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交替根区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葡萄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陈丽楠刘秀春孙占祥荣传胜...
    1807-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采用盆栽的方法,在避雨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的灌溉方式和供氮水平对葡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水氮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探讨北方鲜食葡萄生产最佳的水氮耦合管理模式.灌溉方式包括常规灌溉100%灌溉量(CDI)、单侧固定根区灌溉50%灌溉量(FDI)和双侧根区交替灌溉50%灌溉量(ADI);土壤施氮浓度设置0.4(N1)、0.8(N2)、1.2 g·kg-1(N3)3个水平.结果表明:与CDI模式相比,ADI和FDI总修剪量降低了 34.8%和11.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长冗余增加;CDIN3处理葡萄树体冗余生长最高.ADI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分别比CDI、FDI提高5.1%和12.8%;N2和N3处理的树体总干物质量显著高于N1处理.与其他灌溉模式相比,ADI模式下叶果比显著降低,收获指数显著提高;施氮量对各项指标影响不显著.所有组合中,ADIN2处理冗余生长量与当年生物量比值最低.葡萄产量表现为ADI分别比CDI和FDI平均提高6.0%和10.4%,同一灌溉模式下,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ADIN2、ADIN3耦合处理葡萄产量最高.与其他灌溉模式相比,ADI模式显著提高了葡萄水分利用效率,以ADI与N2、N3水平的耦合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不同施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ADI>CDI>FDI,并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认为,ADIN2处理能够减少葡萄冗余生长,有利于干物质向果实积累,产量较高,水氮生产效率较高,是较适宜北方葡萄生产的水氮组合模式.

    冗余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利用效率

    盐度对滨海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

    陈瑞蕊张建伟董洋林先贵...
    1816-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盐土是重要的农业土地后备资源.微生物是土壤中物质循环的关键动力,然而盐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采集滨海地区的土壤样品,研究非盐、轻盐和高盐3组不同盐度对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和群落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盐和轻盐土壤相比,高盐土壤的脱氢酶活性和细菌数量显著降低,而细菌α多样性没有变化,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分异.利用零模型反演群落构建过程,发现盐度是细菌群落构建过程的主控因子,盐度主导的高确定性过程控制了滨海盐土细菌的群落结构.说明在现有的盐度范围内,高盐土壤中同样含有丰富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具有盐土改良的生物学基础,然而由于高确定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外源物种很难定殖于滨海盐土.因此,在利用微生物技术改良滨海盐土时,应尽可能筛选耐盐的土著菌种,提高定殖效率.

    细菌群落构建零模型物种丰富度耐盐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苜蓿-作物种植方式下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代谢足迹

    霍娜黄菁华耿德洲王楠...
    1825-1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虫群落在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山区3种苜蓿-作物种植方式[苜蓿连作(A-A)、苜蓿-玉米轮作(A-C)、苜蓿-马铃薯轮作(A-P)]为对象,探讨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线虫群落组成结构及代谢足迹特征,评价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壤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玉米和苜蓿-马铃薯轮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6%、7.4%,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 4.0%、5.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也有显著提高;2)在苜蓿连作方式下,线虫总多度为211条·100 g-1干土,植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35.7%),而在苜蓿-玉米和苜蓿-马铃薯轮作方式下,土壤线虫总多度较苜蓿连作有所增加(分别增加49.5%、93.7%),捕-杂食线虫成为优势营养类群(所占比例分别为45.7%、37.6%);3)相较于苜蓿连作,苜蓿-作物轮作方式下,植物寄生线虫指数(PPI)显著降低,表明植物寄生线虫在土壤食物网中的危害减轻;而线虫通路指数(NCR)有所增加,表明苜蓿-作物轮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细菌分解作用进一步增强;4)苜蓿-作物轮作方式下,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MI)及其复合足迹、富集足迹、结构足迹均显著提高,土壤线虫的生产力和代谢活性显著增强,线虫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更为成熟稳定.研究表明,相比苜蓿连作,苜蓿-作物轮作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使得土壤食物网的资源输入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有所增加,受干扰程度显著降低,土壤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健康,因而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苜蓿-作物轮作土壤线虫群落代谢足迹

    镉胁迫对吊兰及银边吊兰生长及镉富集特性的影响

    王菲肖雨程小毛黄晓霞...
    1835-1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吊兰和银边吊兰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其在不同Cd2+处理浓度(0、20、80、200 μmol·L-1)下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0 μmol·L-1镉对两种吊兰的影响较小,单叶面积、总叶面积、叶绿素(Chl)a含量、总叶绿素[Chl(a+b)]含量、类胡萝 卜素含量、Chl a/Chl b值、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与对照(CK)基本无显著差异;80μmol·L-1镉胁迫下两种吊兰叶片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升至最高水平;200 μmol·L-1镉胁迫下,两种吊兰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转移系数(TF)以及各部分生物量均降至最低水平,而两种吊兰的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银边吊兰的丙二醛(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两种吊兰各器官Cd含量持续升高,且主要富集在根部;吊兰各器官Cd含量及富集系数(BCF)在胁迫处理下均高于银边吊兰.研究表明,两种吊兰对镉具有一定的耐性,其中吊兰对Cd的耐受能力强于银边吊兰,可考虑作为绿化植物用于修复镉污染水体或土壤.

    吊兰银边吊兰镉胁迫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耐性

    长期砷胁迫下大屯海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性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尚丽陈丽张涛郑昕...
    1845-1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金属是影响湖泊水质和生态健康的重要胁迫因子,系统识别生物对长期污染胁迫的响应模式是开展污染湖泊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经历持续砷污染的大屯海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6月—2018年3月对水体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开展季节性调查.结果显示:大屯海的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蓝藻门组成,与已有研究反映的长期砷胁迫下浮游植物组成以蓝藻门等耐受属种为主的特征一致.相似性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而空间差异不显著.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溶解性正磷酸盐和砷呈显著正相关,与砷对藻类生长产生的低促高抑效应一致,同时磷酸盐的增加可能降低了砷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冗余分析显示,溶解性营养盐和砷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显著因子.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营养盐和水温分别单独解释了群落结构变化的17.6%和3.8%,且与砷产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15.1%);而砷对浮游植物的群落构建无显著的独立作用,反映了现有优势藻类具有对砷较强的耐受性从而对砷浓度的变化不敏感.因此,大屯海的优势浮游植物以耐砷藻类为主,砷对藻类产生的低促效应是污染湖泊修复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生态效应之一.

    砷污染浮游藻类生物量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粪甲虫对绢蒿荒漠春秋两季牛粪分解的影响

    郭亚亚曹佳敏车昭碧杨寒珺...
    1854-1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绢蒿荒漠草地牛粪的分解规律,分别在5月(春季)和9月(秋季)设置不同堆置时间点(0、7、29、48、58 h),明确粪便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同时设置不同开口的网笼(无网笼、上下开口、上开口、全封口),探讨各生态功能类群粪甲虫对粪便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的粪甲虫种类数显著高于秋季,秋季的粪甲虫数量显著高于春季.春季粪便的水分、全碳、全氮、全磷下降主要集中在0~29 h,堆置29 h时粪便的水分、全碳、全氮、全磷分别降低39.4%、13.9%、32.1%、26.7%.堆置58 h时粪便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分别显著降低8.0%和16.0%.秋季粪便的水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在0~7 h内下降速度最快,堆置7 h时分别降低85.6%、10.2%和20.2%.7~58 h内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上升,58 h时粪便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分别升高20.0%和13.7%.全碳、全氮和全磷的分解主要集中在0~29 h内,堆置29 h时分别降低17.5%、55.0%和64.8%.不同开口的网笼有效阻止了相应生态功能类群粪甲虫的进驻,随着粪甲虫生态功能类群的增加,粪便分解速度加快,无网笼状态下的粪便分解速度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粪甲虫种类、数量以及粪便堆置时间均显著影响牛粪的分解过程.

    粪甲虫绢蒿荒漠牛粪堆置时间生态功能类群分解规律

    闽江口-平潭海域有机解磷菌多样性及群落特征

    佘晨兴林洪苏玉萍张勇...
    1863-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磷的微生物矿化是海洋磷循环的重要环节,开展有机解磷菌研究有助于揭示富营养化海域有机磷矿化的微生物驱动机制.以phoX为标志基因,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闽江口-平潭海域2019年4月(春季)及7月(夏季)有机解磷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样品中有机解磷菌的Shannon指数介于3.21~7.91,各站位多样性春季均大于夏季;沉积物样品中有机解磷菌的Shannon指数介于2.04~8.70,各站位多样性夏季大于春季.春季各站位表层海水有机解磷菌的Shannon指数均高于沉积物,而夏季则相反.表层海水中检测到9个门类的有机解磷菌,主要为变形菌门和蓝细菌门;沉积物中则检测到12个门类,主要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在属水平上,有机解磷菌的群落组成呈现时空变异特征.表层海水样品中,春季以雷辛格氏菌属、褐杆菌属、深海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属为主,夏季则以聚球藻属、Halioglobus属、玫瑰变色菌属、褐杆菌属、亚硫杆菌属和生丝单胞菌属等属为主.在沉积物样品中,春季主要菌属包括雷辛格氏菌属、褐杆菌属、弧菌属和亚硫杆菌属;夏季主要菌属包括固氮螺丝菌属、氨基杆菌属、Sulfurifustis属、伯克氏菌属和Thiohalobacter属.此外,在表层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中均检测到大量未分类的有机解磷菌.冗余分析显示,溶解氧、水温、pH、可溶性无机氮、亚硝态氮、硝态氮等对闽江口-平潭海域表层海水有机解磷菌群落分布影响较大.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存在的丰富有机解磷菌可能在该海域的磷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沉积物海水有机解磷菌高通量测序phoX

    基于内壳的西非乌贼日龄与生长特性

    瞿俊跃周敏华韩霈武方舟...
    1873-1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贼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东部及非洲沿岸海域,是拖网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也是大西洋乌贼科最重要的商业种.本研究根据2015年7-8月西非沿岸采集的乌贼样本,测量了 283尾乌贼内壳外部形态参数,结合内壳日龄信息,对不同性别乌贼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乌贼胴长和体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读取内壳日龄,发现雌雄性优势 日龄组均为80~100d.内壳外部形态与 日龄的拟合函数中,Logistic函数的拟合效果最佳.雌性个体内壳外部形态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值均大于雄性.雄性和雌性乌贼内壳长和内壳宽的绝对和瞬时相对生长率分别在110~120 d和100~110 d达到峰值.雄性和雌性的初次性成熟日龄分别为111 d和104d.不同性别乌贼的生长差异可能与栖息环境密切相关.

    西非沿岸乌贼内壳年龄与生长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外形变化的影响因素

    何静茹陆化杰陈炫妤刘凯...
    1881-1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19年冬春季(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分析了其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在不同性别、不同胴长组和不同性腺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胴长组201~250mm以及雌性个体性腺成熟度Ⅱ期和雄性个体性腺成熟度Ⅲ期的各特征参数增幅达到峰值.除上翼长与上脊突长比值(UWL/UCL)和下头盖长与下脊突长比值(LHL/LCL)存在性别间显著差异外,其余特征参数与脊突长的比值均无性别间显著差异,各特征参数与脊突长的比值在不同性腺成熟度、不同胴长组间也无显著差异,比值保持稳定,表明角质颚各区域生长保持一致.研究表明,201~250 mm可能是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在胴长上的生长拐点,雌性个体性腺成熟度Ⅱ期和雄性个体性腺成熟度Ⅲ期可能对应角质颚外部形态在性腺成熟度上的生长拐点.

    鸢乌贼角质颚个体生长外部形态西北印度洋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根腐病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

    黄咏明蒋迎春王志静宋放...
    1890-1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腐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常常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丛枝菌根(AM)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通过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体而发挥重要的生理生态功能.研究表明,AM真菌通过调节宿主植物一系列生理生化响应,诱导植物增强根腐病抗性.当前,利用AM真菌开展根腐病等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是植物与微生物互作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全面梳理了 AM真菌对宿主植物根腐病病原物的抑制效应,系统总结了 AM真菌改变宿主植物根系形态结构、改善植物营养水平、与病原物竞争生态位点、激活植物防御体系、调节根系分泌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了 AM真菌抑制根腐病危害的作用机制,展望了 AM真菌抑制根腐病危害的潜在机制和AM真菌高效利用面临的现实问题,旨在为利用AM真菌开展植物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丛枝菌根真菌根腐病抑制效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