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Sentinel-1和Sentinel-2A的西小山林场平均树高估测

    陈园园张晓丽高显连高金萍...
    2839-2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资源调查对于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平均高度是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结构参数,也是获取难度最大的关键参数之一.为探究联合主被动遥感技术在估测森林平均高度方面的潜力,本研究以吉林省临江市西小山林场为研究区,利用Senti-nel-1 SAR和Sentinel-2A数据,通过提取Sentinel-1的2个后向散射系数、8个纹理信息,以及Sentinel-2A的10个光谱波段及其纹理信息和11个植被指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基于上述变量以及融合4类变量的5组平均树高估算模型,并评估各变量对反演精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单一数据源变量中,基于Sentinel-2A光谱波段提取的纹理信息建模效果较好,能够作为估算森林平均高度的有效数据;融合4类变量的森林平均高度估算模型最优,R2达0.56、留一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为2.92 m、相对留一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为21.5%.基于Sentinel-1与Sentinel-2A特征变量的平均树高模型能够提高森林高度的估算精度,可用于区域森林平均高度估测和制图.

    Sentinel-1Sentinel-2A平均树高多元线性回归纹理信息

    葡萄生长季内需水特征

    程雪孙爽张镇涛刘志娟...
    2847-2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定量评估我国鲜食葡萄主产区降水量对葡萄生长发育过程需水量的满足程度,本研究基于研究区域内(东北地区的吉林和辽宁,华北地区的山西和河北,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和陕西,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和云南以及东南地区的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和广西)1981-2016年429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分析葡萄不同生育阶段降水量、需水量和水分亏缺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葡萄各生育阶段降水量整体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加;萌芽.开花阶段的降水量最少且呈下降趋势,成熟-落叶阶段也呈下降趋势,开花-着色和着色.成熟阶段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各生育阶段的葡萄需水量均呈上升趋势,新疆和甘肃省北部的葡萄需水量最高.新疆、甘肃省北部、宁夏、陕西省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辽宁省西部和吉林省西部各生育阶段以及云南省北部、四川省南部萌芽-开花生育阶段的降水量无法满足葡萄需水量,其他地区,特别是我国东南和西南部部分地区水分盈余明显;萌芽-开花和成熟.落叶阶段的葡萄水分亏缺量呈上升趋势,开花-着色和着色-成熟阶段呈下降趋势.

    鲜食葡萄降水量需水量水分亏缺量

    太行山南麓不同径级栓皮栎生长对气候要素及干旱事件的响应

    贾汉森高峻张劲松孟平...
    2857-2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径级对树木的气候-生长关系的影响,建立太行山南麓低海拔地区栓皮栎全轮、早材、晚材宽度年表,对比两个径级栓皮栎人工林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差异,使用叠加时代分析揭示干旱事件对不同径级栓皮栎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栓皮栎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数据.结果 表明:大径级栓皮栎全轮、晚材年表的平均敏感度高于小径级栓皮栎年表,但小径级栓皮栎早材年表的平均敏感度高于大径级栓皮栎早材年表.晚材是树轮气候响应最敏感的组分.两径级栓皮栎标准年表指数对当年气候因子的响应模式相似.小径级栓皮栎全轮、晚材生长对当年6-8月的气候因子更敏感,其早材对生长季之前(1-2月)气候因子更敏感;而大径级栓皮栎早材对去年的气候因子更敏感,有更强的滞后效应.研究区栓皮栎对干旱非常敏感,干旱年份两径级栓皮栎全轮、晚材的径向生长量显著低于上一年,且大径级栓皮栎的减少幅度更高,但干旱后大径级栓皮栎生长恢复程度更高.

    栓皮栎径向生长气候响应干旱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的时空分异

    付建新曹广超郭文炯
    2866-2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连山国家公园被确定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对其生态环境保护、管制、修复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基于1980-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空间信息格局图谱,分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一般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山水林田湖草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草地是公园主体景观,面积为8174.93 km2,其中,核心保护区草地面积是一般控制区的1.2倍;裸岩石质地是未利用土地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未利用土地面积的86.7%和79.4%;一般控制区的林地面积大于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的水域面积是一般控制区的4.9倍,核心保护区90.4%的水域面积为永久性冰川雪地;旱地主要集中在一般控制区.1980-2018年间,水域面积呈降低趋势,减少186.75 km2,其中,永久性冰川雪地下降最明显,一般控制区和核心保护区分别下降12.05和175.88 km2;林地、草地整体呈增加趋势,核心保护区高、中、低覆盖度草地的变化趋势均大于一般控制区,1990-2000年变化最明显,1980-2018年一般控制区高、中覆盖度草地和核心保护区高、低覆盖度草地存在退化现象;裸岩石质地呈上升趋势,而永久性冰川雪地呈下降趋势.永久性冰川雪地和裸岩石质地是公园内变化最明显的地类,核心保护区冰川退缩速度比一般控制区退缩速度明显,其转为裸岩石质地主要发生在1980-1990和2000-2010年.

    山水林田湖草时空分异祁连山国家公园

    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张思琪张科利曹梓豪朱彤...
    2875-2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地表植被恢复的先锋种群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土壤结皮(BSCs)对地表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喀斯特地区BSCs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喀斯特代表性坡面开展了BSCs实地调查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究了BSCs覆盖土壤的水分入渗过程,试验设计了5个BSCs盖度水平(0、28%、40%、70%、97%)和2个雨强(42和132mm· h-1).结果 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BSCs发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同一土地利用条件下,BSCs发育水平沿坡面的空间变化规律不明显.与裸地相比,地表发育BSCs可使地表粗糙度增大,显著延长初始产流时间,促进土壤水分入渗.在小雨(42 mm·h-1)和强降雨(132mm·h-1)下,BSCs覆盖小区初渗速率分别为裸地小区的1.7~1.9和1.2~ 1.9倍,平均入渗速率分别为裸地小区的2.5~3.0和1.4~3.3倍.在试验雨强下,BSCs盖度与初始产流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BSCs促进水分入渗的临界盖度为65% ~70%,在强降雨条件下,BSCs对地表径流的阻滞作用有所削弱.Horton模型对喀斯特坡面BSCs覆盖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模拟结果最优,其次为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综上,喀斯特坡面BSCs发育的空间变异程度高,对水分入渗过程影响显著.

    喀斯特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土壤水分入渗入渗模型

    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坡面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刘冉余新晓蔡强国孙莉英...
    2886-2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强度、坡长、坡度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重要因素.为定量分析降雨强度、坡长、坡度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黄土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2个坡长(5、10 m)、3个坡度(5°、10°、15°)、2个降雨强度(60、90 mm·h-1)下安塞黄土坡面产流产沙规律.结果 表明:初始产流时间随坡长增加呈减小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初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减小,与60 mm·h-1相比,90 mm·h-1下缩短5.7~18 min;10°坡度上的径流起始时间最快.随降雨历时延长,产流率先快速增加,最终逐渐稳定在某~产流率值上下波动;产沙率在产流初期短时间内突然升高,达到最大值后减小,再逐渐达到稳定.产流率和产沙率随坡长和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坡度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降雨强度、坡长和坡度的增加,总产沙量相应增加.在降雨强度90 mm·h-1时,坡长和坡度分别为l0m和15°的坡面产生了细沟,导致总侵蚀量最大(11885.669).降雨强度为60 mm·h-1时,随着坡长增加单位面积侵蚀量减小,在5~10m坡段存在临界侵蚀坡长.坡长、坡度和降雨强度对坡面径流过程均有促进作用,降雨强度、坡长和两者之间交互作用对产流率和总侵蚀量的贡献率较大,其中,对产流率贡献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降雨强度,贡献率为49.8%;坡长对总侵蚀的贡献率最大,为37.8%.

    黄土坡面侵蚀过程影响因素模拟降雨贡献率

    京津风沙源区不同分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归因分析

    孟琪武志涛杜自强张红...
    2895-2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0-2018年MODIS NDVI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京津风沙源区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京津风沙源区FV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自然、人类活动对区域尺度FVC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 表明:2000-2018年,京津风沙源区FVC呈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013·(10 a)-1,植被增加率为8.2%,FVC较高的区域在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其次是农牧交错带沙化土地治理区和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FVC较低的区域为北部干旱草原沙地治理区.不同分区各驱动因子对FVC空间分布的解释力不同.自然因素中,年降水量是控制北部干旱草原治理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坡度是控制农牧交错带沙化土地治理区的主要驱动因子;人类活动中,年末大牲畜头数是控制北部干旱草原治理区和农牧交错带沙化土地治理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密度是控制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区和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他因子对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则存在区域差异.交互探测器结果显示,双因子交互作用以双协同作用和非线性协同作用为主.人类活动与年降水量、坡度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风险探测器识别的适宜植被生长的范围为年降水量316.4~486.0mm、平均相对湿度48.4% ~57.6%、年均温2.5 ~7.9℃的区域,其他驱动因子则在不同分区之间存在差异.

    植被覆盖度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地理探测器京津风沙源工程区

    可鲁克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诊断

    文广超孙世奎李兴谢洪波...
    2906-2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清可鲁克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演化特征,依据环境生态学相关理论,运用综合调查、遥感解译与反演、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选取自然地理、气象、土地利用/覆盖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的15个因子,采用因子分析和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建立流域土壤质量模型和生态环境质量诊断模型,分析2000、2005、2010和2015年可鲁克湖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2000、2005、2010和2015年,可鲁克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均值依次为21、47、54和72,呈稳定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较差转为良好,土壤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空间上,北部山区和流域下游湿地及河流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转好.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质量与湖泊面积是指示流域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可鲁克湖最小生态需水量是维持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生态环境质量土壤质量生态环境诊断遥感可鲁克湖流域

    云贵高原湿地景区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以云南省拉市海流域为例

    李海萍王娜萍代宇庭
    2915-2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强度多用于衡量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研究以云南省拉市海流域为例,采用SPOT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更新,通过对不同土地类型赋权得到格网化的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并将其作为基础人类活动强度.同时,又纳入了当地的骑马和划船两项主要旅游活动,基于马场位置和马匹数量以及船只数量,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密度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定量化,并在100 m×l00 m空间尺度上与基础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叠加,得到更为精确的综合人类活动强度,并对其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格网化和核密度分析在提高空间分析精度的同时,将空间上的叠加和扩散效应体现出来;在拉市海流域综合人类活动强度图中,水域的入海口处强度值最高,海中心强度值最低,整体强度呈现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减弱的趋势,陆域的居民点为强度最高区域,农业用地聚集区强度值处于中间水平,海拔较高的林区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拉市海水域综合人类活动强度值变化最明显,与基础人类活动强度差异较大.云贵高原湿地景区当地特色旅游活动较多,但并未改变其土地利用类型,因而对其进行人类活动强度量化时,需将其另外考虑在内.

    人类活动强度地理信息系统格网化核密度分析空间定量化

    盐雾危害是南方滨海地区园林绿化的主要困难

    曹舰艇范志阳黄建明陈洋芳...
    2923-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滨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植物长势差、存活困难,相当一部分绿化植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盐害症状.但这些植物的盐害症状不同于常规的土壤盐害,表现出幼芽幼叶首先受害、迎风面受害症状重于背风面等,推测植物受害原因并非土壤含盐量过高.本研究在植物长势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土壤及气候分析,对中国南方滨海地区一线海岸24个县市开展了调研.结果 表明:一线海岸植物表现出较强的盐害症状,尤其是台湾海峡区域,但85.4%属脱盐土,且植物盐害等级与风速呈极显著相关,因此提出南方滨海地区绿化植物盐害主要原因是盐雾危害.绘制了首张南方滨海地区一线海岸植物盐害等级分布图,提出了一套植物盐雾危害的诊断方法,并就耐盐雾植物的筛选与配置、绿化工程措施及后期养护等提供了一系列建议,以期切实提高南方滨海地区园林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和水平.

    盐雾盐害风速植物长势园林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