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地区帽儿山种源实验林区不同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

    杜英军李士杰王丽杨帅...
    1159-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不同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用树木年轮学方法,构建了帽儿山种源试验林内来自20个种源地的水曲柳标准年表,分析不同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的差异以及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个种源水曲柳年表整体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而生长幅度存在差异,其中带岭、露水河和三岔子3个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均值最大。20个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均与当年7月最高温呈显著正相关。除辉南外,水曲柳径向生长均与当年7月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方正、临江和露水河等14个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与当年8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曲柳径向生长均受到生长季温度与降水的制约。干旱胁迫下不同种源水曲柳径向生长存在差异,汪清、带岭和海林种源有更强的抵抗干旱的能力,而弯甸子、沾河和兴隆种源水曲柳在干旱后具有较好的恢复能力。

    水曲柳径向生长种源干旱

    封面说明

    1168页

    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干旱事件的响应

    张子航王恒贾建恒孙昊慷...
    1169-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干旱事件频发,树木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本研究选取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密度(1950、2355和2595株·hm-2)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采集树芯,计算单木胸高断面积增量(BAI),研究华北落叶松的径向生长对干旱事件的生态弹性(抵抗力、恢复力和恢复弹力)。结果表明:干旱事件发生在2006-2010年、2015年和2018年。3次干旱期间,除第2次干旱时密度为2355株·hm-2的林分(抵抗力为0。69)外,其余林分的抵抗力为0。76~2。01,均表现出较高的抵抗力。密度为2595株·hm-2的华北落叶松的抵抗力随3次干旱事件显著降低,密度为1950和2355株·hm-2的华北落叶松的抵抗力随着3次干旱事件无显著变化。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对同一次干旱事件的恢复力无显著差异,且均随干旱事件的发生呈显著上升趋势。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对第1次干旱事件的恢复弹力无显著差异,密度为2595株·hm-2的华北落叶松对第二、三次干旱事件的恢复弹力分别显著低于密度为1950和2355株·hm-2的华北落叶松。密度为2595株·hm-2的华北落叶松在第2次干旱事件(2015年)时出现明显的生长衰退(生长变化率为-26。5%),而密度为1950和2355株·hm-2的华北落叶松无显著生长衰退。总的来说,密度为2595株·hm-2的华北落叶松对干旱事件的恢复弹力最差。

    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生态弹性干旱

    四川亚丁自然保护区不同林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刘泽李君石松林杨睿...
    1177-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山林线区域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本研究对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林线区域方枝柏、川滇冷杉和大果红杉3个针叶树种进行年轮采样与处理,建立标准化年表,研究不同林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2000年后,大果红杉的径向生长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川滇冷杉自2002年后呈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近10年来,方枝柏也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不同林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方式存在差异。方枝柏径向生长对温度响应较为敏感,与上年10月—当年8月平均最低温度、上年11月—当年4月和当年7-10月平均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7-10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川滇冷杉径向生长与当年5-6月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5-6月相对湿度和帕默尔干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大果红杉径向生长与上年11-12月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当年3月平均最高温度和当年8月平均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林线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时间稳定性存在差异,方枝柏和川滇冷杉径向生长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而大果红杉径向生长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逐渐增加。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升高可能促进大果红杉的径向生长,抑制川滇冷杉和方枝柏的径向生长,改变区域林线位置。

    亚丁自然保护区方枝柏川滇冷杉大果红杉高山林线气候响应

    策勒沙漠绿洲过渡带胡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齐艳莹买尔当·克依木李宗善曾凡江...
    1187-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杨作为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树种资源,对气候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然而西北干旱区近期出现"暖湿化"现象,将对胡杨生长及发展态势带来何种影响尚未明确。本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外围沙漠绿洲过渡带胡杨林为对象,利用树木年轮技术手段,采集年轮材料,分析了该地区胡杨在1984-2021年间的径向生长对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胡杨年轮宽度指数与当年2月、5月和上一年9月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当年3月、5月和上一年9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2月、5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年轮宽度指数与组合月份气候要素的关系更为明显。滑动相关分析表明,年轮宽度指数与生长季温度的相关性整体趋于增强,而与降水量、SPEI之间的相关性整体趋于下降或保持平稳。与单月气候要素相比,组合月份气候要素与年轮宽度指数之间相关性的动态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当前区域暖湿化特征有利于策勒绿洲外围沙漠绿洲过渡带胡杨林的生长发展及其生态防护功能的提升。

    沙漠绿洲过渡带胡杨树轮宽度气候变化

    新疆天山西部伊犁河流域不同海拔雪岭云杉生长衰退特征

    张昕宇高露双刘可祥秦莉...
    1196-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新疆天山西部伊犁河流域优势树种雪岭云杉为对象,采用树轮指数(TRI)和生长变化百分率(GC)的方法研究不同海拔(1800、2300和2800 m)雪岭云杉的衰退特征,分析不同海拔雪岭云杉生长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差异,揭示该地区海拔对树木生长衰退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海拔(1800 m)雪岭云杉呈现多次衰退,但树轮指数法和生长变化百分率法判定的衰退时间存在差异。树轮指数表明,低海拔雪岭云杉在1927-1933、2007-2014年期间出现了 2次的持续大规模衰退;生长变化百分率表明,低海拔雪岭云杉在1891-1893、1924-1926、1973-1975、2004-2009年期间出现了 4次生长衰退。上一年生长季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显著影响不同海拔雪岭云杉径向生长。随着海拔上升,当年生长季PDSI对雪岭云杉径向生长的作用呈现先显著增强再减弱的趋势。在极端干旱年份(1917年),雪岭云杉生长衰退程度随海拔增加呈现增强趋势,低海拔处(1800 m)树轮指数为0。65,比平均水平低35%,而中(2300 m)、高(2800 m)海拔则分别为0。56和0。54,显著低于平均水平40%。1917年的干旱事件对不同海拔雪岭云杉生长均存在2年的遗产效应,1920年树轮指数达到0。9以上,接近正常水平。海拔因素对干旱导致的森林衰退具有重要影响,分布在水热条件相对较差的低海拔处的树木生长更易受到干旱事件的抑制作用,进而引发了次数多、规模大的衰退事件。但在面对极端干旱时,水热条件较好的中、高海拔处的树木也会出现更大程度的衰退事件。

    天山西部雪岭云杉生长衰退干旱事件海拔气候响应

    西藏珠峰地区乔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君刘泽王牌杨睿...
    1205-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暖会对青藏高原地区树木生长产生显著影响,然而,目前有关气候变化对西藏乔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西藏珠峰地区乔松为对象,开展树木年轮采样与处理,采用修正的负指数函数法、区域曲线标准法和断面积增量法去除生长趋势,建立年表,运用相关分析、滑动相关分析方法探究乔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80s后,该区域温度出现显著上升趋势,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出现降低趋势,而相对湿度在2004年前后由显著上升转变成下降趋势,区域气候呈现暖干化。相关分析表明,乔松径向生长与当年4-6月和7-9月的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6-8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1-4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1983年升温突变后,乔松径向生长与当年7月和9月最低温度的关系由不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而与当年8月相对湿度和9月降水量的关系由不相关变为显著负相关。滑动相关分析表明,乔松径向生长与当年7-9月最低温度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温度升高将促进乔松径向生长。

    乔松径向生长树木年轮气候变化升温突变

    计算机显微断层扫描技术(μCT)在量化阔叶树种导管中的应用

    白春梅梁国芹符韵林韩尔康...
    1214-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细胞尺度上定量分析导管特征,对于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直接打磨样品并结合体视显微镜成像技术是目前研究木质部解剖结构(针叶树管胞和阔叶树导管)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仍不可避免损伤木质部细胞,限制了对木质部细胞真实解剖结构的认识。本研究选取了加拿大魁北克南部的糖枫树、北美白桦、美洲白蜡树、美洲铁木、大齿杨、苦味山核桃、北美红橡7个阔叶树种,应用计算机显微断层扫描技术(μCT)和体视显微镜法分别测量各树种的导管直径和面积,采用线性模型对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数据拟合,探讨采用µCT量化阔叶树导管大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所测定的7个树种,应用两种方法测量导管大小的结果高度相似(R2=0。98)。环孔材树种应用两种方法测量的导管直径结果拟合优度(苦味山核桃R2=0。98,美洲白蜡树R2=0。96,北美红橡R2=0。99)高于散孔材树种(北美白桦R2=0。88,美洲铁木R2=0。73,糖枫树R2=0。68,大齿杨R2=0。88)。应用2种方法测量小导管(直径≤200 μm,R2=0。94)的结果拟合优度高于大导管(直径>200 µm,R2=0。92)。μCT技术为量化阔叶树种木质部导管提供了 一种无损检测新途径。

    木质部导管Micro-CT阔叶树

    针叶树形成层活动及径向生长监测研究进展

    王悦桐张军周刘俊俊王丽娟...
    1223-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木径向生长是森林固碳的主要方式,明确树木生长动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响应关系对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叶树生长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其生长动态能够快速响应气候变化。本文收集了 1975-2023年的99篇文献,评述了外源因素(温度、水分和光周期)和内在因素(树龄、树种)对针叶树形成层活动和径向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温带和北方针叶树木质部分化的各阶段开始时间提前,生长停止时间推迟;水分条件参与调控形成层活动的开始并通过影响水势和细胞膨压进而调节树木生长;光周期除了可以参与调节生长开始、结束时间外,也对最大生长速率发生时间产生重要影响。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方针叶树生长季延长、生长量增加,并使森林向更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迁移。同时,未来降水格局改变以及温度升高导致的蒸散发加剧可能会使干旱区树木生长季提前结束,生长速率下降。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开发树木生长过程模型,量化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明确树木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的生理机制。

    微树芯形成层径向生长气候要素生物要素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因素

    孙奔周运超邓梅张家春...
    1233-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龄的变化引起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改变,探明林龄对油茶林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对油茶林的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地区4个林龄段油茶林(<10年、15~25年、30~50年、>60年)为对象,研究土壤酶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对林龄变化的响应以及影响油茶林微生物养分限制的重要途径。结果表明:与<10年林龄段油茶林相比,15~25年林龄土壤酶活性C∶N显著提高,但酶活性N∶P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随林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MBN、MBN∶MBP在<10年林龄显著高于30~50年林龄;30~50年、>60年林龄MBC∶MBN显著高于<10年和15~25年林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解释了酶化学计量变化的92。4%。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分析(PLS-PM)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对微生物的C限制有总的正效应;MBN、MBN∶MBP、MBC∶MBP和SOC、全氮对微生物的P限制有总的负效应,土壤C:N对微生物的P限制有总的正效应,微生物的C限制与P限制呈显著正相关。随林龄增加,微生物养分由N、P限制(<10年)向C、P限制(15~25年、30~50年、>60年)转变。

    林龄油茶林酶化学计量养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