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郑州大都市区生态网络构建及格局优化

    霍锦庚时振钦朱文博薛华...
    742-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致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问题日益突出,构建生态网络体系、规划引导生态价值和高效利用景观效应,对区域调节生态空间、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大都市区为例,基于1980-2020年8个时间节点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Guidos Toolbox和Conefor等工具,通过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预测未来土地格局、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景观要素、最小累积阻力构建综合阻力面、引力模型计算生态引力、水文分析创建阻力路径和网络结构评价等,判别研究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具有较高结构完整度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9个源地中,黄河流域生态源地连接网络东西部大型集中源地,其余源地坐落于研究区东北、东南及西南部,整体半环绕郑州主城区分布;最小成本路径共163条,生态廊道共58条,其中,一、二、三级廊道分别为10、19和29条,以沿黄河流域、"三横三纵"和"点-轴"形式分布为主;研究区内共判定生态节点70个,并划分为战略点、自然生态点及人工环境点,分别为10、27和33个,其分布于各个源地核心和廊道交叉等关键性节点位置.生态网络包含研究区所有景观要素,并以横"C"字型连接主要生态基质,总体表现为"一横两纵四组团"的半包围网络结构.

    生态网络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

    基于水资源格局和保险增益的区域横向生态补偿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焦蒙蒙何理王喻宣
    751-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补偿对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提出基于水资源格局和保险增益的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用于解决研究区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效率低下的问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研究区2000-2019年水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情况,同时依据生态保护投入成本和分摊系数明确补偿主客体和水足迹补偿额;引入保险定价模型厘定生态保险费率,确定保险补偿额及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整体处于水生态赤字状态,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94.5%;从补偿主客体来看,京津两地作为补偿主体,平均每年应分别向河北省支付水足迹补偿额4.02亿元和3.96亿元;河北省应获得保险费率为1.4%的生态保险金额2.28亿元,平均每年应获得京津两地支付生态补偿标准8.10亿元;水文调节为区域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年平均价值为1879.74亿元.引入生态保险机制,对研究区构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水足迹保险定价横向生态补偿服务价值京津冀

    1986-2021年黄河流域地表水体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

    赵梓琨田园盛翁学先李欢玮...
    761-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开展地表水体面积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明晰流域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与变化趋势,对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混合指数算法,分析1986-2021年黄河流域地表水体面积的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并揭示了流域地表水体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基于混合指数的水体提取算法总体识别精度为97.5%;相比现有部分水体数据产品,本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水域整体的完整性.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地表水体面积分别占流域地表水体总面积的71.7%、18.4%、9.9%.1986-2021年间,流域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共增加3163.6 km2,上、中、下游地区流域地表水体面积分别增加72.0%、22.4%、5.6%.降水量的增多是流域水体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为55%;植被恢复、兴建水利工程等对流域水体面积起增加作用;人类取水活动的加剧对流域水体面积起减少作用.

    黄河流域GoogleEarthEngine(GEE)地表水体面积时空格局影响因素

    松毛虫虫食叶和排泄物对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

    黄雪梅陈龙池田宁关欣...
    770-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冠层取食导致大量的虫食叶和排泄物输入到地表,对森林土壤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虫食叶和排泄物影响土壤激发效应的研究仍十分匮乏.本研究以马尾松为对象,应用13C同位素自然丰度法研究马尾松凋落叶、松毛虫虫食叶和排泄物添加对土壤激发效应强度和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凋落叶、虫食叶和排泄物添加均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即产生正激发效应,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松毛虫排泄物诱导的累积激发效应最大,虫食叶次之,马尾松凋落叶诱导的累积激发效应最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培养前期,激发强度与添加物全磷、缩合单宁、缩合单宁/P以及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N、木质素/N、C/P、木质素/P呈显著负相关;在培养后期,激发强度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松毛虫虫害产生的虫食叶和排泄物提高了 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且在不同培养阶段控制激发强度的主导因子不同,这有助于加深对虫害影响森林土壤碳循环的认知,并提高对虫害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估算精度.

    13C自然丰度有机碳分解激发效应马尾松排泄物

    东亚地区羊肚菌属物种响应气候变化的地理分布格局变迁

    左一帆何宇凡王璐洒威...
    77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羊肚菌属是一类稀有的具有极高药用和食用价值的大型真菌.受到近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羊肚菌属物种栖息地严重片段化和破碎化,导致该属物种资源急剧减少,急需进行科学保护.本研究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利用102个羊肚菌属地理分布信息,结合10个环境因子,模拟了末次盛冰期、末次间冰期、当代和未来(2050、2070年)不同历史气候条件下该属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变化,分析气候变化情景下东亚地区羊肚菌属物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变化,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结果表明:影响羊肚菌属物种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冷季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海拔和年温度变化范围,其中,最冷季平均温度贡献率最大.物种分布模拟表明,羊肚菌属物种当代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部分地区.从末次间冰期到末次盛冰期到当代再到未来,羊肚菌属物种的总适生区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高适生区面积变化与总适生区面积变化相同.目前,需对中国西部羊肚菌属物种高适生地区资源进行针对性的原地保护,并对高适生区边缘地区及中国陕西、河北、山东等中适生区进行科学的迁地保护.

    羊肚菌属最大熵模型环境因子物种分布保护策略

    海州湾偶见鱼类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分布

    张涛沃佳刘逸文徐宾铎...
    787-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偶见种由于其个体数或出现频率较少,在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往往被忽略,但其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海洋保护具有紧密联系.为阐明海州湾偶见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本研究基于2013-2019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布重心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海州湾偶见鱼类的种类组成,选取其中9个偶见种分析了其相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对生物量和出现频率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州湾多年调查捕获鱼类共93种,其中,IRI<10的鱼类有61种,表明海州湾存在大量偶见鱼类.选取的9个偶见种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虻鲉、繸鳚和孔鳐主要分布在海州湾东部海域,栖息范围广阔,油魣和刀鲚、带纹条鳎分别分布于海州湾西部、南部海域,其余主要分布在海州湾西南部海域.在其生物量的年际变化方面,凤鲚、孔鳐、繸鳚、油魣的生物量和出现频率呈现波动性变化,红狼牙虾虎鱼、小头栉孔虾虎鱼的生物量呈现上升趋势,带纹条鳎、刀鲚、虻鲉的生物量和出现频率均逐渐下降,近年再无捕获.本研究加深了对偶见种时空分布的理解,对保护偶见生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具有指导意义,为建立海洋保护区提供了科学支撑.

    海州湾相对重要性指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生物资源保护偶见种

    芙蓉岛海域人工鱼礁投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的影响

    詹启鹏董建宇孙昕张宇洋...
    796-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人工鱼礁的生态修复效果和礁龄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5月、8月和10月对莱州湾芙蓉岛海域2种不同礁龄的人工鱼礁区开展了调查.3个季度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0种,其中,对照区72种,短礁龄(投放时间为1年)礁区74种,长礁龄(投放时间为4-5年)礁区80种.哈氏和美虾为各区域的主要优势种.研究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量、丰度、Shan-non 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长礁龄礁区>短礁龄礁区>对照区,其中,长礁龄礁区的生物量和丰度显著大于其他两个区域.鱼礁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功能性状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但各区域优势性状类型保持一致,分别为沉积食性、埋栖型、中等个体大小、中等寿命、高身体柔韧度和底内生活型.各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性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摄食、栖息方式、个体大小方面.鱼礁区中较小个体(1~3 cm)和悬浮物食性物种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区,而肉食食性物种低于对照区,且随着礁龄的增加,这一效应更加明显.就功能多样性而言,鱼礁区显著高于对照区,就功能冗余而言,二者无显著差异.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和海洋生物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的底栖生境质量较好,鱼礁投放1年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轻微扰动,鱼礁投放4-5年后,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养护效果和底栖生境质量明显提高.

    人工鱼礁礁龄功能性状大型底栖动物海洋牧场

    茶园氧化亚氮排放研究进展

    韩星于海洋郑宁国葛超荣...
    805-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园土壤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来源,且茶园土壤中施肥诱导的N2O排放系数远大于旱地农田.针对全球茶园的特点和N2O排放研究现状,本文综合分析了茶园N2O排放特征、产生过程、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全球茶园土壤N2O背景排放量平均为(2.68±2.92)kg N·hm-2,氮肥施用后N2O平均排放量为(11.29±9.45)kg N·hm-2.化肥诱导的N2O排放系数为2.2%±2.1%,远高于IPCC估算的农田N2O排放系数(1%).茶园土壤是典型的酸性土壤,N2O产生主要包括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其中反硝化作用占主导.茶园土壤N2O排放主要与施肥量有关,此外,施肥种类也影响茶园土壤N2O排放.茶园土壤N2O减排途径主要包括优化施肥量和施肥种类、添加生物炭以及合理利用硝化抑制剂等.今后应加强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原位观测,结合实验室培养和野外试验阐明茶园土壤N2O产生和排放机制,利用数据-模型融合方式减少全球茶园N2O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为合理的茶园N2O减排措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茶园N2O排放排放因素施肥量减排措施

    农田土壤氟磺胺草醚残留特征、生态风险与消减研究进展

    陈森森任文杰滕应
    815-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氟磺胺草醚是一种长残效二苯醚类除草剂,主要用于花生和大豆田中1年和多年生阔叶杂草的防治.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我国氟磺胺草醚的使用量不断增加.长期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中存在明显的残留,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引起农业及环保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农田土壤中氟磺胺草醚的残留特征、生态毒理效应和消减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残留形成机制、安全施用限量标准和消减机制与技术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展望,以期为解决氟磺胺草醚的残留药害问题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

    农田土壤氟磺胺草醚除草剂残留特征生态风险消减

    生姜杀虫活性成分在植物源杀虫剂中的研究现状

    朱永兴王艳红尹军良彭祥燕...
    825-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和应用植物源杀虫剂防治害虫是保障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相比而言,植物源杀虫剂具有天然、低毒、易降解等优点,已成为一类新的绿色杀虫剂,是今后杀虫剂的重要发展方向.虽然植物源杀虫剂在田间害虫防治中有着天然优势,但目前仍存在杀虫植物资源不清、植物源杀虫剂的药效评价指标欠缺和植物杀虫活性成分分离纯化较为困难等问题.为挖掘高效杀虫植物资源并了解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制,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杀虫植物资源和杀虫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以及生姜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杀虫特性.分析了植物源杀虫剂研发当前面临的困难,并展望了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方向,讨论了生姜杀虫活性成分的杀虫功能,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植物源杀虫剂害虫防治杀虫植物杀虫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