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东南喀斯特区域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王茜赵筱青普军伟岳启发...
    2180-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扰动,喀斯特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问题突出.综合分析喀斯特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区域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本研究以滇东南典型喀斯特区域广南县为例,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角度构建喀斯特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CA对2000、2010和2018年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反演,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2000-2018年,广南县整体脆弱性变化较小,但脆弱程度在不断加剧.在脆弱等级方面,该县以微度脆弱为主,但轻度、中度和重度脆弱在逐渐增加.广南县沿"者兔-莲城-杨柳井-板蚌"以南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较高,以北地区的脆弱性较低;脆弱性空间集聚效应强烈,北部处于脆弱性低-低集聚区,而西南部和东南部处于脆弱性高-高集聚区;生态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区域生态脆弱性的改善,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生态脆弱性进一步恶化.岩性和石漠化面积比重对喀斯特区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较为显著,导致喀斯特生态脆弱的基础是喀斯特碳酸盐岩的发育.

    喀斯特区域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广南县

    蓝光对蔬菜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韩杜斌陈向荣周福才陈学好...
    2191-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灯光控制害虫是蔬菜害虫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探讨了蓝光对黄瓜烟粉虱种群及黄瓜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抗性相关酶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直接驱避试验条件下,蓝光对烟粉虱成虫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光照强度越大、照射时间越长,对烟粉虱的驱避作用越强.在相同光强和光照时间下,直射光较透射光的驱避作用强.其中,1200 lx的蓝光直射烟粉虱5 min后,烟粉虱的虫口减退率为77.7%,比透射光高17.4%;1750 lx的蓝光直射2 min后,虫口减退率41.2%,比透射光高10.6%.盆栽条件下,蓝光照射对黄瓜叶片上的烟粉虱也有较好的驱避作用,100 lx蓝光照射5h后,烟粉虱种群的校正虫口减退率达到88.5%.蓝光对烟粉虱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蓝光照射时间的延长,烟粉虱发育历期延长.此外,蓝光照射显著提高了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蛋白、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了脯氨酸含量,与烟粉虱抗性相关的挥发物反式-β-法尼烯、反式-2-己烯醛、顺式-4-庚烯醛、反式β-罗勒烯、D-香芹酮、长叶烯和3-蒈烯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说明蓝光照射能直接驱离烟粉虱,并通过改变烟粉虱寄主蔬菜的代谢途径来提高寄主蔬菜对烟粉虱的抗性.其中100 lx的蓝光照射对田间烟粉虱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蓝光烟粉虱黄瓜生长发育

    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对碧塔海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张仲富喻庆国王行刘会会...
    2199-2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植物系统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的引擎.探究湿地生态系统地上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空间结构与土壤细菌间的相互关系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本研究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碧塔海湿地采集的35个样方中的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方的表层土壤细菌进行测序,分析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空间结构与细菌群落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双向指示种分析将样方的植物群落划分为3种群落类型,相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外貌和结构上相似,说明基于双向指示种分析的数量分类方法在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分类中有较好的适用性;细菌相对丰度统计结果表明,酸杆菌门(21.0%)、绿弯菌门(15.5%)、变形菌门(15.3%)和拟杆菌门(10.1%)是碧塔海湿地总丰度高于10%的门类,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对应的土壤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植物群落对土壤细菌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含水率、pH、铁和空间结构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重要因素.方差分解结果显示,细菌群落既受单一环境变量的影响,也受环境变量间复合作用的影响.综上,地上植物群落、土壤理化环境和空间结构共同塑造细菌群落,地上植物群落-细菌-土壤理化性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土壤细菌植物群落高通量测序物种多样性

    长期缺素施肥及石灰石膏施用对江西鹰潭红壤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段春健宛颂叶桂萍樊剑波...
    2209-2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是决定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潜力的重要生物因素.反硝化功能基因主要包括产生N2O的关键基因nirK和nirS,以及将N2O还原成氮气的基因nosZⅠ和nosZⅡ.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32年缺施氮(N)、磷(P)或钾(K)肥,以及施用石灰、石膏处理下江西鹰潭红壤反硝化功能基因的丰度,分析了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与平衡施肥的NPK处理相比,缺施P肥显著降低了nirK、nirS、nosZⅠ和nosZⅡ基因丰度;缺施N肥显著降低了nirK、nosZⅠ和nosZⅡ丰度,对nirS丰度无显著影响;缺施K肥则对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无显著影响.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分析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旱地红壤nosZⅠ和nosZⅡ基因丰度的关键环境因子.施用石灰或石灰+石膏提高了土壤pH值,进而显著提高了nosZⅡ基因丰度和nosZ Ⅱ/nosZⅠ比值,增幅分别为151% ~233%和127%~155%.旱地红壤施用石灰或石灰+石膏更有利于nosZⅡ型N2O还原菌生长,可能提高nosZⅡ在N2O还原中的相对重要性.缺施P肥对红壤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负面影响最大,而施用石灰或石灰+石膏可以提高nosZⅡ丰度和nosZ Ⅱ/nosZⅠ比值,有利于降低红壤N2O排放潜力.

    农田土壤长期施肥石灰nosZⅠnosZⅡ

    生物质调理剂对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宋佳珅张晓丽孔凡磊刘晓林...
    2217-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农牧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置制成生物质调理剂,用于沙化土壤改良是目前川西北沙化草地生态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阐明不同原料调理剂在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上的实际应用效果,本研究以不施用调理剂为对照(CK),设置施用量均为12 t·hm-2的菌渣(JZ)、秸秆(JG)和生物炭(SWT)3种调理剂,分析了调理剂施用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对照相比,各种生物质调理剂均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幅在23.0% ~ 521.6%,其中施用秸秆调理剂(JG)的效果最佳,增幅为65.1%~521.6%.因生物质调理剂只在第一年施入,第二年的土壤速效养分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较第一年整体下降了4.5% ~92.3%,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较第一年整体上升了5.6% ~458.0%.生物质调理剂改变了微生物属水平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其中,JG处理对细菌菌群的影响较大,JG和JZ处理对真菌菌群的影响较大.与CK相比,JG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其中,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了2.9%和31.8%,而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了175.0%和320.9%.冗余分析显示,土壤速效养分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其中,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较大,共解释了65.9%的群落变化,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较大,共解释了83.2%的群落变化.综合比较,秸秆调理剂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有益细菌和真菌微生物菌属的生长,可以作为提升川西北地区高寒草地沙化土壤质量的推广措施.

    高寒草地沙化土壤生物质调理剂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

    浙南大罗山天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对水质的指示作用

    王国涛陈斌斌王敏秦文莉...
    2227-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浙南地区山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水质状况,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对位于温州大罗山天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表明:天河水库浮游植物隶属于7门60属89种,全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02×105 cells·L-1,年均生物量为0.26 mg·L-1.硅藻门在全年均占优势,绿藻门在春、秋季占优势,而蓝藻门仅在夏季占优势,裸藻门和甲藻门在全年均有出现,隐藻门在秋、冬季均有出现,但不占优势.全年主要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尖针杆藻、隐头舟形藻、美丽星杆藻、假鱼腥藻、小新月藻、二角盘星藻、二角多甲藻、圆筒锥囊藻、卵形隐藻.冗余分析(RDA)显示,水库的水温、总氮、化学需氧量(CODMn)和pH值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运用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并结合浮游植物的丰度、优势种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了水体污染情况和富营养程度,结果显示,天河水库水体介于寡污染到清洁水体带之间,为贫-中营养型水体.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

    环境DNA技术在宜昌江段四大家鱼自然繁殖中的应用

    李莎刘雪清姜伟肖刊...
    2241-2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通过环境DNA(eDNA)技术的样品采集及DNA提取方法,采用微滴式数字PCR(ddPCR)技术检测了长江干流宜昌江段不同水层、不同断面四大家鱼的eDNA浓度,分析了eDNA浓度变化与卵苗密度的关系,探讨了利用eDNA技术监测四大家鱼自然繁殖情况的可行性.结果 表明:与传统调查结果相比,四大家鱼的eDNA浓度与卵苗密度呈极显著相关,浓度最大值与卵苗峰值的出现时间较为一致,利用eDNA技术可以预判家鱼集群产卵行为的发生.连续两年的断面eDNA浓度检测认为,渔洋溪上游4.5 km和下游1 km为家鱼产卵场.该范围位于传统方法预估的胭脂坝下至红花套的产卵场范围内.这说明eDNA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调查方法,可更为准确地判定有一定种群规模的鱼种的分布情况,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环境DNAddPCR产卵行为产卵场

    喀斯特地区土壤异质性及其与植物相互作用

    何洁严友进易兴松王勇...
    2249-2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喀斯特地区复杂生境造成该地区土壤高度异质性,植被为适应特殊环境形成一定形态和生理结构特征,导致较高功能性状多样性.同时,植被又通过一系列生命活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结构特征.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异质性特征,概述了植物功能性状对异质土壤的响应及植物对土壤的反馈过程,揭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耦合机制,并根据目前研究现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维系提供科学参考.

    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异质性植物功能性状全球气候变化

    蚯蚓对土壤-植物系统生态修复作用研究进展

    王丙磊王冲刘萌丽
    2259-2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植物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结构单元,土壤与植物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反馈.土壤退化导致植物面临各种非生物胁迫,植物的生理代谢遭到干扰,养分获取受到抑制.蚯蚓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蚯蚓能够通过调控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改良退化土壤(盐碱土、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缓解植物所受胁迫,增加土壤养分有效性,促进植物生长,并通过自身分泌的信号物质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蚯蚓对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修复作用,对于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蚯蚓盐碱土酸化土壤污染土壤植物抗逆性

    土壤噬菌体及其介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研究进展

    陈莫莲安新丽杨凯朱永官...
    2267-2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扩散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造成威胁,严重挑战人类感染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噬菌体介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水平转移是环境中抗性基因扩散的重要机制.但是,噬菌体对土壤环境中抗性基因传播的贡献尚未见报道.本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噬菌体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总结了纯化和富集土壤噬菌体的主要研究方法;同时阐述了土壤环境中噬菌体介导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土壤噬菌体研究领域尚未解决的一些科学问题.本综述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噬菌体在抗性基因水平传播中的重要生态角色,为制定相关管理政策以减缓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问题提供基础.

    噬菌体抗生素抗性基因转导水平基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