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太湖禁捕当年鱼类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

    盛漂阳敏石智宁杨建忠...
    2555-2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湖自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禁捕.2020年四季对太湖全湖鱼类群落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2种,隶属于6目7科33属.相对重要性指数较大的有湖鲚、似鱎、鲢、鳙、陈氏短吻银鱼,其中,湖鲚数量占总渔获物数量的85.1%.根据太湖蓝藻水华及水草分布特征,将太湖分为北部湖区、湖心区以及东部湖区3个湖区.不同湖区间单位努力捕捞渔获量(CPUE)无显著性差异,但东部湖区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个湖区.各季节间的CPUE、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秋季的CPUE最低,秋、冬季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春、夏季.电导率、水深、氯化物、透明度是影响鱼类季节差异的主要因子,而电导率、溶解氧、总碱度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空间差异的主要因子.本研究可作为太湖禁捕鱼类群落结构研究的前期基础数据.

    禁捕当年太湖鱼类群落时空格局环境因子

    面向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多尺度成效评估体系构建

    肖武阮琳琳岳文泽周妍...
    2566-2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对受到人类干扰而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的系统工程,成效评估对其优化调整与实现效益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与实践往往存在侧重单一要素和子项目尺度的局限.本文在梳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系统的多尺度特征,构建了面向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多尺度成效评估体系与支撑成效评估的全周期监测体系.多尺度成效评估体系由子项目尺度、保护修复单元尺度和区域/流域尺度3大尺度构成,全周期监测体系由基础信息调查体系、工程实施监测体系、多尺度成效评估体系组成.区域/流域尺度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质量与生态系统服务等,数据主要依托遥感获取;保护修复单元尺度关注生态胁迫因子、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等,数据可依托遥感与地面调查结合获取;子项目尺度关注工程技术措施的实施情况,数据主要依托地面调查获取.在实施多尺度成效评估时,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生态修复的溢出效应、传导机制、潜在影响等关键问题.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全周期监测多尺度

    土壤有机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陈浈雄张超李全宋新章...
    2575-2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碳(SOC)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是估算土壤碳收支动态的重要指标,但其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主要从气候环境、空间地理格局、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类型、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Q10的影响进行综述,总结各因子对Q10影响的一般规律,比较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相对贡献.Q10随温度和降水的增加而减少,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草原SOC分解的Q10高于森林,针叶林和落叶林SOC分解的Q10高于常绿阔叶林.土壤碳(C)质量与Q10 呈反比,但在有外源底物输入时,C质量假说并不总是有效,在低质量土壤中提高底物可利用性可显著提高Q10.Q10随土壤中r策略型微生物(变形菌门、子囊菌门)比例的增加而降低,随K策略型微生物(酸杆菌门、担子菌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Q10,而大气氮沉降降低了Q10.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浅层土壤的Q10主要受温度调控,深层土壤的Q10主要受C质量调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本研究可为完善气候-C循环耦合模型、实现"碳中和"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温度敏感性有机碳分解C质量微生物生态因子

    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吴思炫高复云张锐澎苏浩...
    2585-2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在中国设施蔬菜产量中高居首位,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青枯病是危害番茄产业发展的重要病害,由青枯雷尔氏菌侵染引起,其病原菌能够在土层深处长时间存活并进行转移,化学防治效果有限,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及品质.本文介绍了番茄青枯病的特征及病原菌种类,从植物源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生防菌、噬菌体等方面系统综述了生物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这些生物防治措施的原理、应用现状,同时,对相应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改进的措施,认为开发出以微生态调控为基础的环保、高效生物防治新体系将是未来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

    雷尔氏菌生物防治土传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