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方丘陵区马尾松-麻栎群落水分利用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张岁梦叶丽敏周肄智王晓霞...
    1729-1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水分利用过程复杂多变,并受多种因素影响,探究林分水分利用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明确气候变化下森林水分适应机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南方丘陵区典型植物群落——马尾松和麻栎混交林为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季节群落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结合土壤水、降水和植物根系因子探究植物水源转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尾松和麻栎水分利用特征相似,两者在旱季均主要利用0~40 cm 土壤水,利用比例分别为60.0%和66.6%;在雨季随着土壤深层含水量的增加,两者主要水源逐渐向土壤深层转移.马尾松和麻栎的相似性比例指数在60%以上,表明两者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关系.麻栎根系吸水具有可塑性,在旱季吸收浅层水时,根系调节起主导作用;而水分是麻栎和马尾松在雨季水源转变的主要驱动因子,与马尾松相比,麻栎对水分变化更敏感.在未来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两者对浅层水源的竞争可能会加剧,两种乔木应疏植或间伐以优化森林结构应对水分胁迫.

    植物群落同位素水分利用影响因素

    渭河流域秋雨异常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

    韦昊延陆彦玮李敏李培月...
    1737-1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秋雨极端变化对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巨大.本研究根据2015-2021年在渭河流域腹地杨凌区采集的117个秋季降水样本和同期相关气象资料,开展秋雨异常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水汽来源的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研究区秋雨极端变化频繁,根据秋雨指数(ARI)可分为秋季极端多雨年(HAP,2021年)、普通降雨年(GAP,2015-2017,2019-2020年)和极端少雨年(LAP,2018年);2)不同类型秋雨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其中,δ2H、δ18O值呈现出LAP年>GAP年>HAP年的变化趋势,而d-excess值和秋雨降水线斜率、截距值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秋雨同位素的影响因素和水汽来源发现,出现秋雨异常的主要原因并非当地气象要素,而可能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和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其分别解释了99%和93%的秋雨同位素异常变化.这些海气耦合现象影响海洋性气团水汽向西北内陆的输送强度,进而决定了秋雨雨量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华西秋雨异常的认识,为区域水文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支撑,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决策和防灾减灾.

    极端秋雨氢氧稳定同位素水汽来源渭河流域

    沼液与园林废弃物共堆肥下的氮素转化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

    梁晓烽王虹李玉中杨睿...
    1745-1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园林废弃物,外加尿素和菌剂的堆肥方式使其可以被大量处置和循环利用,但该方法存在严重的氮素损失和环境问题.沼液含有一定的氮源和微生物,理论上可以作为尿素和菌剂的替代物从而减少氮素损失.本研究设置了沼液+园林废弃物(GB)、沼液+园林废弃物+尿素(GBU)和沼液+园林废弃物+尿素+菌剂(GBUM)处理,研究堆肥过程的腐熟、氮素转化及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与GBU和GBUM处理相比,GB处理的高温期更长且更稳定,同时具有更适合堆肥的pH和电导率(EC)以及最高的发芽指数(221.8%).GB处理NH3和N2O的排放速率分别为2.59 mg·kg-1·d-1和3.65 μg·kg-1·d-1,比GBU处理分别降低99.0%和50.0%,比GBUM处理分别降低99.4%和40.7%.818O和δ15NsP双同位素图谱技术分析显示,GB和GBU处理以反硝化作用为主,且GB处理反硝化作用贡献高于GBU处理,而GBUM处理以硝化作用为主;GB处理的N2O还原程度(83.7%)大于GBU和GBUM处理.可见,与GBU和GBUM处理相比,GB处理的腐熟度更好、氮素损失更低,并通过增强反硝化作用的N2O还原过程减少了N2O排放.综上,沼液与园林废弃物可以在不受C/N与微生物的限制下直接共堆肥,这种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资源,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园林废弃物沼液堆肥NH3N2O还原δ15NSP

    基于脂肪酸和稳定同位素的东海剑尖枪乌贼摄食生态季节差异

    郭荣佩张柏豪李楠方舟...
    1754-1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剑尖枪乌贼是东海重要的渔业资源捕捞对象,同时也在东海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根据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东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样本,利用脂肪酸标记法和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其在秋冬季的摄食生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的剑尖枪乌贼脂肪酸均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最高,其次为饱和脂肪酸(SFA),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最低.秋季和冬季的PUFA和MUFA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而SFA含量则无明显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油酸(C18∶ln9)可作为秋季样本的特征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可作为冬季样本的特征脂肪酸.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秋季和冬季的815N存在显著差异,而δ13C则无显著差异;秋季样本的营养生态位总面积(TA)、δ15N范围(NR)、标准椭圆面积(SEA)和校正的标准椭圆面积(SEAC)均小于冬季,而δ13 C范围(CR)则相反.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秋季和冬季的剑尖枪乌贼的脂肪酸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与个体胴长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东海食物网的物流能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利于剑尖枪乌贼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东海剑尖枪乌贼脂肪酸稳定同位素摄食生态

    北黄海褡裢岛海藻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变化

    董世淇张合烨孙国庆李磊...
    1763-1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大型海藻盛衰期间海藻碎屑输出变化对邻近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营养结构的影响,于2020年5月(海藻生长期)和8月(海藻衰亡期)在北黄海褡裢岛海藻场邻近海域采集大型底栖动物,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5月和8月大型底栖动物的 δ13C 和 δ15N 值分别 为-23.14‰~-14.24‰、6.21‰~12.90‰和-22.36‰~-14.13‰、5.33‰~12.00‰.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月份间813C值差异显著,而δ15N值差异不显著.基于欧氏距离,两个月份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均可划分为5组营养功能群.5月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位于2.00(小亮樱蛤)~3.97(锥唇吻沙蚕),8月位于2.00(小亮樱蛤)~3.96(锥唇吻沙蚕).反映群落营养结构指标的δ13C范围、δ15N范围、平均质心距离、总面积以及矫正标准椭圆面积均以8月取值更高,表明褡裢岛近岸海藻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摄食营养多样性水平和营养生态位宽幅在海藻衰亡季节更高.

    稳定同位素海藻碎屑营养功能群营养生态位

    滇东菌子山喀斯特森林群落乔木优势树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刘雨婷侯满福贺露炎唐伟...
    1771-1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滇东菌子山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种间关系,基于样方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测定、x2检验、联结系数(AC)、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乔木优势树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滇青冈生态位宽度最大,胡桃楸生态位宽度最小;生态位宽度与频度的排序比与重要值的排序更一致.乔木优势树种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较低,平均值为0.21,物种对环境资源利用相似性较低.乔木优势树种的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正负联结比为1.07,群落总体上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后期.乔木优势树种的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65.3%的种对间呈不显著联结,种间联结性较弱.物种间联结系数(AC)、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相应生态位重叠指数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滇青冈-多脉猫乳、球核荚蒾-大叶臭花椒、小花香槐-山羊角树、大叶臭花椒-小花香槐等种对联结性强、生态位宽,在滇东及邻近喀斯特生态恢复中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种间联结生态位种对喀斯特森林

    华北落叶松和白杄径向生长对干旱的生态弹性差异

    解萍萍张博奕董一博吕鹏程...
    1779-1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混交林中阳性树种华北落叶松和阴性树种白杄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及对干旱的生态弹性差异,构建河北塞罕坝头道沟和山西宁武县、岢岚县3个混交林中华北落叶松和白杄的标准年表,分析气候因子与各年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华北落叶松和白杄应对干旱胁迫的抵抗力(Rc)、恢复力(Rt)、恢复弹力(Rs)差异.结果表明:在3个混交林中,华北落叶松和白杄径向生长与当年5-7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并且均与5-9月的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导致的树木径向生长下降在不同树种间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树种间不同的生理生态调节策略中有所体现.在3个研究地点,白杄的抵抗力均显著高于华北落叶松,而华北落叶松的恢复力、恢复弹力显著高于白杄.因此,白杄比华北落叶松表现出更好的抗旱能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相较于白杄,该地区华北落叶松可能面临更大的生长波动风险.

    径向生长华北落叶松白杄干旱事件生态弹性

    封面说明

    1786页

    喜马拉雅山脉种子植物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卢子欣杨漫李彬胡俊杰...
    1787-1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喜马拉雅山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研究地区,探究该地区植物海拔梯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生物多样性形成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整理喜马拉雅山脉11886种种子植物以及不同生长型植物(7918种草本、2587种灌木和1388种乔木)的海拔分布范围,使用最优回归模型拟合得出喜马拉雅山脉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谱系多样性随海拔升高主要呈现单峰形曲线,所有物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分别在约2000、1000、1600和3000 m的海拔处达到最大值.层次分割和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和地形因素共同决定着物种的海拔梯度格局,其中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对物种海拔分布的影响较大,比表面积和地形异质性对物种海拔分布的影响较小.相较于所有物种与草本植物,乔木和灌木分布格局的构建更多受到气候与地形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海拔种子植物生物多样性

    兴安落叶松不同径级根碳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的种源差异

    刘逸潇王传宽上官虹玉臧妙涵...
    1797-1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认识树木根化学计量特征的径级差异和种源差异,对生长在同质园内6个种源39年生兴安落叶松不同径级根(根直径为0~1、1~2和2~5 mm)的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计量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根C、N、P、K含量及其计量比均存在显著的径级差异,0~1 mm径级根具有最小的C含量、C∶N、C∶P、C∶K,以及最大的N、P、K含量和N∶P、N∶K,且与1~2和2~5 mm 2个径级根具有不同的季节动态,这种差异与0~1 mm径级根是吸收根而其他径级根为运输根有关.各径级根C含量种源差异不显著,N和K含量及C∶N和C∶K均在0~1 mm径级根中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P含量及C∶P、N∶P、N∶K在0~1和1~2 mm 2个径级根中均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0~1 mm径级根N、K含量及C∶P、N∶P、N∶K均与种源原地干燥度呈显著正相关,P含量、C∶N和C∶K均与种源原地干燥度呈显著负相关.根化学计量特征因径级(功能)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其中仅0~1(吸收根)和1~2mm径级根的部分化学计量特征存在种源差异,这可能是对当地种源原地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化学计量兴安落叶松种源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