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2种木本植物凋落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李澳归蔡世锋罗素珍王小红...
    1153-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叶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测定了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内62种主要木本植物凋落叶C、N和P含量,分析叶习性(常绿、落叶)、生活型(乔木、小乔木或灌木)以及主要科之间凋落叶化学计量的差异,通过Blomberg's K衡量系统发育信号,分析了科水平分化时间与凋落叶化学计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2种木本植物凋落物C、N、P含量分别为405.97~512.16、4.45~27.11 和 0.21~2.53 g·kg-1,C/N、C/P 和 N/P 分别为 18.6~106.2、195.9~2146.8 和3.5~68.9.常绿树种凋落叶P含量显著低于落叶树种,C/P和N/P显著高于落叶树种,二者之间的C、N含量和C/N无显著差异;乔木与小乔木或灌木之间的化学计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系统发育对凋落叶C、N含量和C/N有显著影响,对P含量、C/P和N/P无显著影响.科水平分化时间与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N呈显著正相关.壳斗科凋落叶倾向于高C、N含量、C/P和N/P,低P含量和C/N;无患子科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全球尺度相比,亚热带地区凋落物具有高C、N含量和N/P,以及低P含量、C/N和C/P的特征;受系统发育的影响,进化较古老的树种凋落叶具有较低的N含量和较高的C/N;凋落叶之间的化学计量差异不受生活型的影响;不同叶习性树种之间的P含量、C/P和N/P差异显著,但整体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效应.

    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凋落叶化学计量系统发育

    江西官山亚热带森林近地表和土壤温度的海拔梯度变化及其季节动态

    王芳卢尧舜张昭臣陈琳...
    1161-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度直减率作为反映温度沿海拔变化程度的参数,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众多生态过程的重要指标.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流层或近地表温度,而土壤温度作为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过程的重要因子,其垂直变化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基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0~1300 m海拔范围内的12个亚热带森林样点2018年9月-2021年8月林下近地表(地上15 cm)和土壤温度(地下8 cm)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近地表和土壤的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直减率和积温递减率,并分析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近地表年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的直减率分别为0.38、0.31、0.51℃·(100m)-1,三者差异较大,而土壤的三者变化较小,分别为0.40、0.38、0.42℃·(100 m)-1;除最低温直减率,近地表和土壤的温度直减率均无显著季节差异.近地表最低温直减率在春、冬季节较大,而土壤最低温直减率在春、秋季节较大;近地表和土壤积温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5℃积温递减率分别为163和179℃·d(100m)-1,且相同海拔的土壤≥5℃积温持续天数均较近地表长15 d左右.近地表和土壤温度沿海拔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与近地表温度相比,土壤较强的缓冲能力使得土壤温度及其直减率的季节差异较小.

    森林微气候温度直减率季节动态常绿阔叶林海拔梯度

    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冯泳翰闫珏郭钰赵怡...
    1169-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纯林为对象,设置5个间伐强度(5%、25%、45%、65%、85%),利用相关性分析,构建间伐强度-林下生境-天然更新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度间伐(45%)和强度间伐(85%)林地的更新指数明显大于其他间伐强度并且差异显著.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良好,间伐强度对各因子的影响依次为:土壤碱解氮(-0.564)>更新指数(0.548)>土壤容重(-0.462)>母树平均高度(-0.348)>草本植物盖度(-0.343)>土壤有机质(0.173)>枯落物未分解层厚度(-0.146)>土壤全氮(0.110),间伐强度对更新指数有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调整母树高度、加速枯落物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间接促进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抚育间伐能够有效改善更新苗的生存环境,在后续森林经营中从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角度考虑,间伐强度选取中度间伐(45%)和强度间伐(85%)更为合理.

    间伐强度天然更新华北落叶松结构方程模型

    伏牛山南坡3种针叶树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镇江于晨一刘升云闫瑞环...
    1178-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伏牛山地处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多种植物交汇分布且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但对于不同针叶树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异同还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以伏牛山南坡油松、华山松和马尾松为对象,分别建立3种针叶树的胸高断面积增量(BAI)指数年表,分析其生长趋势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油松、华山松和马尾松的径向生长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不同BAI指数年表间较大的Gleichlufigkeit指数也表明,3种针叶树的生长变化有较强的相似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3种针叶树的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均与上一年12月和当年6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6月气温和9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3种针叶树的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马尾松的生长与当年3月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3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华山松和马尾松的生长与当年8月平均最高温呈显著负相关.滑动相关分析表明,3种针叶树的生长与气候因子响应关系的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3种针叶树的生长与上一年12月降水量的正相关关系均逐渐增强,而与当年9月降水量的负相关关系均逐渐增强.马尾松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强,全球变暖背景下伏牛山南坡可能更适合其生长.

    伏牛山针叶树种断面积增量指数气候响应

    信息动态

    1186页

    杉木林下植物氮磷重吸收对微尺度土壤养分异质性的响应

    植可翔关欣李仁山王娇...
    1187-1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林下优势物种淡竹叶和求米草为对象,比较了 2个物种间叶片养分重吸收过程的差异,分析了同一物种内养分重吸收效率与叶片和土壤养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异质性较高,无机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58~65.29和2.43~15.20mg·kg-1.求米草群落中土壤无机氮含量为淡竹叶群落的2.4倍,但两者间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采用叶片重量、面积和叶片木质素含量作为测算基准,求米草的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均显著低于淡竹叶.对于淡竹叶,基于叶片重量的养分重吸收效率显著低于基于叶片面积和木质素含量的重吸收效率,而对于求米草,基于叶片面积的养分重吸收效率最低.同一物种的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与叶片氮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氮磷含量的相关性较弱,仅淡竹叶氮重吸收效率与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杉木人工林林下不同植物间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差异显著,但土壤养分异质性对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养分重吸收影响较弱,这可能归因于杉木人工林较高的土壤养分有效性以及冠层凋落物的潜在干扰.

    养分重吸收林下植物土壤养分异质性淡竹叶求米草杉木人工林

    施石灰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田宁黄雪梅陈龙池黄苛...
    1194-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酸沉降主要分布区域与杉木人工林主要分布区域重合,石灰添加是改良酸化土壤的有效措施.为探究酸沉降背景下施石灰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土壤为对象,在2018年6月一次性添加0、1和5 t·hm-2的氧化钙,于2020年6月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原位土壤呼吸速率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石灰相比,施石灰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交换性Ca2+含量,不同石灰施用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施石灰未显著改变其季节动态特征.施石灰显著降低了土壤异养呼吸速率,提高了 自养呼吸速率,最终导致施石灰对土壤呼吸无显著影响.土壤呼吸月动态变化与温度月动态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施石灰后土壤呼吸及自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呈上升趋势,土壤异养呼吸的Q10呈下降趋势.综上,施石灰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土壤自养呼吸,显著降低了 土壤异养呼吸,这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固碳.

    施石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土壤异养呼吸杉木人工林

    青藏高原东缘松科植物叶脉性状的变异

    朱荣杨雪龚浩鑫王志波...
    1203-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松科单叶脉植物沿环境梯度的变异规律及适应策略,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缘沿纬度梯度(26°58′-35°33′ N)获取了 48个取样点内57个松科植物的叶片,包括冷杉属、落叶松属、松属和云杉属,测定叶脉密度、叶脉直径和单位叶片体积叶脉体积等叶脉性状,分析叶脉性状之间的权衡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叶脉密度在不同属间无显著差异,而叶脉直径和单位叶片体积叶脉体积在不同属间差异显著;在不同属中,叶脉直径和单位叶片体积叶脉体积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叶脉密度与叶脉直径和单位叶片体积叶脉体积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叶脉直径和单位叶片体积叶脉体积随纬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而叶脉密度没有显著变化;年均温是影响松科植物叶脉直径和单位叶片体积叶脉体积变异的主要因子,叶脉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较弱.松科植物特殊的单叶脉结构,具有与网状脉等复杂叶脉结构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其主要通过调整叶脉直径和单位叶片体积叶脉体积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叶脉性状松科纬度青藏高原

    大兴安岭地区林下土壤酶活性对冻融交替的响应

    王世佳郭亚芬崔晓阳
    121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寒温带偃松林、杜鹃-白桦林、杜鹃-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4种典型林分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冻融模拟培养方法,研究冻融循环次数(0、1、3、5、7、15次循环)对各林分不同土层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冻融过程中各林分下土壤酶活性与多元理化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冻融对土壤脲酶活性呈先提高后抑制作用,冻融结束后其活性较未冻融均无显著变化;冻融对蔗糖酶活性呈先抑制后提高作用,冻融结束后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8.5%~40.3%;冻融对蛋白酶活性呈先提高后抑制作用,冻融结束后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13.8%~68.9%.冻融结束后,杜香-落叶松林和偃松林下脲酶分别与铵态氮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偃松林、杜鹃-白桦林和杜香-落叶松林下蛋白酶与无机氮化合物呈显著负相关.杜鹃-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下蔗糖酶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

    冻融交替土壤酶活性环境因子

    蚂蚁筑巢对热带次生林土壤N2O排放季节动态的影响

    张昆凤王邵军王平张路路...
    1218-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崖豆藤群落中的蚁巢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动态进行定位研究,分析蚂蚁筑巢引起土壤碳氮库及温湿度等土壤性质变化对N2O排放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蚂蚁筑巢显著影响热带森林土壤N2O排放,蚁巢土壤N2O排放通量(0.67 mg·m-2·h-1)显著高于非蚁巢土壤(0.48 mg·m-2·h-1),较非蚁巢土壤增加了 40.2%;蚁巢与非蚁巢土壤N2O排放通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6月分别为0.90和0.83 mg·m-2·h-1,显著高于3月(分别为0.38和0.19 mg·m-2·h-1);蚂蚁筑巢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率、温度、有机碳、全氮、水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相较于非蚁巢增加了 7.1%~74.1%,蚁巢土壤pH相较于非蚁巢土壤降低了 9.9%.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土壤氮库、碳库和温湿度均对N2O排放通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土壤pH则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土壤氮库、碳库、温湿度和pH对N2O排放通量变化的解释量分别为37.2%、27.7%、22.9%和9.4%.蚂蚁筑巢主要通过改变热带次生林土壤硝化与反硝化底物(硝态氮、铵态氮)、碳库含量及微生境(如温湿度)而调控N2O排放动态.

    热带森林蚂蚁筑巢N2O排放土壤理化性质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