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冷杉天然次生林死木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

    陈科屹张会儒张博何友均...
    2745-2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规律,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采用相邻网格法调查样地(100 m×100 m)内每株林木(DBH≥1 cm)的基本特征及坐标位置,研究死木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结果 表明:死木的径级分布呈左偏单峰山状分布,其中枯倒木呈多峰山状分布;各树种的死木株数与该树种的总株数没有必然联系;树种死木株数与树种混交度之间存在显著负指数关系;死木主要在0~8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以随机分布为主;中(10 cm≤DBH<20 cm)、小径级(1 cm≤DBH<1O cm)死木在8 m以下的小尺度上的聚集分布是造成死木总体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不同径级死木与不同径级活立木的空间关联性差异较大,死木与幼树(1 cm≤DBH<5 cm)的关系较为明显,尤其是大径级死木与幼树在2~25 m尺度上呈显著正关联性;死木与小树(5 cm≤DBH<15 cm)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中、小径级死木与中树(15 cm≤DBH<25 cm)在0~3m尺度上呈正关联性,与大树(DBH≥25 cm)分别在9、11~14 m以及15、42~45 m尺度上呈负关联性.树种在生物学特性、径级分布和空间布局上的差异影响着死木的株数和径级分布;混交程度低的树种可能出现较多的死木;死木空间分布格局随林木径级和研究尺度的大小产生变化;死木与活立木的空间关联性在不同径级和不同尺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

    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树种隔离死木云冷杉林

    亚热带-温带气候过渡区落叶阔叶林物种-生境关联分析

    朱文婷谢峰淋李涛何念军...
    2755-2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种-生境关联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物种共存理论和群落构建机制.根据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将树种分为幼苗、幼树和成树3个生活阶段,利用Torus-translation检验方法分析物种与不同生境类型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表明:生境对各物种的影响不同.与高坡显著关联的物种数最多,其中95.7%为负关联;与低坡呈负相关的物种占89.5%;与山脊呈显著负关联的物种占90.9%;物种与高谷生境多存在显著正关联,呈负相关的只有1种,占0.03%.物种在幼苗、幼树和成树阶段与生境分别存在80、44和23个关联,表明幼苗阶段对生境的依赖程度更大.幼苗阶段的物种中有38个(占总物种数的90.5%)至少与一类生境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幼树阶段有25个(占总物种数的58.1%)至少与一类生境存在显著关联;成树阶段只有17个(占总物种数的39.5%)至少与一类生境存在显著关联.同一生境对不同生活史阶段物种的影响存在差异,到生活史阶段后期,生境的影响逐渐减弱.由于特定的环境需求,多数物种在不同生活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

    生境关联气候过渡区地形生境偏好生态位理论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更新影响因素

    董灵波田栋元陈莹刘兆刚...
    2763-2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翠岗林场49块兴安落叶松不同蓄积占比的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分别从林分非空间结构、林分空间结构、林木多样性、土壤条件和立地条件5个方面37项观测指标,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林分尺度更新密度和更新多样性(包括树高和地径)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计算各路径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系数,量化和提取影响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更新密度和更新多样性的关键可控因素,为该地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结果 表明:对林分更新密度影响最大的潜变量依次为:林分非空间结构(-0.410)>林木多样性(0.380)>土壤条件(0.250)>立地条件(0.249)>林分空间结构(0.197);对林分更新多样性影响最大的潜变量依次为:土壤条件(0.778)>立地条件(0.748)>林分空间结构(0.684)>林分非空间结构(0.287)>林木多样性(0.105).综合来看,影响更新密度和多样性的共性观测变量主要为:pH值、全钾、树种多样性、树高多样性、角尺度和单位蓄积.在后续经营中,可通过采伐或补植阔叶树种的方式来优化和调整林分的树种组成、多样性、土壤pH值和养分等特征,最终达到促进天然更新的目的 .

    更新影响因子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兴安落叶松

    中国陆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王琦史娜娜韩煜肖能文...
    2773-2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工作,评估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其损失的影响因素,是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在陆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围绕《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借鉴国际上生物多样性评估新趋势,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框架,构建了我国陆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22项评估指标,其中状态指标8项,压力指标7项,响应指标7项,并对指标相关性和可获得性进行分析.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对陆域生物多样性基本状况、受威胁程度、保护成效进行单独定量评价,还可以用于陆域生物多样性综合定量评估,以优化调整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和保护措施.本研究可以为管理部门核算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制定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等提供技术支撑.

    陆域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PSR框架

    长期氮添加对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氮库的影响

    耿倩倩王银柳牛国祥王楠楠...
    2783-2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氮沉降增加深刻影响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研究草原生态系统N库如何响应不断增加的大气氮沉降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内蒙古额尔古纳草甸草原开展刈割和不同水平外源氮添加试验,设置6个氮添加水平:0、2、5、10、20和50 g·m-2·a-1,同时设置刈割处理,分为刈割和不刈割2个水平.在连续处理的第7年,采集群落中优势植物地上部分、群落根、地表凋落物和0~ 100 cm分层土壤样品,测定N含量并计算N库储量.结果 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分和凋落物N含量,以及羊草、植物群落和凋落物的N库及生态系统N库总量.刈割处理显著增加羊草叶片和凋落物N含量,降低羊草、植物群落和凋落物N库,但并不改变它们对氮添加的响应格局.此外,刈割和氮添加对植物群落N库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不刈割处理下,高水平氮添加使更多的氮储存在凋落物中等待分解,植物群落N库的饱和阈值出现在10 g·m-2·a-1;在刈割处理下,植物群落N库表现为随氮添加量增加而不断增加,并且在相同水平氮添加条件下刈割后进入到植物群落N库中的氮更多.刈割可以缓解氮沉降不断增加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氮沉降增加引起的生态系统氮饱和的发生.

    氮添加刈割氮含量氮库草甸草原氮饱和

    不同种源麻栎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

    苑海静成向荣虞木奎汪阳东...
    2791-2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江西永丰、浙江开化和安徽滁州3个试验点,以32个种源的麻栎试验林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种源间林木生长变异、主要经济性状(地上单株生物量)随林龄的动态变化,并基于AMMI模型进行生长性状稳定性分析和优良种源选择.结果 表明:3个试验点麻栎不同种源间的树高、胸(地)径和地上单株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差异.麻栎地上单株生物量受地点、种源、种源×地点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其中地点对生长变异影响最大,其次为种源和种源×地点.不同地点麻栎苗期(1~3年生)和幼林期(4~11年生)优良种源的选择结果具有较大差异.根据第11年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筛选了在当地表现较好的种源,江西永丰试验点7个优良种源,高出试验点均值15.6% ~57.8%;浙江开化试验点7个优良种源,高出试验点均值19.2% ~45.2%;安徽滁州试验点8个优良种源,高出试验点均值24.9%~63.3%.综合生长量和稳定性表现,筛选出4个适于3个地理区域短轮伐期炭用林培育的优良种源,这些种源地上单株生物量均值为36.55 kg,稳定性参数均值为0.97.

    麻栎种源生长性状地理变异稳定性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药用菊花产量、品质和药理活性的影响

    徐扬刘引彭政郭兰萍...
    2800-2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5个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100%化肥和14%、28%、56%、84%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测定各处理对药用菊花农艺性状、产量、矿质元素吸收、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酶标仪和MTT试剂盒测定不同处理菊花水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H2O2致损的LO2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表明:与100%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保证药用菊花产量,甚至低比例配施处理(14%有机肥替代化肥)还可以增产达8.3%.随着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比例的提高,菊花花中N、Mg含量呈上升趋势,而Ca和P含量分别在56%和28%有机肥替代处理有最大值.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药用菊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各成分含量随着有机肥比例的升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3.3%~12.8%、15.7%~ 30.1%和9.5% ~29.7%.各处理菊花水提液均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随着有机肥比例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菊花水提液能显著提高H2O2致损的LO2肝细胞存活率,28%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细胞存活率最高,为91.2%,与模型组相比呈现极显著差异.综合产量、养分吸收、有效成分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对H2O2致损的LO2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等指标,以及有机肥生态友好的特点,确定药用菊花栽培上以28%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最佳.

    菊花化肥减量有机肥产量品质体外抗氧化活性急性肝损伤

    草莓种苗壮苗指数模型的构建与质量评价

    宫彬彬吴晓蕾张斌陈一卓...
    2809-2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草莓栽培面积逐年增加,草莓种苗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确保种苗育苗质量,亟需开展壮苗评价的研究.本研究以生长40 d的'红颜'穴盘苗为对象,在测定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鲜重、干重等16项指标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单项指标隶属函数,使用加权模糊评判法计算种苗综合评价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的关键指标组成多个壮苗指数模型,与种苗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后,确定最佳草莓壮苗指数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随机选取的320株草莓种苗16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评价指数为0.165 ~0.817,可作为壮苗指数模型构建和种苗质量评价的依据.主成分分析将16项指标划分为地上部相关指标、地下部相关指标和色素指标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9.7%;从每个主成分中选择贡献值最大的3个指标随机组成27种壮苗指数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最大的5个壮苗指数模型,其中"地上干重×根系表面积×叶绿素a"的相关性最高,用'红颜'、'香野'和'甜查理'种苗验证相关系数均最大,分别为0.879、0.924和0.975,确定可作为草莓壮苗指数计算模型.以综合评价指数为种苗质量分级依据,可将种苗健壮程度分为3个等级:等级Ⅰ(综合评价指数≥0.5,壮苗指数≥4.0)为优质苗,等级Ⅱ(综合评价指数0.3~0.5,壮苗指数0.5 ~4.0)为合格苗,等级Ⅲ(综合评价指数≤0.3,壮苗指数≤0.5)为弱苗.研究结果可为草莓或其他种苗壮苗指数计算和种苗健壮程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方法.

    草莓种苗壮苗指数模糊综合评判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

    华北平原山药主产区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现状及环境风险评价

    王东牛劭斌许华森赵伟鹏...
    2818-2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华北平原山药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跟踪监测的方法,对山药田肥力现状和施肥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农田养分输入输出模型解析山药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同时对山药种植体系的环境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1)山药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等级为极低水平,有效磷和有效锌含量为偏低水平,硝态氮、有效铜含量为中等水平,缓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含量均达极高水平,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则为高水平;2)山药全生育期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575~943、341~981、655~1219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钾(K2O)投入占比分别高达83.0%、88.6%、91.3%,重无机轻有机以及养分投入过量和失衡问题突出;3)山药种植体系土壤氮、磷、钾盈余量分别达271.14、466.34、739.97 kg· hm-2,盈余率分别达48.7%、258.1%、324.5%,氮、磷、钾盈余量均超出环境安全阈值,分别属于中度风险、严重风险和严重风险等级.山药生产中化肥的投入对环境造成的风险总体上达到了重度风险等级.

    山药施肥现状土壤肥力土壤养分累积养分平衡环境风险评价

    太行山南麓坡面土壤碳氮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张志华张锦豪桑玉强杨喜田...
    2829-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行山南麓是我国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研究该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对土石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太行山南麓典型坡面(人工林坡地和自然荒坡地)为对象,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约束性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1)太行山南麓的土壤全碳(TC)含量为6.80~57.05 g·kg-1,全氮(TN)含量为0.74~3.93 g·kg-1;土壤TC、TN变异系数为25.0%~52.8%,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该变异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引起;养分的空间聚集性均随着滞后距的增加而下降.2)土壤养分含量从坡上到坡下均有增加的趋势,养分的高值区出现在坡下部分.3)土壤总容重、砾石含量、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太行山南麓土壤TC、TN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4)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自然荒坡地土壤养分的主控因素,但不是影响人工林坡地的主控因素.

    太行山南麓土壤碳土壤氮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分析冗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