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密度杉木萌生林自然恢复初期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

    张煜林刘玲娟刘胜龙方万力...
    28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木本植物自然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碳密度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响应机制,选取百山祖国家公园高、中、低3种杉木萌条保留密度(1154、847和465株·hm-2)下自然恢复初期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组分与树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多样性(胸径变异系数)、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密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杉木萌条保留密度减少,树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 多样性指数)增加;林分结构参数中胸径变异系数、林分密度和混交度随杉木萌条保留密度减少呈升高趋势,不同杉木保留密度处理林分分布格局均为均匀分布,林木生长状态均为亚优势,林分密集程度均为比较密集。高、中、低3种杉木萌条保留密度处理乔木层碳密度分别为57。56、56。12和46。54 t·hm-2,土壤层碳密度分别为104。35、122。71和142。00 t·hm-2,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164。59、182。41和190。13 t·hm-2,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密度在不同处理之间变异较小。不同杉木保留密度处理生态系统碳密度分配特征均为土壤层(63。4%~74。7%)>乔木层(24。5%~35。0%)>林下植被层与凋落物层(0。8%~2。0%)。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乔木层碳密度变化主要受林分结构多样性影响,土壤层碳密度受树种和结构多样性共同影响,而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受树种多样性影响,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组分影响相对较小。在试验区杉木人工林向天然林转变过程中,杉木萌条保留密度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碳积累,保留较低的杉木密度(500株·hm-2左右)更有利于林分固碳增汇。

    树种多样性林分结构碳密度自然恢复杉木

    地形和林分空间结构对浙江省天然阔叶混交林主要先锋树种胸径生长的影响

    王剑武徐森季碧勇杜群...
    298-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9、2021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选取天然阔叶混交林样地,运用多项式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地形和林分空间结构对主要先锋树种年均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荷、青冈、白栎、柯、甜槠和苦槠胸径分别介于5~50。8、5~41。5、5~50。8、5~43。9、5~55。5和5~46。1 cm,划分为小径级(6~12 cm)、中径级(14~24 cm)和大径级(>26 cm)3个径级。木荷和青冈的年均胸径生长量分别以半阴坡和阴坡最高,各径级增幅分别为2。9%~15。7%和1。1%~41。2%。随坡度的增加,大径级木荷、柯、甜槠和苦槠年均胸径生长量均降低,木荷降幅最高,为27。0%;而各小、中径级林木整体上无显著差异。坡位对各小径级林木年均胸径生长量整体上无显著影响,而中、大径级木荷、青冈和大径级白栎、柯年均胸径生长量随着从下坡、中坡、上坡到山脊的坡位变化整体上均降低,其中柯降幅最高,为28。1%,甜槠的变化则相反。适当提高混交度有利于中、大径级林木年均胸径生长量的增加,木荷以中度混交为宜,青冈、白栎和柯以低、中度混交为宜,而苦槠和甜槠以强度混交为宜;小径级林木各混交度下无显著差异。大小比数仅对大径级青冈、白栎和柯年均胸径生长量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亚优势-中庸下林木年均胸径生长量显著高于中庸-劣势。研究区林木年均胸径生长量主要受到坡向和混交度的影响。

    天然阔叶混交林地形林分空间结构年均胸径生长量

    基于树种分类的帽儿山阔叶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

    曹晓梅苗铮郝元朔董利虎...
    307-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林的林分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丰富,为分析林分生长与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决策方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树高-胸径关系对于预测林分生长、制定森林管理经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48块帽儿山阔叶混交林样地的调查数据,根据树种结构、生长特征及生态学特性将23个树种分为4个树种组,通过再参数化方法建立包含林分、林木竞争、树种混交情况及物种多样性变量的广义模型,并建立样地、树种组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利用留一交叉验证法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Ratkowsky(1990)模型为最优基础模型,引入优势木平均高、大于对象木断面积之和、树种占比和Shannon指数能更好地解释帽儿山阔叶混交林树高-胸径关系;引入样地、树种组混合效应模型可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Ra2为0。83。此外,在相同梯度的环境因素下,喜光树种比耐荫树种表现出更高的树高。本研究利用所构建的树高-胸径模型分析了树种混交及树木功能性状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为精准预测阔叶混交林不同树种的树高以及进一步分析阔叶混交林分生长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阔叶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树种划分混合效应模型

    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福建柏人工林林木参数提取

    姜泽陈杰唐丽玉虞灿...
    32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高效地提取人工林林木参数可为估算单木材积、林分蓄积量提供关键信息。本文提出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高精度单木参数提取方法,其实现过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地面滤波、单木分割和参数提取。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的福建柏大径材人工林为试验区,采集高密度机载点云数据,对点云进行去噪、重采样等预处理。使用布料滤波算法(CSF)分离出植被点云和地面点云,并采用Delaunay三角网法将植被点云数据插值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SM),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将地面点云数据插值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两者作差运算获得冠层高度模型(CHM)。利用分水岭分割算法分析不同分辨率的CHM对单木分割及参数提取精度的影响。采用点云距离聚类算法对归一化植被点云进行单木分割,分析不同的距离阈值对单木分割及参数提取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分水岭分割算法处理0。3 m分辨率CHM单木分割调和值最高,达到91。1%,提取的树高精度较优,决定系数(R2)达到0。967,均方根误差(RMSE)为0。890 m;使用间距阈值为平均冠幅的点云分割算法单木分割调和值最高,达到91。3%,提取的冠幅精度较优,R2为0。937,RMSE为0。418 m。估算该试验区的树高、冠幅、株数和树木的空间分布等信息发现:共有福建柏5994株,平均树高为16。63 m,平均冠幅为3。98 m;树高在15~20 m区间的数量最多,有2661株,其次是10~15 m。本林木参数提取方法可为人工林资源监测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人工林机载LiDAR单木分割林木参数提取

    封面说明

    329页

    中亚热带森林更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磷组分的影响

    谢京瑾许秋月何敏夏允...
    330-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团聚体在土壤磷贮存和调节磷有效性中起重要作用,然而森林更新方式如何影响土壤团聚体磷组分仍不清楚。本研究选取米槠天然林经不同强度干扰形成的米槠次生林(轻度干扰)、米槠人促更新林(人促林,中度干扰)及杉木人工林(重度干扰)为对象,通过分析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全土和团聚体磷组分、磷吸附指数(PSOR)、磷遗留指数(PLGC)、磷饱和度(DPSM3)等指标,探究森林更新方式对全土及团聚体磷有效性及供磷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更新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米槠次生林和人促林土壤粗大团聚体(>2 mm)占比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而土壤粉黏粒团聚体(<0。053 mm)则表现为相反趋势。土壤团聚体组成显著影响土壤磷组分含量。土壤活性磷组分(可溶性磷PSOL、速效磷PM3)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降低;总磷(TP)、有机磷(Po)、中等活性磷组分(无机磷PiOH、有机磷PoOH)、闭蓄态磷(POCL)含量、PSOR、PLGC随团聚体粒径减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粗大团聚体和粉黏粒团聚体中的TP、Po和PiOH含量显著高于细大团聚体(0。25~2 mm)和微团聚体(0。053~0。25 mm)。森林更新方式显著影响全土和团聚体磷组分含量。米槠次生林全土 TP、Po、PSOL和PM3含量显著高于米槠人促林和杉木人工林,米槠次生林不同粒径团聚体PSOL和PM3含量均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森林更新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磷组分组成及供磷潜力。米槠人促林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PSOL和PM3占TP的比例显著低于米槠次生林,米槠次生林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PSOR和DPSM3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综上,自然更新更有利于维持土壤磷有效性,森林更新会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组成进而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及供磷潜力。

    森林更新全土土壤土壤团聚体土壤磷组分

    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林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李佳玉施秀珍李帅军王振宇...
    339-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类型和林龄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生物因子,但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两种森林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随林龄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还不明确。本研究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5、8、21、27和40年生)为对象,探究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4种土壤酶[纤维素水解酶(CBH)、β-葡萄糖苷酶(βG)、酸性磷酸酶(AP)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对林龄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型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杉木人工林土壤AP、βG和CBH活性显著高于天然次生林,而土壤NAG活性无显著差异。对于杉木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AP活性呈降低趋势,5年生林分A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林龄阶段62。3%以上;土壤NAG和CBH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βG活性呈波动变化。对于天然次生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NAG活性呈波动变化,8年生和27年生林分显著高于其他林龄阶段14。9%以上;土壤βG和CBH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土壤AP活性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土壤酶活性的最优模型中,土壤预测因子解释了其变异的34%以上。综上,杉木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其土壤肥力有退化的风险,天然次生林则更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肥力。

    亚热带森林森林恢复模式土壤养分氮流失土壤微生物量

    自然状态下栓皮栎林空气负离子与PM2.5的关系

    蔡露露孙守家施光耀杜灵通...
    347-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PM2。5污染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的环境中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空气负离子(NAI)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维生素",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清洁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气象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复杂多变,导致PM2。5与NAI的关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本研究以暖温带典型造林树种栓皮栎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和2020年6-9月森林植被叶面积相对稳定条件下定位观测获取的NAI、PM2。5和气象数据,研究气象条件相对稳定状态下PM2。5和NAI的时空变化特征,确定PM2。5与NAI的关系,阐明自然状态下PM2。5对NAI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NAI随PM2。5的升高呈指数下降趋势,二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 y=1148。79x-0。123。在 PM2。5浓度为 0~20、20~40、40~80、80~100 和 100~120 μg·m-3范围内,NAI的下降率分别为40。1%、36。2%、9。4%、2。4%、5。1%和6。8%。应用敏感性分析发现,PM25浓度0~40μg·m-3范围是影响NAI的敏感区间。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NAI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生态系统空气负离子PM2.5影响机制环境污染

    基于模糊逻辑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森林火险区划

    欧阳逸云苏漳文李春辉曾爱聪...
    354-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火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编制高质量的森林火险图对预防林火的发生、指导扑救资源配置、辅助火灾扑灭和支持决策制定均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方法以及查阅文献确定影响福建省尤溪县林火发生的主要因子,每个火险因子的重要性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确定,得出权重,次标准的权重由模糊逻辑评估,使用ArcGIS的聚合函数生成森林火灾风险图,结合卫星火点验证准确度。结果表明:尤溪县4级及以上火险等级区域占比大,中部和北部林火发生风险较高,该县整体火险情况严峻;模糊ANP模型的准确性较高,达85。8%。引入新的MCDA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小尺度范围森林火险制图的准确度,可为早期林火预警、扑灭资源规划和分配工作提供依据。

    森林火灾风险制图模糊逻辑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基于GIS的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

    6种北京常见草本植物燃烧性分析与评价

    闫晶宋林姝李秉玲刘燕...
    363-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层植被是影响绿地火灾蔓延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探究北京常用地表层草本植物的燃烧性,助力绿地生态防护功能的提升建设与管理,本研究以涝峪薹草、青绿薹草、山麦冬、马蔺、鸢尾、野牛草为对象,在重点防火期对叶片燃点、燃烧时间、热释放速率等燃烧特性指标,叶片含水率和粗脂肪含量等理化指标,叶片厚度、单位载量等生物学特性指标进行测定,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熵权法和K-mean聚类分析对其燃烧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叶片厚度和燃点所占权重最高,对综合燃烧性的影响最大;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点燃时间权重最低,对综合燃烧性的影响最小。6种草本植物的燃烧性由强至弱依次为:野牛草>青绿薹草>山麦冬>涝峪薹草>马蔺>鸢尾。燃烧性聚类分析表明,野牛草、青绿薹草和山麦冬的燃烧性为I级,燃烧性最强;涝峪薹草的燃烧性为Ⅱ级;马蔺和鸢尾的燃烧性为Ⅲ级,燃烧性最差。作为用量极大的野牛草、青绿薹草和山麦冬,在冬春季的防火需要引起重视。

    城市园林绿地草本植物燃烧性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