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效应研究进展

    张城李晶周自翔刘宪锋...
    1633-1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效应(ESC)将生态系统服务各组成部分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构建了 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桥梁,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融入到决策制定中.本文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效应的概念,回顾了级联效应的研究进展.从理论角度看,ESC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准确定义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因果关系,提高ESC模型的实用性与适用性,以及如何有效连接利益相关者与生态系统服务结构.从应用角度看,ESC在生态系统服务制图、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政策制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研究在指标筛选和互馈机制上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建议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更加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结构过程及分类标准,通过多模型融合和区域调查来弥补ESC对反馈机制描述的不足,结合区域特征为人地耦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效应研究进展反馈机制

    基于水体盐度和水文结构的滨海湿地海陆水文连通性

    徐嘉仪李玉凤邱春琦刘红玉...
    1643-1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体盐度作为核心指标,综合水文结构连通指标(沟渠水面率、进出水渠密度、海陆距离以及沟塘距离)构建海陆水文连通性指数.在多尺度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选择150 mx 150 m网格作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内海陆水文连通性进行空间定量分析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海陆水文连通性由海向陆逐渐递减,但递减速率存在差异,这是由于研究区内水体盐度空间分异明显,对水文连通性变化速率造成一定影响.将海陆水文连通性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优与良所在区域主要分布在近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咸水养殖塘和农田为主;中与差所在区域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淡水养殖塘和农田为主.滨海湿地的水文过程十分复杂,定量化滨海湿地海陆水文连通性能够为滨海湿地现状评估以及湿地修复提供参考资料.

    水体盐度遥感反演水文连通性沟渠滨海湿地

    苏北平原灌区小水利工程对沟渠水文连通结构的影响

    吴玉琴邱春琦徐嘉仪李玉凤...
    1653-1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原灌区的水文情势复杂,且受农村小水利工程及人为管理影响强烈.本研究选取典型平原灌区——苏北阜东灌区作为研究区,构建沟渠网络连通指标及农村小水利工程的影响指标来定量分析水文连通程度,利用 自组织特征映射(SO M)分析法,判断小水利工程对研究区沟渠网络结构连通性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阜东灌区各区域水文结构连通差异较大.其中,灌区北部连通性最好,灌区中南部连通性最差.研究区共有876个泵站、633个闸点和2420个涵洞.在没有小水利工程影响时,水文结构连通性极差的行政村共有13个,连通性较好和连通性最好的行政村共48个.在小水利工程的影响下,连通性极差的行政村减为8个,连通性较好和连通性最好的行政村增加为53个.由于闸点和涵洞的影响,阜东灌区共有26个行政村的水文结构连通性变差;由于泵站的影响,39个行政村的水文结构连通性得到改善.

    沟渠网络水文连通性自组织特征映射聚类分析平原灌区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林下红松幼苗能量与养分季节动态

    周光徐玮泽万静汪雁楠...
    1663-1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林下红松幼苗生长和养分存储季节动态,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原始林)和次生杨桦林(次生林)林下2年生红松幼苗为对象,研究林下光合有效辐射(PAR)、幼苗生物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全氮(N)和全磷(P)等指标的季节变化,分析两林分林下光照的季节动态及其差异对红松幼苗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林和次生林林下月PAR累积量季节变化都呈"双峰"型,夏季为郁闭期,两林分林下光线弱.春季和秋季为阔叶树无叶期,林下光照条件变好,且次生林林下光照明显好于原始林;原始林和次生林红松幼苗的生物量、NSC、全N和全P浓度的季节动态与林下光照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在春季和秋季表现为显著增加,在夏季呈下降趋势.春季幼苗的淀粉浓度增加,夏季淀粉和可溶性糖浓度均逐渐降低,到8月达到最低值,秋季可溶性糖浓度显著升高.春季和秋季次生林林下幼苗的生物量和NSC浓度整体上均显著高于原始林,而夏季两林分差异不显著.因此,春季和秋季的林下光照条件差异是影响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红松幼苗养分积累和生长更新差异的主要原因.

    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林下光照季节动态

    黄土丘陵区两典型造林树种生长季树干直径微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刘美君吕金林陈秋文杨洁...
    1673-1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DC3型高分辨率树干直径变化记录仪和Granier热扩散探针,对黄土丘陵地区两典型树种辽东栎和刺槐生长季的树干直径微变化和树干液流动态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观测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分析两树种树干的直径微变化动态特征与蒸腾耗水的关联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两树种树干直径和液流通量密度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直径日最大收缩量与 日均液流通量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树干直径在日尺度上的微变化受当 日蒸腾耗水量的影响.对树干直径日最大收缩量和蒸腾驱动因子进行线性拟合,结果显示,树干直径 日变化量与主要气象环境因子(日均太阳辐射、日均空气水汽压亏缺、整合变量VT)呈显著正相关.回归曲线斜率表明,辽东栎树干直径日变化量大于刺槐,其直径对气象环境因子的敏感度更大.两树种液流通量密度在较高土壤水分时段高于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段,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辽东栎树干直径日最大收缩量差异显著,刺槐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些差异可能与两树种蒸腾调节和树干水分补充等用水策略有关.

    辽东栎刺槐树干直径微变化树干液流土壤含水量

    环境和冠层结构对华北落叶松林树干液流的影响

    秦颢萍刘泽彬郭建斌王彦辉...
    1681-1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量化环境和冠层结构变化对树干液流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变化环境下的树木水分利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于2019年6-9月利用热扩散式探针监测了华北落叶松林的树干液流,同步观测林外气象、林内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和冠层结构动态,分析树干液流速率与潜在蒸散(PET)、土壤相对可利用水分(REW)和林冠层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并量化各因素对树干液流速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树干液流速率对PET的响应符合二项式函数,对LAI的响应符合线性增长函数,对REW的响应符合趋于饱和的指数增长函数.将树干液流速率与PET、REW和LAI的单因子响应关系以连乘形式耦合得到多因素影响的树干液流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基于该模型得到,PET是导致不同天气下树干液流速率差异的主导因素,其平均贡献率在晴天(40.3%)、多云(4.3%)和雨天(-26.3%)下有较大不同;PET和LAI是影响树干液流速率月份变化的主导因素,其在各月贡献率范围分别为-23.1%~16.8%和-12.3%~11.0%.本研究构建的多因素影响的树干液流模型可用于评估和预测树干液流速率,亦可用于量化各主导因素影响,将有潜力成为分析变化环境下树木水分利用的有效工具.

    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潜在蒸散土壤相对可利用水分叶面积指数

    塞罕坝华北落叶松针叶光响应指标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周颖张泽文温烁孙赫...
    1690-1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潜在最大光能利用效率(LUEmax)、潜在最有效光照强度(PARe)、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在树冠不同垂直位置和不同物候期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LUEmax在树冠垂直方向随着冠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PARe、LCP和LSP则随冠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上层针叶对强光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而下层针叶能更高效地适应弱光环境.LUEmax在生长季内随着叶片发育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在7月有所下降;其余指标均呈现出"单峰"的变化趋势.环境因子与光响应指标显著相关,主要原因是叶片气孔对周边环境的应激反应.了解光响应指标的垂直及物候期变化规律对制定科学的经营措施、优化林分结构、改善局部微环境、最大限度提高森林生产力有重要意义.

    光能利用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物候期变化

    青藏高原东缘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的氮磷动态

    杨丹荔罗辑贾龙玉石文博...
    1699-1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青藏高原东缘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序列的典型地段依次设置7个采样点(冰川退缩0、10、30、40、50、80和127年),测定各演替阶段表层土壤与植被各层氮(N)、磷(P)含量及生态系统生物量,分析不同演替阶段N、P养分的积累与循环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叶、枝、根的N、P含量随演替下降,而干的N、P含量在演替末期较高,凋落物与土壤O层N、P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乔木层叶和枝一致.生态系统的N、P贮量均随演替逐渐增加,演替初期生态系统N的积累主要依靠植被层,演替末期尤其是植被层形成顶极群落以后,土壤成为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N库;植被层的P贮量在冰川退缩后的80年样地超过了表层土壤.生态系统N、P养分的积累速率在演替中期较快,且表现为表层土壤>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演替中期阔叶林阶段N、P养分的循环系数高于演替末期的针叶林阶段,而利用效率则低于针叶林阶段.可见,针叶树种养分循环低但利用率高的机制有利于同其他物种竞争,从而最终形成顶极群落.

    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N、P积累养分循环

    华北落叶松与阔叶树种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和酶活性变化

    王淳董雪婷杜瑞鹏张志东...
    1709-1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凋落物是森林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分解在调控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河北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与白桦,华北落叶松与蒙古栎,华北落叶松、白桦和蒙古栎混合凋落叶及纯华北落叶松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分解速率、养分释放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近2年的分解,混合凋落叶分解速率均显著高于纯华北落叶松凋落物叶;在所有处理中,华北落叶松与白桦混合凋落叶分解速率最高.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不同处理养分含量变化一致,凋落叶N、P含量呈上升趋势,C、K含量和C/N呈下降趋势;相对纯华北落叶松凋落叶,各混合凋落叶分解可以促进凋落叶C、K的释放,但对N、P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不同处理凋落叶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蔗糖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凋落叶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负相关.总体来看,华北落叶松和白桦、蒙古栎凋落叶混合可以促进华北落叶松凋落叶的分解,且凋落叶中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凋落叶的分解密切相关.

    华北落叶松凋落叶分解速率养分释放酶活性

    太白山锐齿栎林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尉文宋文超郭毅春张厚发...
    1717-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太白山1.5 hm2的锐齿栎原始林和次生林样地中环境因子和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模型(对数正态模型)、生态位模型(Zipf模型、断棍模型、生态位优先模型)和中性模型,拟合了锐齿栎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结果表明:太白山锐齿栎林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受到生境异质性的影响.其中,地形因子对原始林物种分布影响较大,在凹凸度较大的生境中,物种分布同时受到中性过程和生态位过程的影响,但中性过程发挥的作用较小;而在凹凸度较小的生境中,中性模型被拒绝,物种的多度分布符合生态位理论的假设.在群落坡度大的区域,群落中生态位过程和中性过程同等重要;而在坡度较小的平缓区域,生态位分化对群落物种分布的影响较大.在次生林中,影响物种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土壤养分.在次生林土壤速效磷含量高的生境中,生态位过程是影响群落物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学过程;而在土壤速效磷含量低的生境中,中性过程和生态位过程在群落物种分布中同时存在.太白山锐齿栎林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原始林在20 mx20 m尺度上,生态位模型和中性模型都能预测物种多度分布,而在40 mx40 m和70 mx70 m尺度上,生态位过程可解释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在次生林样地20 mx20 m、40 mx40 m、70 mx70 m尺度上,生态位过程和中性过程共同作用于物种的分布,但是生态位过程更为重要.可见,除了尺度和生境异质性外,原始林与受干扰的次生林中的物种多度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锐齿栎林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尺度生境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