、积温生产效率、籽粒光能利用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2年平均产量提高了4.6%;而机直播全生育期降水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积温生产效率、籽粒光能利用效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显著降低,导致2年平均产量下降了8.7%.与2019年相比,2020年机插稻和人工移栽稻在同一茬口下提前一个月播种造成花后生育期缩短、气温降低和降雨量增多,导致有效积温和光辐射量大幅减少,积温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降水生产效率和籽粒光能利用效率以及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大幅降低,进而导致产量严重降低.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建立的气象因子产量预报方程标准化回归系数显示,水稻产量与阶段生育期或全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和总辐射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青菜-水稻模式下机插秧与西南地区稻季光温资源匹配度最高,更有利于温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获得高产,但不宜过早播种或移栽.

    水稻栽植方式茬口温光资源利用产量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琳向丹武亚芬黄玉丹...
    415-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番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山东寿光12年番茄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传统施氮(CN)、传统施氮+秸秆(CNS)、优化施氮(SN)、优化施氮+秸秆(SNS)、有机肥+秸秆(MNS)5种施肥方式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结果 表明:与CK相比,所有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传统氮肥施用量的CN、CNS处理土壤pH值显著降低,而减氮施肥的SN、SNS和MNS处理对土壤pH值没有显著影响.与CK相比,不添加秸秆的处理(CN、SN)和MNS对土壤碱解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施氮的同时添加秸秆的CNS和SNS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含量,其中SNS的碱解氮含量最高.与CK和不添加秸秆的处理(CN、SN)相比,所有添加秸秆的处理(MNS、CNS、SNS)均能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菌根真菌含量和PLFA总量,其中,SNS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PLFA总量均达到最大值,真菌/细菌和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MONO/SAT)两个表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在SNS中最高,而表征土壤养分胁迫的异构脂肪酸/反异构脂肪酸(i/a)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在SNS中最低.冗余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有机质与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呈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优化施氮(SNS,添加麦秸秆8 t·hm-2,减氮58.3%)可显著提升土壤养分状况,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生态环境,是一种有效的减肥增效施肥措施.

    长期秸秆还田优化施氮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

    芽孢杆菌菌肥和菌剂对连作条件下桃幼树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杨淑娜高志远奚昕琰王莉...
    423-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向桃树连作土壤中添加芽孢杆菌菌肥和菌剂对再植幼树生长、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真菌群落的影响,可为缓解桃树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在盆栽条件下,以一年生普通桃'圆梦'和连作10年的桃园土壤为试材,设置8个处理,即连作土常规处理(RS)、客土常规处理(NS)、连作土常规处理基础上分别添加1%、4%、8%的芽孢杆菌菌肥(BF1、BF2 、BF3),及分别添加0.1‰、0.5‰、1‰的芽孢杆菌菌剂(B1、B2、B3).结果 表明:NS处理的桃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指标、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连作土壤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芽孢杆菌菌肥和菌剂可促进桃幼树根系发育,其中B1和BF3处理的效果较好,且B1处理的促进效果与NS处理无显著差异.与RS相比,芽孢杆菌菌肥和菌剂处理显著提高了新梢生长高峰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菌剂处理显著提高了新梢停长期的蔗糖酶活性.在新梢停长期,菌肥和菌剂处理后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显著提高,子囊菌门、毛壳属、青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综合各项指标,B1和BF3的作用较显著.综上,桃树连作土壤施用一定量的芽孢杆菌菌肥和菌剂能改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树体根系发育,为缓解桃树连作障碍提供了可行方案.

    桃树连作障碍芽孢杆菌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真菌群落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橡胶幼苗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李佳乐梁泳怡刘文杰杨秋...
    43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橡胶幼苗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橡胶的培育移植和土壤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热研'7-33-97'品系橡胶幼苗为材料,以等氮(每株幼苗4.63 g全氮)替换的方式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有机肥替代50%化肥(M+N)、有机肥替代100%化肥(M)4个施肥处理,分析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后橡胶幼苗株高、基径、生物量、叶绿素等生长指标和土壤pH值、土壤碳氮养分、酶活性等理化指标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表明:M+N、M处理株高、基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N处理,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显著低于N处理;与CK相比,M处理土壤pH值显著升高,N处理显著降低,M+N处理无显著差异;M+N、M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N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β-1,4-葡萄糖苷酶(B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L-亮氨酸氨基态酶(LAP)活性显著高于N处理.苗木生长指数、土壤理化指标、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BG、NAG活性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土壤pH值对苗木质量指数有显著正影响,硝态氮含量对苗木质量指数有显著负影响,3种土壤酶活性对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可见,土壤pH值、硝态氮含量为调控橡胶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在海南省儋州市,有机肥替代50%和100%的化学氮肥可促进橡胶幼苗生长,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橡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肥配施生物量硝态氮土壤pH值土壤酶活性

    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负离子的关系

    施光耀桑玉强张劲松蔡露露...
    439-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气负离子(NAI)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对人体的心理健康和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植被光合过程中光电效应是NAI产生的重要来源和影响因素,但光电效应极其微弱而难以直接监测,而植物电信号是间接反映光电效应的重要指标,以往研究多侧重在不同森林群落中NA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目前关于NAI与植物电信号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白皮松为对象,通过人工气候室控制试验,探讨不同光照强度下(0、150、300、500、700、800、1000和1200 μmol·m-2·s-1)植物电信号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负离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在0~700 μmol·m-2·s-1光照范围内白皮松的植物电信号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显著提高,当光照强度达到700 μmol·m-2·s-1时,植物电信号活跃度达到最高,随后光照强度的增加使植物受到光抑制,植物电信号活跃程度下降.植物电信号的频域参数(边缘频率、重心频率、功率谱熵和功率谱峰值)与NAI呈显著相关,其中边缘频率(E)与NAI的相关系数最高,二者的关系为NAI=30.981E+ 168.814(R2=0.54),均方误差为52.203.植物电信号与NA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能够表征NAI的变化规律,对进一步了解森林植被对NAI的作用机理及贡献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人工气候室光照强度空气负离子植物电信号

    基于地理探测的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对气候的响应

    贺鹏毕如田徐立帅王婧姝...
    448-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以2002-2019年黄土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基础,利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2002-2019年,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NDVI以增长趋势和同向中持续性为主,仅栽培植被在建成区及周边NDVI呈显著和极显著下降趋势.植被主要生长期(4-10月),除受混合像元影响较大的草丛和草甸外,其余植被类型NDVI空间差异性显著,NDVI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草丛>栽培作物>草原>荒漠.黄土高原气象因子交互作用表现为相互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不存在独立或减弱关系.在生境脆弱的草原和荒漠,气象因子的交互作用更加突出.降水与气温协同作用对不同植被类型均有较大影响.水汽压、相对湿度、日照、气压和风速则通过间接影响水热条件,对NDVI产生不同解释力.

    黄土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类型气象因子地理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