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三维景观格局特征与社会环境因子的交互影响:基于增强回归树

    董芊芊刘垚燚曾鹏孙凤云...
    3311-3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的垂向扩展加深了城市构成与格局的复杂性,传统的二维景观格局研究较难完整体现当前城市景观的生态结构与功能特性.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三维景观格局指数量化研究区域三维景观格局,并运用增强回归树机器学习算法综合分析社会、环境因子与城市景观格局的交互影响.结果 表明:高建筑率、平均建筑高度和建筑高度标准偏差在上海市内环周边区域的数值较高,建筑数量、景观形状指数在外环周边的数值较高,建筑覆盖率、容积率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城市中心的数值较高,且浦西总体高于浦东.人口密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三维景观格局的交互影响最显著,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最低.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在一定范围内随社会因子中的人口密度增大而增大,随环境因子中的NDVI和水面率增大而减小.增强回归树可作为量化景观格局与社会环境因子之间交互影响关系的有效工具.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可为城市三维扩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维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指数增强回归树边际效应

    两株链霉菌对非洲菊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胡小京敖飞雄石乐娟彭强...
    3321-3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的脱叶链霉菌FT05W和深蓝链霉菌ZEA17I孢子悬浮液浇灌盆栽非洲菊,筛选出非洲菊的最佳施用浓度,探索两株链霉菌对非洲菊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非洲菊生产上科学合理施用链霉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脱叶链霉菌FT05W和深蓝链霉菌ZEA17I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均能有效促进非洲菊的生长,前者对非洲菊的作用效果优于后者,以浓度为1×109 CFU·mL-1的脱叶链霉菌FT05W效果最好.与蒸馏水对照相比,该处理显著促进了非洲菊株高(30.2%)和冠幅(41.5%)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花茎的增长和增粗;能显著提高非洲菊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65.2%)、根系活力(103.3%)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84.4%),使丙二醛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脱叶链霉菌FT05W和深蓝链霉菌ZEA17I均能有效促进非洲菊的生长,有利于非洲菊植株体内同化物的转运和积累,增强非洲菊植株抗逆性,特别是脱叶链霉菌FT05W具有在未来作为生物肥料解决非洲菊连作障碍的应用潜力.

    非洲菊链霉菌孢子悬浮液生长生理特性

    亚致死剂量乙草胺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及敏感生物标记物

    杨晓霞龚久平张雪梅张伟...
    3327-3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采用外源添加污染物的方法,将受试生物暴露于含亚致死剂量乙草胺(添加浓度分别为1、2、4、8 mg·kg-1)的土壤中7d,研究蚯蚓生长抑制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1A2、2C9和3A4)活力及代谢组学对乙草胺的响应,从个体、酶、小分子标记物3个层次探讨亚致死剂量乙草胺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初步推断其毒性作用阈值,筛选敏感生物标记物,探讨其致毒机理.结果 表明:乙草胺暴露下,与对照相比,蚯蚓体重抑制率无明显差异,但CYP1A2、2C9和3A4活力受到明显抑制,10组小分子代谢物(1,6-二磷酸果糖、胞苷酸、尿苷酸、腺苷酸、腺苷、黄嘌呤、延胡索酸、二羟基戊二酸、鸟氨酸与16-羟二十烷四烯酸)水平显著降低;另有6组小分子代谢物(腺苷琥珀酸、琥珀酸、精氨酸、色氨酸、天冬酰胺与苯丙氨酸)水平在2~8 mg·kg-1乙草胺暴露下显著升高.乙草胺暴露导致蚯蚓受到氧化损伤,糖酵解功能减弱,三羧酸循环失衡,嘌呤及嘧啶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受损.与个体水平的受试终点相比,CYP同工酶活力与上述16个小分子代谢物对乙草胺暴露的响应更为敏感.建议将CYP同工酶(1A2、2C9及3A4)活力与上述小分子代谢物为一组生物标记物,可以多指标、多层次联合诊断土壤乙草胺污染的生态毒性效应.其诊断结果将更为精准.

    多指标体系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致毒机制

    聚苯乙烯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共存对紫叶生菜的毒性效应

    王胜利宋正国王成伟刘禹...
    3335-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环境污染物的载体,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而人们对聚苯乙烯颗粒(PS)与污染物共存对蔬菜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认识有限.本研究采用水培方法分析了0.25、0.50、1.0 mg·mL-1 PS和5 mg·L-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共存对紫叶生菜生物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DBP对照组相比,PS的存在强化了DBP对紫叶生菜生物量的抑制,增加了紫叶生菜根和叶中超氧阴离子含量,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活性增强.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单一的DBP导致生菜根细胞质壁分离,单一PS造成根细胞壁受到损伤,而两者共存加重了对细胞结构的影响.因此,PS与DBP共存加剧了对紫叶生菜的毒害作用.

    微塑料增塑剂抗氧化酶复合污染氧化损伤

    原油污染对黄绵土和风沙土水分入渗的影响

    王丽静尚振坤张兴昌甄庆...
    3341-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油进入土壤后会堵塞土壤孔隙,影响土壤斥水性,改变土壤水分运动状况.本研究利用土柱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原油污染程度(0、0.5%、1%、2%、4%)对黄绵土和风沙土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原油含量的增加,两种土壤湿润锋的推进速度和入渗速率均减小,土壤原油污染程度为4%时湿润锋运移到土柱底部的所需时间最长,污染程度为0时湿润锋运移到土柱底部的所需时间最短,黄绵土湿润锋达到土柱底部所需最长时间是最短时间的5倍,风沙土最长时间是最短时间的48倍;当湿润锋运移到土柱底部时,黄绵土的累积入渗量随原油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而风沙土的累积入渗量先增大后减小;在高浓度(2%、4%)原油处理下,风沙土的累积入渗量曲线出现"翘尾"现象.Kostiakov入渗模型和Philip入渗模型比Green-Ampt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不同原油处理下的黄绵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但对风沙土而言,两种模型对低浓度(0、0.5%、1%)原油处理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拟合较好.原油污染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且对风沙土的影响更大.

    原油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入渗模型模拟

    舟山渔场产卵场保护区春季小黄鱼群体结构及资源动态

    王雅丽胡翠林李振华蒋日进...
    3349-3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14-2019年舟山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邻近海域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季小黄鱼的群体结构、资源密度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小黄鱼的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0.44× 10-4×L2.78,b值<3,说明近年来小黄鱼为负异速生长,肥满度与体长呈负相关,身体趋于细长.2014-2019年小黄鱼的体长和体重均以2014年最高、2019年最低.2014年以来,舟山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邻近海域小黄鱼的群体规格逐渐减小,说明近年来小黄鱼个体小型化现象并未改善.与产卵场保护区设立前的数据相比,保护区建立后小黄鱼资源密度有所提升,表明保护区管护对小黄鱼的资源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GAM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与保护区及周边海域小黄鱼资源密度分布关系密切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水深和底层水温.随着水深的增加,小黄鱼资源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水深60 m附近时资源量最高;在12~16℃水温范围内,小黄鱼资源量随底层水温升高而增大;当水温>16℃时,其资源量随底温的上升而下降.

    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群体结构资源密度环境因子

    云南滇池入侵虾虎鱼类的共存策略

    陈利娟肖乔芝仇玉萍陈国柱...
    3357-3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虾虎鱼类是入侵种的一个重要来源,常数种共同入侵同一区域,其种间如何实现共存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形态分析、空间分布调查及摄食分析等方法,从形态分化和生态位分化角度揭示滇池新入侵的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近缘种的共存策略.结果 表明:粘皮鯔虾虎鱼与小黄黝鱼、子陵吻虾虎鱼、波氏吻虾虎鱼等先期入侵种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其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域上与上述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空间生态位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摄食分析显示,粘皮鯔虾虎鱼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其主要摄食种类为圆形盘肠潘和腺介虫等,与其他虾虎鱼类主要摄食种类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摄食生态位上,滇池入侵虾虎鱼类存在显著分化.这说明形态差异、空间生态位分化及营养生态位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强度,促进了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虾虎鱼类实现共存.粘皮鯔虾虎鱼可能凭借摄食策略上的优势在种群数量、占据栖息地范围上优于竞争对手,成为研究区域入侵虾虎鱼类中的优势种群.

    入侵虾虎鱼类同域共存形态分化摄食分化空间分布

    异齿裂腹鱼仔鱼的黑色素分布

    田娜娜王纤纤边芳芳曾本和...
    3370-3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异齿裂腹鱼仔鱼发育过程中除眼睛以外的黑色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异齿裂腹鱼孵化出膜后,黑色素在各个组织器官的出现顺序为:脑颅外膜→围心腔、背部皮肤→腹腔内膜、脊髓腔.其中,出膜5d时脑颅外膜处出现黑色素;7d时围心腔和背部皮肤出现黑色素;10d时腹腔内膜、脊髓腔出现黑色素.异齿裂腹鱼出膜10 d后,其皮肤和内脏器官(脑颅、围心腔、腹腔内膜、脊髓腔)均具有黑色素,且主要分布在背侧.黑色素在异齿裂腹鱼仔鱼发育过程中的出现时序和分布规律可能与其所处的强紫外辐射环境有关.本研究可为研究鱼类黑色素的紫外防护机制提供参考,并为今后高原鱼类仔鱼的培育条件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异齿裂腹鱼仔鱼黑色素组织学

    城市街谷大气污染物分布研究进展

    苗纯萍陈玮崔爱伟李苹苹...
    3377-3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街谷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空间形式与特征之一,是城市中使用频率最高、汽车尾气污染最严重、日常人口密度最大的公共空间类型之一.城市街谷不合理的空间配置和结构会造成城市通风自净能力降低,大气污染物浓度增高.本文综述了城市街谷形态、行道树配置、机动车车流量和气象因素等对街谷大气污染物分布的影响,以及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和实地监测等用于街谷大气污染物分布及扩散研究的相关方法.建议未来以实地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街谷大气污染物分布的研究,提出适宜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街谷构建模式,从城市规划和格局优化的角度为城市大气污染物的减控提出科学支撑和优化方案.

    街谷三维格局行道树大气污染物扩散

    丛枝菌根菌丝网络在植物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曹本福姜海霞刘丽陆引罡...
    3385-3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学领域关注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对高效利用养分资源、提高生产力以及构建植物群落均具有重要意义.丛枝菌根真菌是重要的植物互惠共生微生物,其菌丝可以将邻近植物的根部连接起来,形成共同的菌丝网络(CMNs),这些网络对转移养分、水分以及调节植物群落具有重要作用.近期的研究表明,CMNs可以充当植物之间传递病害和蚜虫诱导信号的通道,并激活邻近植物(未受感染)的化学防御.本文围绕最新的CMNs在植物相互作用中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CMNs规模及其功能活性的主要因素,阐述了CMNs在植物间养分、水分转移及再分配中的作用,并对CMNs在地下化学信号交流、幼苗建植及群落构建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回顾,最后展望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进一步理解CMNs在植物互作中的生态学功能提供参考.

    丛枝菌根真菌(AMF)公共菌根网络(CMNs)相互作用养分传递防御信号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