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凹凸棒土添加对土壤蒸发及裂缝特征的影响

    杨婷邢旭光马孝义
    2187-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是限制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损失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凹凸棒土(ATP)作为一种黏土矿物,其亲水性和吸附性对限制土壤蒸发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干旱与半干旱区3种不同质地的典型土壤(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设置5种ATP添加量(0%、1%、2%、3%、4%),使用微型蒸发器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土壤蒸发试验,探究ATP添加对不同土壤蒸发过程和蒸发面裂缝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TP添加量<3%时,在同一种土壤下累积蒸发量与蒸发损失率随ATP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ATP添加量为3%时,黑垆土、风沙土的累积蒸发量和蒸发损失率均减小,黄绵土的累积蒸发量和蒸发损失率增加;ATP添加量为4%时,黑垆土的累积蒸发量减小、蒸发损失率增加,风沙土的累积蒸发量增加、蒸发损失率减小,黄绵土的累积蒸发量和蒸发损失率均减小.不同土壤平均累积蒸发量表现为: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在同一种土壤的整个蒸发过程中,施加ATP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始终高于对照.累积蒸发量与时间平方根关系的模拟结果表明,蒸发结束时ATP处理下土壤样品可以释放的水量高于对照.添加ATP后黑垆土和黄绵土的裂缝面密度显著增加,风沙土裂缝面密度随ATP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3种土壤的裂缝面密度在ATP添加量为4%时均达到最大值.ATP添加量为3%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

    凹凸棒土土壤蒸发蒸发损失率裂缝

    太子参不同休耕年限土壤理化特征和微生物群落变化

    高慧芳孟婷熊琦章鸿宇...
    2196-2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子参为福建道地中药材,连作效应严重限制其产业发展.休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连作效应,然而休耕对于缓解连作效应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休耕年限对太子参土壤微生物丰度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并探索土壤理化性质、酚酸类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与对照太子参土壤相比,休耕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细菌多样性增多.在细菌优势菌门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变形菌门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真菌优势菌门相对丰度无显著变化.土壤酸性减弱,有机质含量随休耕年限增加呈现递减模式,酚酸类物质中苯甲酸和水杨酸含量显著降低,而对香豆酸等逐渐积累.综上,太子参土壤休耕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土壤性质,从而缓解了连作效应.

    高通量测序微生物多样性连作效应休耕土壤

    滨海盐渍农田土壤硝化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李红强姚荣江杨劲松王相平...
    2205-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滨海盐渍农田土壤的硝化能力,探究土壤环境中影响硝化过程的主要因子,对调控农田土壤硝化作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滨海淤泥质滩涂盐渍区域(东营市和东台市)农田土壤硝化势和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了土壤性质与土壤硝化势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滨海盐渍农田土壤除pH值较稳定外,其他土壤性质和土壤硝化势变化差异较大.土壤硝化势范围为0.04~10.42 mg·kg-1·d-1,随土壤盐渍化程度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硝化势与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Cl-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409、0.397和-0.337;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Na+、粉粒、阳离子交换量、CO32-+HCO3-为土壤硝化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EM分析结果表明,Na+、粉粒、阳离子交换量、CO32-+HCO3-为影响土壤硝化势的直接因子,有机质、黏粒、C1-、SO42-为影响土壤硝化势的间接因子.总之,土壤Na+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硝化作用的两个主要因素,在该区域调控土壤NaCl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为调节土壤硝化过程的有效手段.

    硝化势盐渍农田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视觉指数的城市热环境效应——以徐州市为例

    周宏轩濮宏桐崔璐璐周凤林...
    2213-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热环境与人居环境、居民健康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绿视率(GVI)为基础,提出地上构筑物视率(CVI)和硬化地表视率(R&PVI)2种新的视觉指数,使用移动观测方法,在夏季末获取徐州市主城区、风景区、大学校园外部以及大学校园的城市热环境数据,并同步获取采样沿线的影像和坐标信息,分析以视觉指数所表示的城市构成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样沿线上,研究区主城区平均气温(Ta,30.42℃)最高但相对湿度(RH,40.7%)最低,风景区的平均Ta(29.35℃)最低但RH(48.4%)最高;平均风冷温度(TaW)在主城区最高(32.95℃),在风景区最低(31.93℃).CVI由高至低依次为:主城区、大学校园、大学校园外部和风景区,GVI与CVI相反.CVI分别与Ta和TaW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H呈极显著负相关;GVI分别与Ta和TaW呈极显著负相关,与RH呈极显著正相关;R&PVI分别与Ta和Taw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RH的相关性不显著.CVI和GV1对Ta的贡献显著,独立贡献率分别为10.4%和18.9%,联合贡献率分别为7.8%和11.3%;对RH而言,二者贡献同样显著,独立贡献率分别为37.5%和15.7%,联合贡献率分别为51.4%和30.2%;对Taw而言,3种参数的贡献均达到显著水平,三者的独立贡献率和联合贡献率均低于对Ta的影响;3种参数对RH的影响高于对Ta和Taw.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热环境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思路,也对城市更新以及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具有实践意义.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微气候深度学习绿视率构筑物视率

    基于移动监测的城市环境大气黑碳浓度空间特征及来源解析

    武秋彤刘敏李舒惠高婵婵...
    2221-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碳(BC)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组分,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研究区域,在电动出租车上安装MA200便携式黑碳仪和GPS定位系统组成移动观测平台,识别城市环境大气BC空间分布和热点区域,解析大气BC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市闵行区近地面大气BC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大气BC浓度平均值为(4.11±4.87)μg·m-3,工作日与非工作日BC平均浓度分别为(4.22±1.49)和(3.52±2.26)pg·m-3.大气BC浓度高值区变异性较大,移动观测中BC浓度升高与路段中交通偶发事件有关.除人类活动外,大范围的密集植被会对BC扩散产生抑制作用.波长吸收指数值为(0.82±0.54),更接近化石燃料燃烧波长吸收指数,化石燃料排放、生物质燃烧和混合源对于本研究中BC来源的贡献占比分别为67.5%、4.9%和27.6%.

    移动监测黑碳源解析城市环境上海

    1989-2020年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史宇骁李阳孟翊赵志远...
    2229-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口湿地受流域和海洋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脆弱而敏感,演变机制复杂.九段沙湿地是长江河口面积最大的河口沙洲湿地,受流域来沙减少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其湿地格局正在经历快速演变.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地形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 1989-2020年九段沙湿地格局演变过程,结合大通水文站的水文数据和九段沙互花米草入侵历史,重点分析了流域减沙和互花米草入侵对九段沙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年以来,九段沙湿地总面积(-5 m以上)先增后减,在2005年湿地总面积最大(421.16 km2);1989-2020年,九段沙0 m以上潮滩湿地和湿地植被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分别增加了 1.5和47.1倍;流域来沙减少导致九段沙0 m以上潮滩湿地面积和植被面积的增速下降,而-5 m以上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1997年以来引种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快速扩张已严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成为九段沙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优势植物.流域减沙和互花米草入侵正导致九段沙湿地结构发生快速演变,为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应积极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维持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河口湿地长江口九段沙流域减沙互花米草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时空变化

    邹建宇薛莹纪毓鹏张崇良...
    2237-2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黄、渤海生态系统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及8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k优势度曲线等方法,研究了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共计捕获鱼类77种,以温水性、底层、洄游性鱼类为主,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冬季主要优势种为黄鮟鱇,夏季以 日本鲭、鳀等中上层鱼类为主.全年共计出现洄游性鱼类46种,季节间物种迁移指数均在100以上,其中秋季物种迁移指数最大.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春季最高、Shan-non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表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冬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带,鱼类群落表现出高物种多样性、洄游种多以及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交错带

    浙江沿岸春秋季小黄鱼生长异质性

    王雅丽朱海晨栗小东徐开达...
    2244-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精准地掌握浙江沿岸春秋季小黄鱼生长动态,本文利用2014-2019年春季(4月)和秋季(11月)在浙江沿岸海域底拖网调查资料,通过构建一个广义线性模型(GLM)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M)来研究小黄鱼生长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小黄鱼平均体长为124.12 mm(15~210 mm),优势组为110~140 mm;平均体重为33.28 g(0.04~156.2 g),优势组为30~50 g.根据AIC最小准则,同时具有季节和水域对生长参数a、b随机效应的LMEM模型最优,且交叉验证的结果也表明此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在最优模型中,生长参数a 的固定值为0.61×10-4,加入季节和水域随机效应后a 值为0.32×10-4~1.91×10-4,b的固定值为2.73,加入季节和水域随机效应后b值范围为2.49~2.86,表明小黄鱼为负异速生长,季节和水域对小黄鱼体长与体重关系有显著影响.从季节上来看,春季小黄鱼生长速度快于秋季,从水域分布来看,离岸距离越短的水域小黄鱼生长速度越快.

    小黄鱼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体长-体重关系生长异质性

    赣南九曲水流域基流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李俊盛菲刘士余张婷...
    2251-2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流是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流域基流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对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赣南九曲水流域1982-2019年逐日降水、径流观测资料,运用数字滤波法、交叉小波变换及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等,分析了基流变化特征,探讨了基流对降水的时滞效应,并计算了降水对基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九曲水流域年基流深和年基流指数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年均值分别为384.21 mm和0.44;春、夏季基流深大于秋、冬季,基流指数则与之相反.年降水量控制着年基流深的动态变化,春、夏季降水对基流深的作用强于秋、冬季;年及春、夏、秋、冬季基流滞后降水的时长分别为3.5~10.3、1.5~8.5、2~10、2~13 和 5~20.5 d,年均滞后时长依次为 6.4、4.9、5.3、6.8 和 10.8 d.年基流深在1992年发生突变,降水对基流变化的贡献率为68.2%,其他因素对基流变化的贡献率为31.8%.本研究成果可为南方红壤区评价流域的森林水文效应、保障河流的水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九曲水流域基流降水时滞效应贡献率

    环境中的黑色微塑料——轮胎磨损颗粒的来源、迁移扩散及环境风险

    陈瑶刘金张颖昕李佳旸...
    2260-2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汽车人均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轮胎在道路上磨损产生的轮胎磨损颗粒也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广泛发现,其环境行为和效应已引起广泛关注.这些微、纳米级轮胎磨损颗粒在道路上产生后,会飘散到大气或随雨水、径流进入周边土壤、河流,部分甚至流入海洋.轮胎磨损颗粒的存在会显著影响环境中有机物的构成,同时其载带的重金属和有机添加剂的释放也会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轮胎磨损颗粒的来源、特征,在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扩散,分析了其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探讨了轮胎磨损颗粒污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防治措施.

    轮胎磨损颗粒微塑料迁移扩散环境影响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