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碳源利用能力对模拟氮沉降和干旱的响应

    宋鸽李晓杰王全成吕茂奎...
    2388-2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杉木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主要的人工林和重要的碳汇.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通过设置氮素添加(40 kg N·hm-2·a-1)和隔离降雨(-50%)试验分别模拟氮沉降和干旱,在夏季(7月)和冬季(1月)采集表层土壤,通过磷脂脂肪酸、平板计数、Biolog等方法综合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数量及碳源利用能力.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组成在两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氮添加和隔离降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细菌数量较真菌数量对氮添加和隔离降雨的响应更敏感.隔离降雨显著抑制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而氮添加无显著影响.土壤细菌数量与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可培养细菌是介导微生物碳转化的关键组分.本研究强调了氮沉降和干旱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为评估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BiologCFUs碳源利用能力模拟氮沉降干旱磷脂脂肪酸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陈历睿林佳妮沈蓉朱广宇...
    2397-2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真菌是地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碳和养分循环中发挥重要功能.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峡库区22个马尾松林表层土壤(0~10 cm)真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子囊菌门与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类群,常见类群包括散囊菌目、红菇目和银耳目.真菌功能群以腐生真菌与外生菌根真菌为主,欧石南类菌根真菌也较常见.冗余分析表明,无论是对整个土壤真菌群落还是不同真菌功能群,环境变量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均强于空间变量,说明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生境过滤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超过扩散限制.地上生物量、电导率、有效磷、容重、碳氮比、硝态氮、粉粒占比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影响不同真菌功能群的最关键环境因子存在差异.

    马尾松林真菌多样性功能群群落构建冗余分析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叶际真菌群落结构

    王星杨腾毛子昆蔺菲...
    2405-2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林冠承载了地球上大约40%的现存物种,叶际微生物作为冠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植物健康、提高宿主抵御能力和参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生态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相对于根际微生物,目前关于冠层叶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以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阔叶红松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6种优势树种(红松、紫椴、蒙古栎、色木槭、水曲柳、春榆)的叶际真菌群落特征,并测定宿主的14种叶片功能性状,对比研究了不同优势树种叶际真菌群落组成与功能群异同,探讨真菌群落组成与叶片功能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叶际真菌的优势门和纲分别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座囊菌纲和外囊菌纲;不同树种林冠叶际真菌组成存在明显差异.LEfSe分析表明,除春榆和色木槭外,其余树种都有显著的差异指示种,如红松的圆孢多臂菌属和蒙古栎的柱隔孢属;对比FUNGuild数据库发现,叶际真菌主要功能群为病理寄生型;冗余分析和envfit分析结果表明,与植物养分获取和抵御病虫害相关的性状是影响林冠叶际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温带森林高通量测序群落结构功能预测叶片功能性状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森林固碳量跨期分配及成本

    张祥华秦会艳黄颖利黄亚楠...
    2413-2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实现碳中和路线图的"碳排放达峰"、"快速降低碳排放"、"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3阶段具有复杂且差异的减排形势.森林固碳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其跨期分配是平衡产业减排与森林固碳关系、降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成本代价、以最优成本分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成本优化分配理论出发,引入森林边际固碳成本理论,结合国内现有产业边际减排理论,对我国实现碳中和3个阶段的成本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在"碳排放达峰"、"快速降低碳排放"、"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3个阶段,实现成本最优的森林年固碳量分别为0.20、7.75、19.82亿t,分别占当期总减排量的1.8%、17.5%、37.6%.相较于仅依赖产业减排,在成本最优设计下发挥森林固碳成本优势,使得碳中和3个阶段的总成本分别降低0.48、791.36、9092.53亿美元.在"碳排放达峰"阶段,森林固碳的成本优势十分有限,应当主要依靠产业减排;在"快速降低碳排放"阶段,森林固碳的成本优势逐渐凸显;在"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阶段,应当充分发挥森林固碳的成本优势实现"零碳"目标,否则将会面临十分高昂的成本代价,尤其对于脱碳成本十分高昂或永远无法完全脱碳的产业.最优成本设计下森林固碳可以节约9884.37亿美元的碳中和成本.

    边际固碳成本森林固碳碳中和跨期分配

    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模式对花生生育后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钱必长赵晨赵继浩赖华江...
    2422-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棉花花生间作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缓解棉油争地矛盾的重要种植方式.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花育25'和'聊棉19'为试验材料,设置花生和棉花种植比例分别为4∶4(H4M4)、6∶ 4(H6M4)和4∶ 2(H4M2)3种间作模式,以单作花生(DH)和单作棉花(DM)为对照,研究不同花生棉花间作比例对花生生育后期生理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花生单作相比,棉花花生间作促进了花生茎秆的生长,但降低了叶面积指数、主茎绿叶数和干物质积累总量,易造成花生的旺长和倒伏.不同间作模式相比,H6M4和H6M4的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高于H4M4,并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不同间作模式显著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棉花产量,但经济总产值较单作棉花增加.各间作模式间相比,在H6M4间作模式中,花生减产幅度最小,经济总产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土地当量比大于1,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说明在花生棉花间作种植体系中,适当减小棉花在间作中所占的比例能够维持花生较高的光合能力,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有利于延缓衰老,减弱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花生棉花间作生理特性抗氧化系统产量经济效益

    睡莲叶脐着生胎芽与叶片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关系

    谢欢艾星梅李宇航赵财宝...
    2431-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睡莲叶脐胎芽的发育机理,以广热带亚属胎生睡莲'玛格丽特'和'鲁比'为材料,非胎生睡莲'粉星'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叶脐胎芽发育4个时期的形态变化,并比较胎生与非胎生睡莲叶片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片展开后,胎生睡莲叶脐表皮以下细胞不断分裂和生长,形成排列紧密的细胞群,并逐渐向上凸起呈球形,非胎生睡莲叶脐则无任何变化.随着叶片的不断发育,除蔗糖和酶活性以外,各生理指标在胎生睡莲叶片中的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显著高于非胎生睡莲;从不同部位来看,碳水化合物含量总体表现为叶片>叶脐>叶柄(淀粉含量除外,其叶脐高于叶片和叶柄);不同品种蔗糖代谢酶活性表现为蔗糖合成酶(SS)和酸性转化酶(AI)活性高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胎生睡莲不同组织中的SPS和NI活性均显著高于非胎生睡莲,但SS和AI活性在胎生睡莲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品种优势;AI活性在品种间差异大,NI活性在品种间差异较小,且在不同组织中均处于较低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鲁比'叶片的蔗糖含量与SPS和A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I呈显著正相关,且蔗糖含量的积累主要增加了睡莲叶片的SS和NI活性,有利于促进胎芽的形成.

    热带睡莲胎芽形态解剖碳水化合物蔗糖代谢酶

    大气CO2浓度缓增对稻田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影响

    黄翯宸金靖昊沈李东田茂辉...
    2441-2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AOM)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一种新途径,大气CO2浓度升高会对稻田甲烷排放产生重要影响,但有关其对硝酸盐型AOM过程的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依托开顶式气室组成的CO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采用13CH4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从甲烷氧化活性、相关功能微生物Candidatus Metha-noperedens nitroreducens(M.nitroreducens)-like古菌丰度与群落组成等方面,系统研究了稻田土壤中硝酸盐型AOM过程对大气CO2浓度缓增的响应.试验设置背景CO2浓度和CO2浓度缓增处理(背景CO2浓度基础上每年增加40 μL·L-1,直至增幅达160 μL·L-1).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硝酸盐型AOM速率为0.7~11.3 nmol CO2·g-1·d-1;定量 PCR 结果显示,M.nitroreducens-like 古菌 mcrA 基因丰度为 2.2×106~8.5×106 copies·g-1.与对照相比,CO2浓度缓增处理使土壤中硝酸盐型AOM速率和M.nitroreducens-like古菌mcrA基因丰度均有一定幅度提高,特别是在5~10 cm深度下两者均显著提高.CO2浓度缓增处理未显著改变M.nitroreducens-like古菌群落结构,但使其多样性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可能是影响硝酸盐型AOM过程的重要因子.综上,大气CO2浓度缓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硝酸盐型AOM反应,暗示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其在控制稻田甲烷排放中具有积极作用.

    稻田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CO2浓度升高群落组成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和经济收益的影响

    石丽红唐海明文丽程凯凯...
    2450-2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肥措施与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经济收益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以长期(35年)定位施肥试验田为平台,分析了单独施用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和无肥对照(CK)4种不同施肥模式对我国南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固碳速率、碳密度、年碳汇平衡和经济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双季稻田耕层土壤碳库变化范围为216.02~866.74 kg·hm-2·a-1,OM处理土壤碳年变化量显著高于MF、RF和CK处理;双季稻田土壤固碳速率为51.5~650.7 kg·hm-2·a-1,表土碳密度为55.64~78.42 t·hm-2,各施肥处理高低顺序均为OM>RF>MF>CK.各施肥处理双季稻田生态系统水稻的碳吸收为4.42~9.32 t C·hm-2·a-1,其高低顺序为OM>RF>MF>CK;与MF处理相比,OM和RF处理稻田土壤净碳汇量分别提高了 27.6%和13.6%.各施肥处理双季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成本物质投入变化范围为1.49~2.17 t C·hm-2·a-1,年经济收益变化范围为1.30×103~7.83×103元·hm-2·a-1,其高低顺序为RF>OM>MF>CK;OM、RF和MF处理双季稻田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净收益均显著高于CK处理.总之,长期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措施均有利于增加双季稻田土壤固碳速率、碳汇效应和经济收益,是提高南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施肥模式.

    水稻双季稻田施肥模式生态系统碳汇经济收益

    基于GIS的四川盆周北部山区夏玉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旺苍县为例

    刘琰琰李佳星代逸冰金垚...
    2457-2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象灾害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夏玉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以四川盆地北部山区的典型区域(旺苍县)1981-2018年气象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为基础,确定影响夏玉米生产的主要致灾因子,并结合孕灾环境敏感性及承灾体脆弱性构建夏玉米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夏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成熟期高温、花期暴雨、成熟期暴雨、灌浆期连阴雨和孕穗期干旱是影响研究区夏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旺苍县夏玉米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布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分布区域约占旺苍县总面积的二分之一;灾害风险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南部,基本与致灾因子危险性高值区一致;灾害风险低值区多集中在西部边缘,此区域亦为成熟期高温、成熟期暴雨、花期暴雨气象灾害的低风险区.

    玉米致灾因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以浙江省为例

    冯碧鸥岳文泽夏皓轩
    2466-2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浙江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科学性,本研究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出发,基于生态系统全过程的理念评价其生态效应.在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三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InVEST模型、净初级生产力定量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源地,评估红线斑块重要性;应用最小阻力值模型、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生态廊道体系,评估红线连通性;此外,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叠置分析等方法评估红线破碎化与协调性.结果表明:从生态保护重要性看,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规模较大,但13.5%的红线区保护重要性不高,省级生态源地中约40%的斑块未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区.从空间结构整体性看,生态保护红线连通性不足,核心生态廊道占有率低于15%,部分县市红线斑块较为破碎.从系统间协调性看,生态保护红线跨行政区衔接性较好,但仍需注意平原地区因供需矛盾而导致的划定不实与破碎化现象.借鉴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红线优化调整的相关策略,可为生态空间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安全格局评估优化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