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音乐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音乐探索
音乐探索

易柯

季刊

1004-2172

tansuo-1983@163.com

028-85430275

610021

四川省成都市新生路6号

音乐探索/Journal Explorations in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报,系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音乐学术理论期刊。本刊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尤其鼓励支持各学科前沿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能体现“求索”精神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国别学视野中的南洋华乐"音乐文化飞地"研究

    吴艳洛秦
    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洋华人音乐研究从时间上看跨越了汉朝至今,从空间上看贯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毗邻地区,把亚洲连接成一个既具有内在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的共同体.因此本文尝试在区域国别学的视野中,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四国华人音乐安置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内向性"视角的深描,并以音乐文化诗学的"音乐人事与文化"关系研究模式,探讨南洋华人音乐"外向性"交往中所呈现的"文化避难""文化传播"及"文化认同"的内涵与意义.

    区域国别学南洋华乐音乐文化飞地音乐人事与文化

    区域国别视域中的泰国优勉瑶民间礼俗传世唱本的在地化表达——基于对中、老、泰《盘王大歌》的比较分析

    赵书峰房珩
    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世界性离散族群,东南亚优勉瑶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民俗活动、语言以及传统音乐呈现出典型的"在地化"特征.具有"汉字文化圈"类属的泰国优勉瑶民间礼俗唱本(《盘王大歌》)唱词结构书写与音声特征,因其处于多元宗教文化圈历史发展情境中,由此导致优勉瑶传统音乐出现某种程度的"涵化"现象,即:在基于对其母文化"濡化"基础上充分吸收了泰国"大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种宗教文化,呈现出互融、多元、包容现象.通过中、老、泰东南亚三国优勉瑶《盘王大歌》唱词语言与音乐的比较研究可见,优勉瑶在与泰国主流文化、跨族群间互动与交流后,呈现出典型的音乐变迁行为,其主要是通过书写"家先单""祖书"的传统与举办传统仪式来强化鲜明的族群迁徙历史记忆与深刻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此同时,泰北部分优勉瑶宗教信仰的基督教化、佛教化现象导致其民俗仪式唱本语言传承环链出现部分断裂,致使优勉瑶民间礼俗仪式唱本的"原生性"传承现状堪忧.

    泰国优勉瑶民间礼俗唱本《盘王大歌》在地化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构想——兼论相关概念内涵与关系

    胡晓东王亚军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注重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的研究,带有智库性质的学科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是区域国别学下属的一个研究领域,旨在以音乐为窗口,洞悉对象区域或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与国民心理素质,深入分析世界各国政治与国际关系,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可资借鉴的咨政报告.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构想廓清了该领域的研究性质与范畴,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等,并通过相关概念辨析,进一步厘清其内涵与外延,认为区域国别音乐研究虽在起步阶段且面临诸多挑战与不足,但其蕴含的发展潜力与广阔前景不容忽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区域国别学区域国别音乐研究音乐政治学民族音乐学学科交叉

    中越跨境遗产壮族末伦的传统延续与舞台建构

    凌晨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壮族末伦是广西西南部德靖土语方言区的一种地方活态非遗文化,在地理人文、历史风俗、信仰传统和语言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与区域内其他音乐品种(如南路壮剧、提线木偶戏、曲艺末伦)之间形成交融共生的源流发展关系,逐渐成为该区域范围内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种,并于2021年被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末伦作为民间信仰体系外化的一种音声符号表达,是中越两国壮—岱/侬族群共享互通的一种跨境音乐文化遗产.在无数次"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当代舞台表演建构过程中,它如何延续末伦仪式音乐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又如何在跨区域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双向互动中形成区域音乐文化的传统发明与表演重构,从而深入挖掘壮族末伦的音乐表演样态和文化功能价值,对于广西壮族德靖土语区民众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跨境遗产壮族末伦区域音乐核心音腔舞台建构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源与流辨析

    曾美月
    118-12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家喻户晓的常用谚语,今人常从字面上理解它的含义.追溯源头,它的原文出自先秦至汉代的两段不同叙述,原典意义也与今人理解不同:"丝不如竹"的初始含义是赞美天然竹材无须耗费过多人力就能成器,"竹不如肉"的初始含义指登歌用于堂上、有歌颂功德的歌唱而贵于竹.晋代出现"竹不如肉""丝不如竹"两词合并,以"渐近自然"作为结语,由此形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的用语并广泛传播.在漫长的历史传播过程中,后世古人对初始含义进行继承、发展与考辨,使这句用语在原典语义基础上衍生出多种不同含义.

    音乐用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

    "不变性"作为十二音系统的逻辑链——以米尔顿·巴比特《第五弦乐四重奏》为例

    魏雨薇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变性,是十二音序列在变化时保持不变的音乐特征或关系.文章提出米尔顿·巴比特的"不变性"理论——包括移位不变性与倒影不变性,对他的十二音系统创作起到决定性逻辑作用.同时,在巴比特的晚期创作中,尤其在大型矩阵复合式作品中也对音高组织的细节处理表现出不同的"不变性"的结构思维.

    不变性十二音米尔顿·巴比特矩阵

    罗曼尼斯卡的表现形式及案例分析——兼及对罗伯特·耶尔丁根相关理论阐述的再思考

    王峥包嵘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曼尼斯卡(Romanesca)是一种作曲模板,它以旋律线条与低音线条的独特进行为表现特点.该作曲模板在巴洛克时期的欧洲音乐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关于其表现形式与特点,以罗伯特·耶尔丁根(Robert Gjerdingen)为代表的欧美音乐理论家作出了相应的诠释.以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的音乐作品及其他欧洲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为例,探析罗曼尼斯卡的多种表现形式与特点,并对欧美音乐理论家关于罗曼尼斯卡的定义、命名及分类予以相应的分析与讨论.

    罗曼尼斯卡作曲模板罗伯特·耶尔丁根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第二届西部学校音乐周展演活动 音润心灵 向美而行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处
    封3页

    汇聚全球音乐人才 塑造音乐赛事品牌——第八届成都金芙蓉音乐比赛圆满举行

    川音尚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封2页