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包头市公园林下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与群落构建机制

    王永龙张旋徐颖赵艳玲...
    1225-1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生菌根(EM)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对受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城市森林公园中土壤EM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及维持机制还知之甚少.本文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包头市奥林匹克公园、劳动公园和阿尔丁植物园3个典型的森林公园土壤中的EM真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公园土壤EM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大小为劳动公园(146.43±25.17)>阿尔丁植物园(102.71±15.31)>奥林匹克公园(68.86±6.83);红菇属、地孔菌属、丝盖伞属、棉革菌属、粘滑菇属、蜡壳耳属、鹅膏属、须腹菌属、阿太菌属和乳菇属是3个公园的优势属;3个公园间EM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结果表明,所有公园都具有多度差异显著的标志EM真菌;标准化随机率(NST)和基于系统发育结合的零模型推断群落构建机制(iCAMP)分析显示,城市森林土壤EM真菌群落的构建由随机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共同驱动,但随机性过程占主导地位.随机过程中的漂变、扩散限制以及确定性过程中的同质化选择是这3个城市公园林下土壤EM真菌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

    包头市城市森林公园外生菌根真菌生态过程

    亚热带树种的菌根和根外菌丝对土壤氮矿化及酶活性的影响

    陈月鹏李石开安波朱勇...
    1235-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枝菌根(AM)真菌与植物共生促进土壤氮有效性,但菌根和根外菌丝对氮矿化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亚热带3种AM树种——杉木、木荷和枫香为对象,采用内生长芯法开展原位土壤培养试验,研究菌根(吸收根和菌丝)、菌丝(无吸收根)及对照(无吸收根和菌丝)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净氮矿化速率及与有机质分解相关的4种水解酶[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β-1,4-葡萄糖苷酶(βG)和纤维素水解酶(CB)]和2种氧化酶[多酚氧化酶(POX)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根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总碳和pH,对氮矿化速率和所有酶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树种显著影响净氨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及NAG、βG、CB、POX和PER活性,其中杉木林的净氮矿化速率和酶活性显著高于2个阔叶树种;菌根处理和树种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净氮矿化速率均没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pH与除LAP外的5个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铵态氮含量、有效磷含量、βG、CB、POX和PER活性与净氮矿化速率存在显著相关性.总体来说,在一个生长季的培养周期内,3种亚热带树种根际和根外菌丝际的土壤酶活性和氮矿化速率没有显著差异.碳循环相关酶与土壤氮矿化速率密切相关,树种在凋落物质量和根系功能性状上的差异通过有机质输入及对林地环境的塑造等方式影响了土壤酶活性和氮矿化过程.

    菌丝际氮有效性养分限制根系分泌物土壤有机质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木质部形成过程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

    贺清智叶茂潘晓婷赵凡凡...
    1244-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水热因子对胡杨木质部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胡杨为例,在距离塔里木河河道100和1500 m的监测井F2和F10周围选取胡杨微树芯样本,采用木材解剖学方法,分析了胡杨木质部解剖特征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两样地的胡杨木质部解剖总导管面积与导管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胡杨导管数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总导管面积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胡杨木质部总导管面积、最小导管面积、平均导管面积和最大导管面积4个指标随生长季气温升高而显著增大.地下水位和气温对胡杨木质部不同生长阶段的贡献率不同.在生长季前期,气温对胡杨木质部导管数量和总导管面积影响贡献最大;在生长季中期,气温和地下水共同作用影响各导管参数;在生长季后期,地下水对导管数量和总导管面积影响贡献最大.敏感度分析得出,胡杨木质部导管数量变化的敏感地下水埋深为5.2 m,总导管面积变化的敏感地下水埋深为5.9 m;胡杨木质部总导管面积的敏感气温为22.0第,平均导管面积的敏感气温为18.5℃.因此,影响木质部生长敏感的地下水位区间为5.2~5.9 m,敏感气温为18.5~22℃.本研究可以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恢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胡杨木质部解剖水热因子塔里木河

    煤矸石对矿区土壤特性与植物生长的影响

    南益聪杨永刚王泽青周杨...
    1253-1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室内和室外试验,将不同含量(10%、20%、30%、40%和50%)、不同粒径(0~2、2~5、5~8和8~10mm)的煤矸石与土壤进行复配,形成具有不同容重(1.3、1.35、1.4、1.45和1.5 g·cm-3)的新构土壤,探究土壤重构方式对新构土壤水分、团聚体结构稳定性以及黑麦草、紫苜蓿和白车轴草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饱和含水量(SW)、毛管含水量(CW)和田间持水量(FC)随煤矸石含量、粒径和土壤容重增加而减小.>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煤碎石粒径增加大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煤矸石粒径为2~5 mm达到峰值;Ro.25、MWD和GMD与煤矸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基于增强回归树(BRT)模型,煤碎石含量对SW、CW和FC的影响较大,对其变异贡献率分别为59.3%、67.0%和40.3%;煤矸石粒径对R0.25、MWD和GMD的影响最大,对其变异贡献率分别为44.7%、32.3%和62.1%;煤矸石含量对黑麦草、紫苜蓿和白车轴草生长的影响较大,分别可解释其49.9%、17.4%和10.3%的变异.煤矸石含量为30%和粒径为5~8 mm的土壤重构方式下供试植物生长较好.表明煤研石能够改变新构土壤水分和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矿区生态修复可优选煤矸石含量为30%和粒径为5~8 mm的土壤重构方式.

    生态修复煤矸石土壤水分结构稳定性增强回归树模型

    5-羟色胺在红树植物秋茄幼苗抗寒中的作用

    张慧玉岳丹斐潘晓娇郝露露...
    1263-1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5-羟色胺(5-HT)不仅能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可以延缓衰老及应对非生物胁迫.为探明5-HT在调控红树林抗寒中的作用,以红树植物秋茄为试验材料,研究抗寒锻炼和喷施DL-4-氯苯丙氨酸(p-CPA,5-HT合成抑制剂)对低温胁迫下秋茄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CO2响应曲线(A/Ca)和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显著降低了秋茄幼苗叶片5-HT、叶绿素、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减弱了其利用CO2的能力,降低了净光合速率,抑制了初始羧化效率.低温胁迫下施用外源p-CPA降低了秋茄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内源各激素和5-HT含量,加剧了低温胁迫对秋茄幼苗叶片光合功能的伤害.抗寒锻炼可有效降低低温胁迫下秋茄幼苗叶片内源IAA含量,促使植株产生更多的5-HT,提高了叶片光合色素、GA、ABA含量和初始羧化效率,提升了光合碳同化能力,最终提高了秋茄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抗寒锻炼下喷施p-CPA会显著抑制秋茄幼苗叶片5-HT合成,促进IAA产生,同时降低光合色素、GA、ABA含量和初始羧化效率,减弱抗寒锻炼对红树林抗寒性的提高作用.综上所述,抗寒锻炼通过调控光合碳同化能力和内源植物激素含量提高秋茄幼苗的抗寒性,5-HT的合成是提高红树林抗寒性的必要条件之一.

    抗寒锻炼低温胁迫红树林CO2响应曲线光合作用5-羟色胺内源激素

    辽宁省入侵植物曼陀罗的生境适宜性评价——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

    王子文尹进王星陈越...
    1272-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曼陀罗作为辽宁省一种主要的入侵植物,入侵成功后难以清除,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形成较大的威胁.为了评价曼陀罗在辽宁省的生境适应性,我们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库查询等方式收集了曼陀罗在辽宁省的地理分布数据,利用Biomod2组合模型研究曼陀罗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变量.结果表明:由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增强回归模型(GBM)、随机森林模型(RF)、最大熵模型(MaxEnt)4个模型组成的组合模型的模拟效果良好.将曼陀罗的适生区分为高、中、低和不适生区,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和南部,面积约为3.8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8%;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西北部和中部,面积约为4.1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8.3%.坡度和土壤表层(0~30 cm)黏土含量对曼陀罗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最大,曼陀罗的适宜性随着坡度和土壤表层黏土含量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未来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曼陀罗的总适生区均呈现扩张趋势,在锦州、盘锦、葫芦岛、丹东等地适宜性明显增加.

    生物入侵曼陀罗潜在分布气候变化

    CO2浓度升高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细胞结构和抗逆生理的影响

    李君亮王士博李亚军郝兴宇...
    1281-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也将增加,而CO2浓度升高和干旱均会对作物生长造成影响.本研究对不同CO2浓度(环境大气CO2浓度、环境大气CO2浓度+200μmol·mo1-1)和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为45%~55%和70%~80%的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为适宜土壤含水量和轻度干旱)下谷子叶片细胞结构、光合生理、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和产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增加了谷子叶肉细胞叶绿体内淀粉粒个数、单个淀粉粒面积和淀粉粒总面积.与仅轻度干旱处理相比,轻度干旱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处理孕穗期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37.9%,但对该时期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灌浆期谷子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5.0%和44.2%;孕穗期谷子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9.3%和8.0%,脯氨酸含量下降31.5%,灌浆期谷子叶片POD活性增加26.5%,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分别下降37.2%和39.3%.CO2浓度升高处理下,轻度干旱条件使谷子穗粒数较正常水分条件两年平均显著增加44.7%,产量显著升高52.3%,且与环境大气CO2浓度相比,CO2浓度升高对谷子籽粒产量的增幅在轻度干旱条件下高于正常水分条件下.轻度干旱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谷子叶片厚度、维管束鞘截面积、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改变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从而降低了干旱对谷子的负面影响,提高了谷子穗粒数和产量.本研究可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谷子生产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C(2浓度升高干旱谷子细胞结构逆境生理

    腐熟玉米秸秆对设施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晓伟杨显贺车豪杰秦竞...
    1290-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设施黄瓜生产中化肥用量过多造成的土壤环境变劣、黄瓜产量和品质下降等问题,本研究以'津优35号'黄瓜为试材,研究腐熟玉米秸秆对日光温室黄瓜根区土壤环境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腐熟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T1,总施氮量450 kgN·hm-2,其中9000 kg·hm-2腐熟玉米秸秆作基肥,其余部分用化肥补充)、单施化肥(T2,总施氮量与T1相同)和不施肥对照(CK).结果表明:连续种植2茬后,T,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T2与对照差异不显著;Ti和T2处理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T,处理黄瓜根区土壤容重显著低于T2和对照,而孔隙度和呼吸速率显著高于T2和对照,电导率虽然高于对照,但与T2相比显著降低,pH与T2和对照差异不显著.黄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以T1最多,对照最低,而真菌数量以T2最多.T1处理的根际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而T2处理显著低于对照或与对照差异不显著.T1处理的黄瓜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比对照增加10.1%,产品品质明显提高;T2处理的根系活力也显著高于对照,但根系生长量和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与T1相比产品品质有所下降.可见,腐熟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可改良设施土壤环境,促进黄瓜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提高产量和品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腐熟秸秆有机质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根系活力产量黄瓜

    滴灌频次对温室长季节栽培番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孟晴晴吴凤灵宋健丽魏珉...
    1297-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番茄的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明确其最佳滴灌施肥制度,本研究以番茄嫁接苗为试材,采用土壤栽培和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方式开展试验.为计算养分利用效率,以常规水溶肥(平衡肥N-P2O5-K2O=20-20-20和高钾肥N-P2O5-K2O=17-8-30)每12 d滴灌1次作为对照(CK),以每12 d滴灌1次清水作为CK1,处理组(T1~T4)均滴灌日本山崎(1978)番茄配方营养液,在确保每12 d灌水施肥总量一致的前提下,分别采用每2 d(T1)、4 d(T2)、6d(T3)和12 d(T4)滴灌1次的频次进行,研究滴灌频次对长季节栽培番茄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滴灌频次减少,番茄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肥料偏生产力和养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T2处理达到峰值.与CK相比,T2处理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4.9%、8.0%、8.0%和16.8%,肥料偏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42.8%和12.2%,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41.4%、466.6%和235.9%,增产12.2%.本试验条件下,每4d滴灌1次日本山崎(1978)番茄配方营养液提高番茄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效果最佳,可达到长季节栽培番茄节水节肥的目的.本研究结果可为设施番茄长季节栽培水肥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番茄长季节栽培滴灌频次产量养分积累量水肥利用效率

    内蒙古自治区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

    武荣盛吴瑞芬金林雪王惠贞...
    1305-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内蒙古自治区不同蔬菜类型日光温室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利用全区119个观测站1991-2020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基于内蒙古自治区 日光温室叶菜和果菜的生长需求,结合生产季节关键气象要素分析及低温冷害、风灾、雪灾等气象灾害指标研究,筛选出冬季低温日数、日光温室生产季节的日照时数、阴天日数、极端最低气温、风灾日数、积雪日数作为气候区划指标,采用加权求和方法分析不同坡度(35.和40°)日光温室叶菜类和果菜类综合气候适宜性指标、等级和区划.结果表明:35°叶菜、35°果菜、40°叶菜、40°果菜的气候适宜性区划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叶菜类较果菜类在同一地区的 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更高.坡度越大,风灾指标越低、雪灾指标越高.受风灾和雪灾影响程度不同的地区,气候适宜性也不同,研究区东北部主要受雪灾影响,40°坡度的气候适宜性更高;东南部受风灾影响更大,35°坡度的气候适宜性更高.阿拉善盟、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鄂尔多斯市大部、燕山丘陵区东南部、西辽河平原南部等地区,光热资源匹配良好,风雪灾风险最低,为 日光温室最适宜区,也是当前和未来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内蒙古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光温资源匮乏,温室生产能耗大,暴雪灾害频繁,为不适宜区.

    内蒙古自治区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坡度蔬菜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