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氮有效性对亚热带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代谢响应的影响

    高红王小红吴东梅范爱连...
    2025-2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的青冈、格氏栲、马尾松、闽楠、香樟林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0~10 cm表层土壤微生物呼吸对葡萄糖添加的代谢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葡萄糖添加使土壤微生物呼吸提高了 82。4%~349。5%,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对照中,土壤微生物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及真菌/细菌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在没有活性碳供应时,微生物代谢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调控,且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有关。在葡萄糖添加处理中,土壤微生物呼吸与土壤总氮、溶解性有机氮和矿质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当活性碳供应充足时,微生物代谢主要受土壤氮含量及其有效性制约。微生物呼吸的代谢响应,即葡萄糖添加处理与对照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比值,主要受土壤碳氮比的影响,呈现出微生物代谢响应随土壤碳氮比的下降而升高。此外,土壤pH也是影响微生物代谢响应的重要因素。土壤碳、氮含量及有效性对微生物呼吸的影响依赖于微生物是否受碳限制,土壤碳含量调控了碳限制时的微生物呼吸,而土壤氮含量及有效性调控了碳限制解除后的微生物呼吸。

    碳限制化学计量学外源活性碳输入微生物群落结构异养呼吸

    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万荣山于慧王瀚婕金秋雨...
    2035-2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监测和评估地震扰动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九寨沟县2017年"8·8"地震,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分析地震对区域植被破坏情况,基于GEE平台测算地震前、后及3年恢复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生态质量恢复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九寨沟县植被覆盖度由震前的0。71减少到震后的0。69,高覆盖区面积减少310。78 km2,其余区域面积增加。RESI均值由震前0。50下降为震后0。42,3年恢复期后上升到0。45;震前、震后、恢复期的生态环境质量均以良和中等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山脉和东部河谷地区。年降雨量、高程、湿度、绿度是九寨沟县生态质量恢复分异的主控因子,各因子间交互增强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的空间分异。

    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生态指数地理探测器地震九寨沟县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及多情景预测

    赵双红周冬梅王得梅陈建坤...
    2044-2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多情景预测并探究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维持区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碳储量也相应发生变化。本研究基于PLUS-InVEST模型,评估并预测了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面积减少而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的特点,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以及耕地、林地、草地的相互转换是渭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方式。渭河流域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共增加15。31x106t,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呈"东北片状-西部散点状-中南部带状",低值区分布在下游关中平原城市群。2030年4种情景下渭河流域碳储量较2020年均有所增加,经济发展情景增加最少,生态保护情景增加最多,不同情景的碳储量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上游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交错地带。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决策以及碳储量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碳储量土地利用多情景预测PLUS模型渭河流域

    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生境适宜性差异与影响变量

    鄢玲艳张力张小标孔令桥...
    2055-2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原羚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有蹄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三江源地区。预测三江源地区藏原羚的生境适宜性季节变化,了解环境变量的改变对藏原羚栖息地利用的影响,有利于制定对应的保护对策,也有助于了解藏原羚的生态位特征。本研究基于同一年冬季(2019年1月)和夏季(2019年8月)两次相同调查路线下藏原羚野外出现点,结合选取的8个环境变量,采用最大熵模型预测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的生境适宜性和分布格局的差异,并通过环境响应曲线探讨环境变量对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季,研究区藏原羚的适宜生境的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901±0。023和0。882±0。024,拟合精度良好;三江源地区藏原羚冬、夏季适宜生境总面积分别为6。83×104、9。78×104 km2,夏季适宜生境面积比冬季明显增加,有向长江源园区以南及黄河源园区方向扩散的趋势。冬、夏季的生境适宜性都呈现出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中心、分布概率由中心的高值向周边逐渐递减的模式。季均温、海拔、人口密度和坡度是影响冬、夏季藏原羚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与冬季相比,在气温明显升高的夏季,藏原羚适宜生境向海拔5000 m以上的地区和坡度小于25°的地区扩散,同时,夏季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了藏原羚的适宜栖息地。

    三江源地区藏原羚最大熵模型生境适宜性环境变量季节变化

    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的响应

    林雪雯郭建斌韩炎穆付高冉...
    2063-2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依托国家林草局六盘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于2019年生长季(5月17日—10月12日)对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象条件与土壤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析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的综合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液流速率大小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雨天均呈多峰变化趋势。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早于阴、雨天,持续时间多于阴、雨天。不同天气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晴天和阴天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1。1%和27。4%,而雨天液流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贡献率为40。1%。主成分分析表明,晴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水热复合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水汽蒸腾因子(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因子(太阳辐射);阴、雨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蒸腾驱动因子(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综合热量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量)。晴天液流分别滞后于水热复合因子、水汽蒸腾因子和辐射因子110、80和70 min到达峰值;阴天和雨天液流分别提前于蒸腾驱动因子、综合热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10、20、30 min和140、60、150 min到达峰值。

    天气树干液流环境影响时滞效应

    兴安落叶松叶片解剖结构对气候暖化的响应及种源差异

    张海宁张俊张栋甲李璐瑶...
    2073-2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树木叶片解剖结构对气候暖化的响应有助于深入认识树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本文采用同质园互置试验模拟气候暖化,研究了兴安落叶松11个种源叶解剖结构对气候暖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暖化处理后,兴安落叶松叶片厚度、上表皮叶肉厚度、下表皮叶肉厚度、内皮层厚度、维管束直径、转输组织厚度和叶肉厚度比例均显著增大,上表皮厚度和表皮厚度比例均显著减小。叶肉厚度与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厚度、上表皮叶肉厚度、下表皮叶肉厚度、内皮层厚度、维管束直径、转输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叶肉厚度比例和表皮厚度比例对暖化处理的响应存在明显的种源差异,叶片厚度、上表皮叶肉厚度、下表皮叶肉厚度、转输组织厚度和叶肉厚度比例的暖化效应随种子来源地干旱指数的增大而减小,而上表皮厚度和表皮厚度比例的暖化效应随种子来源地干旱指数的增大而增大。暖化处理增大了收益型组织(叶肉)的厚度及其比例,减小了防御型组织(表皮)的厚度及比例,并且这种改变因种源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兴安落叶松可以通过调整叶片解剖结构适应气候暖化,来自于干旱指数较大地点的种源调整能力较弱。

    气候变化同质园解剖结构驯化适应

    封面说明

    2081页

    辽东山区日本落叶松一级枝条数量及密度预估模型

    倪铭岐高慧淋刘家腾佟艺玟...
    2082-2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枝条数量作为重要的枝条特征因子,对树冠结构特征、树木生长及木材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辽宁省清原县大孤家林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负二项分布模型构建包含水枝的日本落叶松一级枝条数量混合效应预估模型,又基于负指数模型构建包含水枝的日本落叶松一级枝条密度混合效应预估模型。结果表明:对于一级枝条数量模型来说,考虑样木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可以有效地降低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拟合效果优于传统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树木的冠长率越大,枝条的数量越多。将最优一级枝条数量基础模型的截距作为随机效应参数的混合效应模型被确定为最优模型,其Ra2=0。552,均方根误差为7。242。对于一级枝条密度来说,考虑样木水平的混合模型同样降低了模型的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枝条的密度随着冠长率的增大而增大。将最优的一级枝条密度基础模型的截距与着枝深度作为随机效应参数的混合效应模型被确定为最优模型,其Rae=0。792,均方根误差为4。447。本研究构建的日本落叶松枝条数量及密度模型为制定科学的森林经营方案以提高木材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落叶松枝条数量枝条密度混合效应

    恢复年限对亚热带次生林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冯莉绚黄志群王振宇王涛...
    2091-2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化学计量比是衡量土壤有机质组成及质量的有效指标。多数研究关注土壤碳(C)、氮(N)、磷(P)及化学计量比,而较少关注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钾(K)、钙(Ca)和镁(Mg)及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本研究以亚热带自然恢复的5、8、21、27、40年林分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恢复的天然林为对照,分析土壤K、Ca、Mg及化学计量比随林分恢复年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C和N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元素化学计量比除K∶P、Mg∶P和P∶Ca外均显著降低。随森林恢复年限的增加,0~10 cm 土层C和N含量显著增加,10~20 cm 土层Ca含量显著增加,20~40 cm 土层全磷含量显著降低,各土层K和Mg含量均无显著变化。随森林恢复年限的增加,0~10 cm 土层C∶Ca、N∶Ca、P∶Ca显著增加,20~40 cm 土层C∶P、N∶P和K∶P显著增加,而P∶Ca显著降低。所有土层K∶P和Mg∶P与总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C∶Ca和N∶Ca与矿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次生林恢复年限的增加,研究区土壤普遍受到P限制,恢复后期Ca的限制逐渐增强,进而导致了多种养分元素的限制。

    森林恢复次生林土壤养分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

    油松与辽东栎混交对外生菌根形态的影响

    肖杨陈璐璐吴传敬张雨雪...
    2099-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菌根多样性和形态可塑性决定了寄主植物适应生境变化的能力。为了解针阔叶树种混交对外生菌根形态特征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本研究调查了山西太岳山油松和辽东栎纯林及混交林(油松与辽东栎3∶1混交、1∶1混交、1∶3混交)外生菌根形态特征,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外生菌根形态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林型中油松和辽东栎外生菌根均以无外延菌丝或极少外延菌丝的密接型为主;油松在混交林中根部密接型和中程型外生菌根的根尖数量分别比纯林显著升高3%~10%和10%~16%,辽东栎在混交林中根部密接型外生菌根养分获取类型的根尖数量比纯林显著升高5%~10%;油松和辽东栎在混交林中外生菌根Simpson形态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纯林。冗余分析表明,油松中土壤氮磷比对其外生菌根形态变异的影响最大(解释率为7。5%),其次为土壤含水率(5。2%),而土壤碳含量对辽东栎外生菌根形态变异的影响最大(3。5%)。油松和辽东栎在混交时均可以通过外生菌根的形态变异以适应对土壤养分的竞争和共享。

    共生生境外生菌根外生菌根形态养分获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