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中塿土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和产沙对坡长及砾石含量的响应

    郭培龙王文龙李建明康宏亮...
    749-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大量以塿土为主要土壤类型的工程堆积体。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不同降雨强度(1。0、1。5、2。0、2。5 mm·min-1)和不同坡长(3、5、6。5、12 m)条件下土质(0%砾石)、土石质(30%砾石)塿土堆积体坡面径流和产沙特征。结果表明:雨强在1。0~1。5 mm·min-1时,径流率相对稳定,而在2。0~2。5 mm·min-1时,径流率波动变化明显;平均径流率在相同坡面不同雨强时存在显著差异,随雨强增大2种坡面间平均径流率差异显著增大,在相同雨强下,土石质坡面径流率在各坡长间的差异较土质坡面更明显。在3~6。5 m坡长时,坡面流速先迅速增大后缓慢增大或趋于稳定,12 m坡长时则显著提高;随雨强增大,砾石对平均流速的抑制作用增强,雨强2。5 mm·min-1时,土石质坡面平均流速较土质坡面的减幅最大可达61。5%。雨强<2。0 mm·min-1时,产沙率呈逐渐下降或稳定变化的趋势,其他雨强时则呈先迅速下降后"多峰多谷"波动变化的趋势,且雨强越大波动越明显。平均产沙率与径流参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径流率的拟合效果最好。各因子中,坡长对径流流速和次降雨侵蚀量的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51。8%和35。5%。该研究结果可为塿土区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模拟降雨坡长砾石含量径流产沙贡献率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临沂市固碳生态网络构建

    梁华秋沈梦晗邵明姚朋...
    759-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排放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作为碳排放的重点区域急需提升整体固碳能力。固碳服务可在供给与需求区域之间依靠大气的流通实现相邻区域间生态系统服务的转移。本研究以临沂市为例,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供需匹配路径并进行固碳生态网络的构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固碳服务供给量较高的区域位于北部和南部,现有供给总量约可解决60%的需求总量;供需空间分布不平衡,仍有54%的可解决周边固碳需求的区域被闲置;优化供需匹配路径能保持较好的物质能量传播效率,成本较低,潜在固碳能力较强的路径位于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在固碳生态网络的建设中,需加强固碳服务供给端的保护与修复,实现固碳服务需求端的减碳排与强固碳,并做到供需匹配路径的优化与协调。该方法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过剩区域为周边高需求区域提供服务,优化整体资源配置,可提升区域固碳能力。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固碳服务固碳生态网络临沂市

    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关联性及其空间分异

    梁仕豪李文高宇刘保住...
    769-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有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稳定并促进人类福祉的持续创造。本研究以吉林省为例,基于5 kmx5 km的评价单元,对2000、2005、2010、201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网格化和重采样,定量评价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二者的相关性及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3858。95亿元下降至3782。11亿元。研究区东部以极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为主,西部以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为主。吉林省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以及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土地利用类型和人为影响指数是促使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产生空间分异的重要驱动因子。未来应通过合理规范土地利用和合理控制人为活动强度对吉林省进行生态环境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生态风险空间自相关吉林省

    基于AHP-GIS的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小相岭片区及周边社区为例

    胡佳媛刘灵豫代勤龙杨兵...
    780-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公园的首要目标是生态保护,同时兼备科研、教育与游憩等功能。从实现全民共享出发,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小相岭片区及周边社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景观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游憩利用能力和社会条件4个因子构建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GIS技术进行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并开展游客问卷调查,从生态旅游适宜性和游客选择偏好两方面对评价区域的功能分区提出建议。结果表明:评价区域生态旅游适宜性被划分为5个等级,适宜性最高的区域靠近自然景观资源且远离核心保护区,适宜性最低的区域分布在核心保护区边缘。根据适宜性分析结果,评价区可被划分为适宜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结合游客偏好,评价区域游憩活动可被划分为7类:生态观光、生态露营、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农牧文化体验、生态教育与山地探险,该划分结果可为不同类型游客提供适宜的服务,并为小相岭片区开展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参考。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层次分析法功能分区

    基于XGBoost模型的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预测

    李香伶陈奉献陈希娟
    789-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自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预测土壤中除草剂阿特拉津降解效率的最佳模型,可评估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残存风险。本研究收集了49篇已发表文献中的494对数据,选择土壤pH、有机质含量、饱和导水率、土壤湿度、阿特拉津初始浓度、培养时间和接菌量7个因素作为输入特征,以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作为输出特征,建立了6种预测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效率的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和相关评价指标对模型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XGBoost模型在预测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方面性能表现最佳。基于预测模型获得各因素的特征重要性排名,依次为土壤湿度>培养时间>pH>有机质>阿特拉津初始浓度>饱和导水率>接菌量;应用SHAP解释各特征与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能力间的潜在联系以及各特征贡献度发现,时间对k有负贡献,而饱和导水率则对k有正贡献。土壤湿度、阿特拉津初始浓度、pH、接菌量和有机质含量的高值普遍分布在SHAP=0两侧,说明它们对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存在复杂贡献。XGBoost模型结合SHAP方法在预测k性能和可解释性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充分挖掘历史试验数据的价值,利用环境参数对阿特拉津降解效率进行预测,对设定阿特拉津施用阈值、降低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残留和扩散风险、保障土壤环境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XGBoost模型预测阿特拉津土壤降解

    全球入侵物种马铃薯块茎蛾生态位转移及适生区扩展

    王丽丽杨采青王瑛李欣海...
    797-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铃薯块茎蛾是一种全球性检疫害虫,也是马铃薯的主要害虫,对其进行早期预警和检测非常重要。本研究从3个维度,即原产地南美洲与整个入侵地(以除南美洲以外的所有分布地为整体)之间、原产地南美洲与5个入侵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原产地南美洲与入侵地中国之间的气候生态位变化,分析了马铃薯块茎蛾在入侵期间的气候生态位保守性,并构建了该害虫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在其原产地和入侵地(中国)的生态位模型。结果表明:该害虫的气候生态位在上述地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张,说明该害虫在入侵过程中能适应新的入侵地环境。马铃薯块茎蛾的适生区几乎遍布整个南美州;在中国,其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河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北部、湖南南部、安徽、广东、江苏、山西和陕西的南部,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增加,全球气温升高,其适生区将在低纬度地区减少,逐渐向高纬度地区扩展,具体表现为:北部向辽宁、吉林、内蒙古东南部扩展,西部向四川及青藏高原东南部延伸,而云贵高原东南部、海南岛及长江以南等地区的适生区逐渐减少。与当前气候条件相比,未来气候条件下我国马铃薯块茎蛾适生区总面积呈增加趋势,在2081-2100年,在ssp126、ssp370和ssp5853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其适生区面积分别增加27。78、165。54、140。41 hm2。因此,迫切需要提高警惕,严防马铃薯块茎蛾危害的进一步扩展。

    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生态位转移生物入侵适生区

    基于流域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延河的水生态健康

    贺瑶孙长顺侯易明胡恩...
    806-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流域中下游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不同地貌单元(峁梁丘陵沟壑区、峁状丘陵沟壑区、破碎塬区)水土流失状况不同,本研究于2021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流域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通过构建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对流域水生态进行健康评价,并探究不同地貌单元对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的影响。共鉴定底栖动物4门73属113种,两季度中水生昆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对26个候选指标进行筛选发现:春季B-IBI由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相对丰度、科级耐污指数(FBI)、捕食者个体相对丰度3个指标构成;秋季B-IBI由蜉蝣目分类单元数、FBI、捕食者个体相对丰度3个指标构成。B-IBI评价结果显示,上游干支流83。3%的采样点处于健康状态,而中下游干支流仅有28。6%的采样点处于健康状态,流域春季健康状况优于秋季。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表明,破碎塬区秋季底栖动物密度、物种数和B-IBI均显著低于春季,且在秋季时显著低于峁梁丘陵沟壑区、峁状丘陵沟壑区,丰水期集中降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为大石底质、叶绿素a、氧化还原电位、浊度、电导率、溶解氧,影响秋季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为硝态氮、氧化还原电位、pH。

    延河流域水土流失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健康评价地貌单元

    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成因初探

    徐金涛姚远杨雯王众...
    817-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过程的成因,于2022年4-9月进行了水质和赤潮生物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主要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秦皇岛近岸海域共发生8次赤潮,累计赤潮面积716。1 km2,根据赤潮藻种差异和暴发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夜光藻赤潮、硅藻-裸藻(中肋骨条藻、运动异双鞭藻、伪菱形藻属)赤潮和甲藻(锥状斯克里普藻和叉状角藻)赤潮3种主要的赤潮过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因子的主要作用时间为7-9月,氮磷营养盐因子的主要作用时间为4月和7月。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夜光藻喜低温,其赤潮发生时往往伴随有较高浓度的铵氮和活性磷酸盐;中肋骨条藻、运动异双鞭藻和伪菱形藻属对各类环境因子具有广泛的耐受性,但更喜高温和富氮海水;叉状角藻和锥状斯克里普藻在寡磷环境下生存竞争力更强。综合两种方法的结果认为,3种赤潮过程的成因各不相同:充足的饵料藻及适宜的水温是引发和维持夜光藻赤潮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盐条件和富营养化环境是形成硅藻-裸藻赤潮的主要原因;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海水扰动促进了锥状斯克里普藻孢囊的萌发并引发赤潮;而磷限制是锥状斯克里普藻赤潮向叉状角藻赤潮转变并使之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

    秦皇岛赤潮因子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磷限制

    中国机收再生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林文雄翁佩莹林文芳邵彩虹...
    827-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水稻育种方法的不断改善和栽培技术的持续创新,再生稻的种植面积及比重在中国水稻生产系统中逐渐增大,已发展成为生产成效显著的水稻种植模式之一。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从作物生理生态学的视角,紧紧围绕再生稻适宜品种筛选及类型划分、机收再生稻的适宜留桩高度与水肥调控、再生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再生稻根系和再生活力及其与根际微生态特性的关系4个方面,综述了再生稻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在推广低留桩再生稻栽培技术时,应重视根际系统的合理调控,促进根际营养供给和腋芽适时萌发及分蘖再生协调发展,实现高再生系数、高再生穗数、高收获指数、高产优质、低碳安全可持续的"四高一低"目标,促进再生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再生稻机械化留桩高度再生力腋芽萌发固碳减排

    白色侧齿霉菌在文物表面的生态适应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马小瑞武发思马文霞张琪...
    837-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物是人类历史的结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微生物广泛定殖于古代壁画、石质文物及其他类型文化遗产上并造成危害,其中优势病害真菌白色侧齿霉菌的分布尤为广泛,其可在多种文物和极端环境中生存,严重威胁着珍贵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白色侧齿霉菌的分类命名经历了几次变化,导致其对文物的影响尚未被特别关注。本文以白色侧齿霉菌为主线,梳理了其分类发展简史、分布范围、文化遗产类型偏好,分析了其生理、生化、生态特征及潜在的生物退化机制,提出了其可作为文化遗产微生物危害的指示物种,讨论了此类典型壁画微生物的防治对策,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优势病害真菌耐盐嗜温酶生产者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