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森林群落的多维度生物多样性

    李非凡陈淼刘顺许格希...
    1447-1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地区岷江冷杉-桦木针阔混交林和岷江冷杉针叶林为对象,测定叶面积、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4种叶片功能性状,分析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等多维度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的叶厚度(0。28 mm)和叶片干物质含量(319。86 mg·g-1)显著低于针叶林(分别为0。39 mm和371。33 mg·g-1),比叶面积(192。74 cm2·g-1)显著高于针叶林(100。91 cm2·g-1),而叶面积在2种森林群落中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7。88和26。63 cm2)。除叶厚度外,其余3种叶片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均显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均趋于发散。针阔混交林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功能离散度、Rao二次熵、谱系多样性均显著高于针叶林,且这些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亚高山森林群落构建主要是竞争排斥起主导作用,且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具有同步性。

    功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群落构建亚高山森林

    亚热带21个树种人工林功能性状与凋落物养分归还特征的关系

    林晓瑜万晓华贾辉黄志群...
    1455-1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对于维持土壤碳库和养分循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亚热带人工幼林的21个树种为对象,分析各树种的叶片和根系功能性状与凋落物养分归还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凋落物量、现存量与养分归还量差异显著,其中米老排的年凋落物量(689。2 g·m-2·a-1)和现存量(605。1 g·m-2)最高,柳杉的年凋落物量(36。0 g·m-2·a-1)和现存量(10。0 g。m-2)最低。21个树种的氮归还量为3。0~48。3 kg·hm-2,其中最高为闽粤栲;21个树种的磷归还量为0。1~2。0 kg·hm-2,最高为枫香。氮、磷归还量最低的树种均为柳杉。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叶片氮含量和叶片干物质含量对凋落物量有显著的负影响,细根组织密度对凋落物量有显著的正影响;叶片氮含量、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根长对现存量有显著的负影响。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具有较高叶片干物质含量的树种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降低凋落物产量来减少氮归还量,而具有较高细根组织密度的树种通过显著增加凋落叶氮含量从而增加氮归还量;具有较高叶片氮含量和叶片干物质含量的树种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降低凋落物产量从而减少磷归还量。在亚热带营造人工林时,要考虑叶干物质含量低、细根组织密度大的树种,以提高林地凋落物产量和氮、磷养分归还量,进而提高土壤肥力和林地生产力。

    人工林养分归还功能性状凋落物土壤肥力

    基于双哑变量模型预测透光抚育强度对次生林内红松生长的影响

    郝鑫海牟长城崔雅如姬文慧...
    1463-1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栽针保阔"是恢复我国东北阔叶红松林的有效途径,透光抚育能促进冠下红松生长并加快演替进程,但目前有关透光抚育如何影响次生林内红松生长过程仍不清楚。以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为对象,构建含双哑变量(透光抚育强度和林木分级)的红松胸径和树高生长模型来预测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即对照(未透光)、轻度透光抚育(保留上层郁闭度0。6)、中度透光抚育(0。4)、强度透光抚育(0。2)和全透光(伐除全部上层阔叶树)]林分中红松三级木的生长过程,揭示透光抚育强度对林内红松胸径和树高及高径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6个基础模型中,Gompertz为红松胸径(R2=0。46)和树高(R2=0。81)最优基础模型,在基础模型中引入透光抚育强度单哑变量、双哑变量后胸径模型的R2分别提高至0。65和0。89,树高模型的R2分别提高至0。84和0。94;双哑变量模型为预测红松生长的最适模型。被压木胸径生长在整个模拟预测期间(树龄0~80年)均随透光抚育强度增大而递增(增幅为145。8%~933。3%),而平均木和优势木在中期(42年)、中后期(60年)呈此规律。在初期(20年)和中期,全透光与强度透光抚育对红松优势木(64。8%~68。5%)、平均木(100。0%~144。2%)和被压木(138。5%~183。9%)树高生长的影响程度相近,中度透光抚育和轻度透光抚育对其影响相近(24。3%~35。1%、56。0%~92。3%和84。6%~103。2%);在中后期(62年)和后期(80年),红松三级木树高生长均随透光抚育强度增大而递增。各透光抚育强度下红松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的高径比变化幅度依次增大,分别为0。50~0。95、0。64~1。23和0。73~4。33;仅被压木在树龄0~80年随透光抚育强度增大而递减。因此,透光抚育约40年后,其对红松的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而对树高的促进作用却增强,而且高径比提高,故此时为缓解林木竞争,对轻度透光抚育、中度透光抚育的林分应进行二次透光抚育以进一步促进红松生长,而对全透光和强度透光抚育林分应进行间伐。

    哑变量模型透光抚育强度"栽针保阔"红松林林木分级生长规律

    竞争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单木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的影响

    王意董灵波史景宁
    1474-1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化竞争对单木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可以为提高林木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提供基础。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盘古林场18块固定样地中50株兴安落叶松的生物量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构建含不同竞争因子(与距离有关的简单竞争指标CI和与距离无关的林木相对直径Rd)的对数尺度单木聚合型二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M-2和M-3,并与传统一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M-1进行比较,量化竞争因子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单木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可加性模型的调整后确定系数为0。694~0。974,平均预测误差为-0。017~0。021,平均绝对误差为0。152~0。357。引入Rd可以提高绝大多数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而引入CI对绝大多数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的影响不显著。3种模型中,M-3对各部分生物量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可以对兴安落叶松单木生物量进行较好的估计。模拟结果显示,生物量随胸径的变化受CI、Rd等级的影响,其中Rd较CI影响更大;CI对树根和树干生物量影响较大,对树枝、树叶生物量影响较小;Rd对树枝、树叶生物量的影响较树根、树干生物量更大。

    兴安落叶松可加性模型单木生物量竞争

    尖峰岭杉木人工林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王如彭文成杨佳吴彪...
    1483-1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研究可揭示目标群落植物种间关系,为促进人工林向天然林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分析群落重要值排名前20的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群落包含木本植物55科101属163种,群落物种组成复杂。作为建群种的杉木,其重要值及生态位宽度均为最高,占据群落绝对优势地位,与大多数木本植物都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与生态相似性,其中重叠程度最高的植物为海南杨桐。群落的生态位重叠与生态相似性均值分别为0。54和0。49,2种生态位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部分物种对资源的需求较为相似。主要木本植物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x2检验、联结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显示,正关联种对的数量多于负关联种对的数量,但显著关联种对占比较低,反映出群落稳定性较强,物种能够稳定共存,多数物种间未形成紧密联系。综合来看,杉木抑制了热带天然树种的更新,可利用海南杨桐、岭南山竹子及鹅掌柴等对国家公园内的杉木人工林进行自然化改造修复。

    尖峰岭杉木自然化修复生态位种间联结

    封面说明

    1491页

    南亚热带人工林树种配置对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的影响

    李金凤王晖尤业明王健...
    1492-1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树种选择与配置优化提高土壤磷有效性进而促进树木生长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在南亚热带人工林树种多样性平台开展研究,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设计方法,选取马尾松、米老排、格木、红椎、火力楠、灰木莲、土沉香、降香黄檀8个乡土树种,建立了 1、2、4和6个树种丰富度梯度的混交造林试验,测定了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氯化钙磷、柠檬酸磷、酶磷和盐酸磷),探究不同树种配置对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非固氮树种,固氮树种(格木和降香黄檀)的混交有效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磷,树种合理配置有利于土壤生物有效磷的生成积累。固氮树种混交条件下,土壤氯化钙磷含量显著增加了 46。2%~160。3%,微生物矿化产生的酶磷提高了 69。3%~688。2%,盐酸磷增加了 31。5%~81。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提高了 81。8%~149。4%,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了 88。1%~160。6%。冗余和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速效磷、全磷、蛋白酶、纤维二糖水解酶、酸性磷酸酶、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碳是驱动根际土壤生物磷组分差异的关键因子;固氮树种混交提高了酶磷和柠檬酸磷含量,这两种生物有效磷组分含量与林分树木胸高断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固氮树种(格木)混交有效提升了根际土壤生物有效磷含量,有利于促进林分树木生长。

    南亚热带人工林生物有效磷树种配置林分生长

    亚热带三种林分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特征

    韩子琛郭强夏允杨柳明...
    1501-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依托同质园观测样地,选择次生林(主要树种为米槠)、10年生的米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酶活性和计量比特征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次生林相比,米槠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总氮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2。6%、47。4%和60。9%,杉木人工林显著降低了 42。9%、36。7%和61。1%。相比于次生林,米槠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MBN)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磷分别显著降低40。6%、35。5%和45。9%,杉木人工林显著降低了53。7%、56。4%和61。7%。与次生林相比,米槠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变化不显著,但杉木人工林的碳获取酶(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显著降低51。2%和59。8%,氮和磷获取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41。0%和29。8%,碳获取酶/氮获取酶以及碳获取酶/磷获取酶分别显著降低11。3%和7。7%。冗余分析表明,MBN和硝态氮是驱动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林分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与次生林相比,营造杉木人工林会刺激植物与微生物的养分竞争,加剧微生物的氮、磷养分限制。

    土壤胞外酶亚热带地区养分限制土壤微生物

    日本落叶松枝条属性特征对气候变量的响应

    贾炜玮范敏陈东升孙丽娟...
    1509-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甘肃小陇山、湖北建始县长岭岗林场和辽宁清原县大孤家林场40块标准地的120株日本落叶松解析木及样地的气候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含气候因子的日本落叶松一级枝基径、长度的混合效应模型,绘制最优混合模型固定效应预测图,判断气候因子与基径、枝长的关系,分析日本落叶松枝条对气候变量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含有年平均温度和水汽亏损值的单木随机效应基径混合模型和含有年平均温度的单木随机效应枝长混合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R2分别为0。6152、0。6823。基于混合模型固定效应预测图,基径整体呈现随着相对着枝深度增大而增大的规律,平均基径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年平均温度越低,枝条基径和长度越大;水汽亏损值越大,枝条基径越小。与基径相比,枝长对温度的响应更强;在不同发育阶段中,成熟林的基径和枝长对温度的响应最强,幼龄林最弱;在等级木中,优势木的基径和枝长对温度的响应最强,劣势木最弱。混合效应模型在林木建模中更具实用性;温度和降水可以影响日本落叶松的生长,日本落叶松在气温低、湿度大的环境下生长优良。

    日本落叶松随机效应气候因子枝条

    黑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胡蓉董灵波
    1518-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黑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该地区3个国家(蒙古国、中国和俄罗斯)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研究以黑龙江流域为对象,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提供的2000-2020年的MOD13Q1遥感数据,按最大值法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 VI),并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FVC),采用Sen+MK趋势法分析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量化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黑龙江流域FVC整体呈轻微减少趋势,年际变化率为0。1%,其中,蒙古国FVC呈波动上升趋势(0。13%),而俄罗斯(0。15%)和中国(0。08%)则呈轻微减少趋势;区域内FVC以轻微退化和严重退化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34%和17%,而显著改善区域仅占9%;降水对研究区FVC的影响显著大于气温,降水和气温对FVC影响显著的面积占比分别为8。2%和2。2%,其中,降水与蒙古国区FVC的相关系数最高(r=0。446,P<0。05),而与俄罗斯区FVC的相关系数最低(r=-0。442,P<0。05)。

    植被覆盖度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二分模型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