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雷州半岛风水林灌木层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

    陈材唐光大董晓全徐颂军...
    371-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人居环境周边存留碎片化森林林下物种空间格局,本研究以广东雷州半岛风水林灌木层中重要值位列前三的粗糠柴、皂帽花、九节为对象,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这3个优势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关联性。结果表明:粗糠柴、九节、皂帽花种群在0~25m的空间尺度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以幼树最为显著,随着龄级的增长,聚集程度逐渐减弱。影响3种植物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生境异质性、负密度制约和扩散限制。各龄级间多呈现为正关联关系,尤在幼树与中龄树、幼树与成年树之间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在雷州半岛的生态修复过程中,0~25 m的空间尺度内粗糠柴、九节、皂帽花在小范围内应聚集栽培,聚集程度视植物形态而定,大范围内则应分散栽培。

    风水林雷州半岛灌木层空间分布种内联结

    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梁雪丽梁晓霞毛晓雅柴宝峰...
    38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形成和肥力、植物生长和胁迫耐受性、养分周转和碳储存等过程。本研究于山西亚高山鬼箭锦鸡儿灌丛采集了腐殖质层、0~10、10~20、20~40、40~80 cm 土壤样品,探究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土壤剖面细菌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优势细菌门为放线菌门(19%~28%)、绿湾菌门(10%~36%)、酸杆菌门(15%~24%)和变形菌门(9%~25%)。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沿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并且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群落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pH、含水量和酶活性是影响细菌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腐殖质层和0~10cm 土层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整体上鬼箭锦鸡儿灌丛土壤细菌群落以共存作用为主。土壤细菌群落的构建主要以随机过程为主。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土壤深度鬼箭锦鸡儿

    短期氮沉降对纳帕海高寒退化疏花早熟禾草甸土壤呼吸干湿季变化的影响

    孙官发陆梅闪昇阳赵定蓉...
    390-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氮沉降增加背景下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干湿季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选择纳帕海典型退化草甸疏花早熟禾群落,设置对照(0 g·m-2·a-1)、低氮(5 g·m-2·a-1)、中氮(10 g·m-2·a-1)和高氮(15 g·m-2·a-1)4个水平的氮沉降模拟试验,分析氮沉降引起的地上生物量、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沉降处理均显著促进草甸土壤呼吸,干季和湿季土壤呼吸速率相较于对照分别增加了 21。9%~53。9%和27。3%~51。2%,且在中氮处理下增幅最大。氮沉降显著提升草甸地上生物量(增幅达52。2%~66。4%);植物多样性随氮添加总体呈降低趋势,湿季最大降幅(13。5%~24。2%)出现在高氮处理。氮沉降显著增加土壤铵态氮、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温度和含水率(增幅为14。3%~333。5%),氮沉降显著降低土壤pH(减幅达9。0%~34。6%)。结构方程表明,植物生物量及Shannon多样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温湿度对土壤呼吸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土壤容重则表现为抑制效应;氮库和pH对土壤呼吸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55。7%和45。1%,是影响土壤CO2排放的主导因素。短期大气氮沉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pH及氮库组成而促进高寒退化草甸土壤呼吸。

    氮沉降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碳库氮库纳帕海

    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的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小流域降雨-径流分割

    左玉珠潘成忠马勇星马岚...
    399-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域径流过程及其组分来源识别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为明确植被类型对流域径流组分的影响与定量贡献,本研究以山西吉县蔡家川主沟流域及5个不同植被类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监测2场典型降雨产流过程及其氢氧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小流域径流过程差异及其组分来源。结果表明:在中雨条件下,事件水对各个流域河道流量的贡献率为封禁森林(94。3%)>蔡家川主沟(83。1%)>农牧复合(64。3%)>人工-次生林(52。4%)>农地(0。3%)>次生林(0。0%);而在小雨条件下,人工-次生林(52。4%)>封禁森林(58。5%)>农地(40。6%)>次生林(15。8%)>农牧复合(12。5%)>蔡家川主沟(9。3%),次生林、封禁森林小流域事件水对径流贡献率大于人工林,次生林具有更强的径流调蓄能力。封禁森林、农牧复合流域在中雨强度条件下事件水的贡献率大于小雨强度条件,而农地、人工-次生林、次生林流域则相反。事件水对林地小流域径流贡献率大于农地小流域,可能与农地小流域沟口建有淤地坝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晋西黄土区水源涵养和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氢氧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径流分割蔡家川小流域

    北部湾防城河流域水源涵养格局及其对降雨的响应特征

    甘文静莫上萱张建洪宋贤威...
    407-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估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流域水源涵养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雨的响应特征,可为揭示不同时间尺度流域降水变化下水源涵养演变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北部湾防城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应用SWAT模型探究水源涵养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对降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防城河流域水源涵养量为1637。4 mm·a-1,占年均降水量的50。7%。不同子流域的水源涵养变化量的差异明显,其中,森林植被覆盖度高、坡度较陡的子流域水源涵养量大,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如田地、草地)、坡度较缓、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子流域水源涵养量较低。在月尺度上,水源涵养量和水源涵养变化量均与流域降水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水源涵养变化量对次降水量的响应呈现两种类型:短期降雨(降雨持续时长≤2d)与水源涵养变化量呈线性变化,中长期降雨(2 d<降雨持续时长≤10d)与水源涵养变化量呈非线性曲线变化,且主要受到蒸散发等过程的影响。高频次短持续时间的降水事件相对于长持续时间的降水事件更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水源涵养。

    水源涵养SWAT模型时空格局降水水文模拟

    黄河口咸淡水交互作用对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影响

    于淼郭雪莲栗云召张昆...
    415-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口湿地具有显著的咸淡水交互特征和长期持续的固碳能力。本研究以黄河口咸淡水交互区芦苇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弱强度交互区、中等强度交互区、较高强度交互区和高强度交互区布设60个研究点位,分析咸淡水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口咸淡水交互区芦苇湿地面积占比为17。8%,主要分布在弱强度交互区和中等强度交互区。咸淡水交互区芦苇湿地0~60cm 土层有机碳含量在1。09~3。65 g·kg-1,有机碳密度在1。85~5。84 kg·m-2,有机碳总储量为(17。32±3。64)x 104 t,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均随着咸淡水交互作用的增强而降低。咸淡水交互区分区间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随着咸淡水交互强度的增大,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减低。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总氮、铵态氮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盐离子、土壤容重、pH及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0~30 cm 土层有机碳储量占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的50。9%~64。2%,0~60 cm 土层有机碳储量占0~400 cm 土层有机碳总储量的19。1%~37。7%。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评估河口湿地碳储量、提升碳汇功能及湿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黄河口咸淡水交互作用芦苇湿地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异

    光质对黄芩生长与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杨颜萌张家兴李亚茹马靖然...
    424-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层光谱组成的差异显著影响着林下植物生长和功能性状的表达。本文采用全光谱、紫外-A(UV-A)辐射、蓝光、绿光、红光等不同LED定制光源对黄芩幼苗进行培养,研究林下药用植物黄芩生长、形态发育、生物量分配、生理特征以及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对不同光质的响应特征,旨在探究适合其产量与品质提升的最佳光环境,为林下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与全光谱相比,UV-A显著降低了黄芩株高、地径、叶片厚度和叶面积比,以及各器官生物量;红光显著降低了黄芩地径、生物量、光系统Ⅱ的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及总黄酮浓度;蓝光下黄岑的根长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分别上升了 48。0%和10。8%,而叶片数、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降幅为20。0%和31。6%,其余主要生理生化性状均与全光谱下响应一致。蓝光在黄芩光合功能维持、生物量积累及次生代谢物合成方面起促进作用,而红光和UV-A在黄芩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方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黄芩种植可适当增加蓝光的配比,以提高其产量与品质。

    林下药用植物冠层光谱产量品质次生代谢产物功能性状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银杏幼苗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周丹李海燕王秀军李庆卫...
    43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4年生银杏幼苗为材料,进行不同浓度盐胁迫(50、100、200 mmol·L-1)处理,叶片喷施和土壤浇灌外源褪黑素溶液(0、0。02、0。1、0。5 mmol·L-1),研究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银杏幼苗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银杏幼苗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而在盐胁迫下施用适宜浓度(0。02、0。1 mmol·L-1)的外源褪黑素能够促进植株生长,降低电解质外渗率,减少黄酮和丙二醛含量,促进叶片中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提高,但高浓度(0。5 mmol·L-1)外源褪黑素会进一步加剧氧化胁迫和渗透胁迫。0。02和0。1 mmol·L-1外源褪黑素处理缓解了盐胁迫下银杏幼苗的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且0。02 mmol·L-1外源褪黑素处理对盐胁迫缓解效果最佳。地径、枝条宽度、枝条长度、电解质外渗率、SOD活性和黄酮含量可作为快速鉴定银杏受盐胁迫程度的关键指标。

    外源褪黑素银杏盐胁迫抗氧化系统渗透系统

    光照和水分对四季米仔兰幼苗生长的影响

    甘菲菲招礼军霍灿灿王晟...
    439-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季米仔兰栽培历史悠久,是重要的造景树种。以1年生四季米仔兰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光照处理(透光度为70%、50%、30%)和3个水分处理(田间持水量为70%、50%、30%),以透光度90%、田间持水量90%为对照,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四季米仔兰幼苗的生长状况和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和遮光抑制四季米仔兰幼苗的生长,且干旱胁迫的影响大于遮光。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株高增量、地径增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最大降幅分别为71。4%、81。2%、93。2%、71。5%、70。6%、30。4%;适当遮光(透光度50%)可缓解严重水分亏缺(田间持水量30%)对四季米仔兰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透光度70%和田间持水量70%条件下株高增量、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最大荧光、可变荧光、PS Ⅱ潜在活性、PS 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随着水分减少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四季米仔兰幼苗能够通过调整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和调节光合系统来维持光合作用以适应胁迫环境。透光度70%和田间持水量70%有利于四季米仔兰幼苗光合作用的发挥,对其生长有积极影响。

    光照水分生长特性光合作用四季米仔兰

    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结合覆盖对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马晓明李丹雷佳于婕...
    447-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2021年连续3年在宁夏南部旱作区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15 cm、深松30 cm、深松40 cm、深松50 cm)和3种覆盖措施(燕麦秸秆覆盖、塑料地膜覆盖、不覆盖),以翻耕15 cm不覆盖处理为对照,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耕作方式结合覆盖对旱地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处理前相比,3年耕作结合覆盖均能有效降低0~60cm 土层土壤容重;同一耕作方式下,不同降水年型均以秸秆覆盖最佳;丰水年20、40 cm 土层以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60 cm 土层以翻耕15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平水年和枯水年20、40、60 cm 土层均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在0~20 cm 土层,>0。25 mm 土壤团聚体含量3年均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高;20~40 cm土层,丰水年以翻耕15 cm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平水年和枯水年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高;在40~60 cm 土层,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分别以翻耕15 cm覆盖地膜处理、深松30 cm覆盖地膜处理、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高,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8。8%、27。0%、35。8%。马铃薯关键生育期(现蕾至块茎膨大期)0~100 cm 土层土壤蓄水量,丰水年以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平水年和枯水年均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19。4%、19。5%、23。7%。对于马铃薯产量,丰水年以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平水年和枯水年均以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最佳,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84。6%、81。7%、106。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可显著影响马铃薯产量,其中以土壤容重和现蕾期土壤蓄水量作用最显著;对不同降水年型下马铃薯产量与耕作深度间关系进行拟合发现,耕作深度为34。67~36。03 cm时,马铃薯可获得高产。可见,耕作方式结合覆盖可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马铃薯生育期土壤蓄水量,从而显著提高产量,其中在丰水年采用深松30 cm覆盖秸秆处理,在平水年和枯水年采用深松40 cm覆盖秸秆处理可实现旱作区马铃薯增产。

    降水年型耕作方式覆盖土壤物理性质马铃薯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